用“非遺”做出鄉村遊“大餐”——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誕生記

2018-05-22 17:51:32|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5月8日,中壩村村民朱金富在草鞋坊裏製作草鞋。本報記者馬黎攝

  5月8日,遊客在阮小二油坊體驗老式榨油。本報記者馬黎攝

  經過20多年打拼,在西安、安康、漢中等地已有7家公司的陳國盛決定重回鄉村。

  科技發展迅速,許多珍貴的傳統手工藝正在被遺忘。陳國盛希望把它們找回來、傳下去。

  5月8日,記者慕名來到石泉縣後柳鎮中壩村,專程採訪陳國盛和他經營的中壩作坊小鎮。

  尋找七十二行

  今年48歲的陳國盛是當地的創業能人。2016年,後柳鎮準備將中壩村打造成美麗鄉村,鎮上幹部找到了陳國盛。“中壩村地處後柳水鄉和中壩大峽谷兩個景區之間,但一直沒有搭上鄉村旅遊的‘快車’,你是咱後柳鎮的能人,在家鄉創業,帶著鄉親們致富,行不行?”

  陳國盛的老家柏橋村緊挨著中壩村,他對當地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也很想為家鄉的發展出把力,當即答應了下來。

  中壩村有個移民搬遷安置社區,72戶群眾住的都是上下兩層住房,分佈在4條街上。“俗話説,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裡剛剛好72戶,一樓的房子又大多閒置,不如就建成傳統手工作坊吧。”陳國盛對中壩村的發展有了初步的構想。

  “中壩作坊小鎮”的命名由此誕生。之後,他採取租賃的方式,把農戶閒置的一層房屋利用起來,並對4條街道進行統一改造。現在的中壩作坊小鎮,每條街之間由長廊和窄巷相連,被植物裝點成翠綠色,白色和青灰色相間的民居、精緻的木雕花窗,顯得古樸而典雅。

  在鄉村旅遊火熱的今天,手工作坊並不罕見,怎樣才能做出新意?陳國盛前往全國各地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古村古鎮考察,一路看,一路思索。

  這趟行程給了陳國盛兩個靈感,一是讓中壩作坊小鎮手工作坊的定位更加準確,聚焦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藝項目;二是讓中壩作坊小鎮的鄉村旅遊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遊客不只能看到手工藝品還能親身體驗製作過程。

  陳國盛一邊查閱資料、拜訪非遺傳承人,一邊尋找有意在中壩作坊小鎮發展手工藝項目的群眾,讓非遺手工藝在當地“落地生根”。油坊、酒坊、茶坊、糖坊、豆腐坊、鐵匠坊、草鞋坊……一個個非遺手工作坊逐漸從藍圖變為現實。

  中壩村的村民有的本身就是手藝人,有的雖然常年務農但希望在中壩作坊小鎮工作,陳國盛請來了老手藝人對他們進行技能教授。“在石泉鼓氣饃作坊裏工作的村民,為了掌握製作鼓氣饃的要領,和老師傅學了兩個月。”陳國盛回憶説。

  陳國盛要求各個作坊內的操作流程盡可能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藝操作過程。為了找到老式木制油榨,陳國盛找遍了安康市1區9縣。“寧陜縣皇冠鎮有個油坊坪村,我從名字猜測這個村和油坊有關,但是並沒有在那兒找到老式木制油榨。沒想到,油榨最後竟然是在中壩村找到的。在一個已經倒塌一半的屋子裏,油榨半截在外面,半截在裏面。”陳國盛把這個油榨帶回了中壩作坊小鎮,但由於它已被損壞無法使用,陳國盛自己畫了圖紙,找木匠做了個新的,放在阮小二油坊裏。

  中壩作坊小鎮裏的不少老物件,都是陳國盛對照著《天工開物》仿製的。“主要是供遊客參觀、體驗。”他説,“還有很多食品作坊,我們首先要保證食品安全,有一些設備也是比較現代化的。”

  如今,陳國盛規劃中的七十二作坊有近一半已經開張。配合傳統手工藝的內容,作坊裏展示著相關背景知識和老照片,作坊外隨處可見家風家訓等傳統文化以及“鎏金銅蠶”等當地歷史文化的展示。

  重拾質樸匠心

  站在圓盤形的石磨旁,古永鳳將木盆裏泡著的黃豆一點點加入石磨。她的搭檔用手推磨,豆汁隨即從石磨下慢慢流出。經過除渣、取汁、加水、煮透、盛出加鹼、攪拌起花,她們將豆花舀入紗布,濾出水分,放入磨具,等待豆腐製成。

  這樣的過程,古永鳳已經重復了20多年。原先,她常年在後柳鎮上賣石磨豆腐,有了中壩作坊小鎮後,她成了石磨豆腐作坊的員工。每天早晨6時,她和搭檔便開始忙活,到了9時左右,前來參觀體驗的遊客就能品嘗到嫩軟可口的豆腐及其他豆製品。

  “這和我記憶中的味道一模一樣。”5月8日下午,四川遊客王淑會一邊品嘗石磨豆腐一邊説,“我生在石泉,結婚後去了四川生活。我一直記得我小的時候,媽媽給家人做的豆腐就是這個味道,可是我在市場上一直找不到,今天終於嘗到了。”説完,她興致勃勃地去推磨,古永鳳在旁邊指導。

  一種味道成了母親烙在兒女們心頭的印記。陳國盛盼望著,把那些曾經長期陪伴人們卻在科技迅速發展過程中被忽視的傳統手工藝及其情感記憶找回來。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許多古老的行當日漸式微,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當機器代替手工,很多事情變得省時省力,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陳國盛説,相對現代工藝,傳統手工藝往往意味著更大的工作量、更多的時間成本,如今他所做的,就是讓珍貴的非遺手工藝被保留下來、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手工藝的質樸匠心。

  作坊小鎮富一方

  社區變景區、村民變員工,也讓中壩村村民的脫貧致富路走得更快。“中壩作坊小鎮內的72戶村民可以獲得租金和分紅,被我們雇用為作坊員工的村民也有了穩定的收入。通過流轉村民土地,我們建成了茶葉、林果、蔬菜等園區,讓村民參與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各個作坊採購原材料時,我們會首先考慮當地的貧困戶,採用訂單農業模式進行收購。”陳國盛説,“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帶動一方發展,回報我的父老鄉親。”( 記者 馬黎 見習記者 孟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