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40年發展步伐與改革同頻

2018-10-18 15:58:28|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李妍|責編:趙瀅溪

  十月十日,無人機拍攝的禮泉縣袁家村。近年來,袁家村內外幾經修建,規模越來越大,相應的配套設施也日益完善。本報記者劉強攝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袁家村人努力發展農業。資料圖片

  袁家村出品的菜籽油已成為當地的拳頭産品之一。本報記者張江舟攝

  袁家村的老支書郭裕祿(左)正在暢談袁家村的創業史。本報記者張江舟攝

  東周村的周秀玲以前是貧困戶,現在是袁家村辣子鋪的一名工人。本報記者張江舟攝

  袁家村,如今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ID”。它是中國農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先行者和行業標杆;它將最普通的油鹽醬醋茶做成了讓消費者放心的品牌;它打造的“關中印象體驗地”已成為全世界認識陜西民俗文化的一扇窗戶。

  很難想像,40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袁家村人曾艱難地行進著。他們在砂石遍佈的土地上努力耕作,只為收穫一點填不飽家人肚子的糧食;他們在陡峭的山坡上撿拾柴草,只為在夜裏點亮一絲光明,燃起一縷炊煙;他們的孩子出走異鄉,只為給家裏省下一份口糧。

  40多年過去了,用滄海桑田來形容袁家村的變化絕不為過。這個九嵕山腳下的小村莊,從村民吃救濟糧到集體經濟資産超過20億元,在民俗文化小鎮林立的今天闊步前行,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它的發展靠的是什麼?

  自力更生,從貧困中突圍

  袁家村位於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南部臺垣、北部丘陵溝壑的地理條件,使這裡的糧食産量一直很低。20世紀70年代以前,當地群眾的溫飽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今年9月19日,記者見到郭裕祿的時候,他正和幾位老夥計在村子的茶館裏談笑風生。談起袁家村曾經的苦日子,幾位老人都慨嘆不已。

  郭裕祿今年72歲,是村子裏最受尊敬的老人,不只是因為年長,更是因為他曾是帶領村民走出貧困的帶頭人,是如今興旺的袁家村的奠基人。

  20世紀60年代的袁家村是當地出了名的“爛桿村”。地無三尺平,礫石到處見,耕地沒有牛,點燈沒有油,吃糧靠救濟。從1958年到1970年的12年間,袁家村沒有向國家貢獻過1斤糧食,群眾的口袋裏也沒有閒錢。全村37戶村民,大多住在破舊低矮、四處漏風的土坯房裏。據村上的老人回憶,當時村裏的小夥子難討媳婦,群眾也選不出“好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袁家村換了35任隊長(袁家村當時是生産大隊)。最頻繁的時候,村裏1年換了7任隊長。

  1970年,年僅24歲的郭裕祿出任袁家村第36任生産大隊隊長。

  1972年,袁家村建立黨支部。郭裕祿當選支部書記,一幹就是35年。

  發展農業是郭裕祿上任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袁家村的耕地都是半山地,坡度大、砂石含量高,水土流失嚴重。為了提高糧食産量,郭裕祿帶著村民們沒日沒夜地幹,平整土地、清理砂石、上山拾羊糞、打井修渠,硬生生地靠人力,把全村400畝靠天吃飯的坡地變為平坦整齊的良田。1975年,袁家村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糧食大豐收。也就是從這一年起,袁家村人不用再擔心餓肚子了。

  “單靠農業,能溫飽,但難致富。吃飽了的村民們對幸福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幸運的是,我們也趕上了好時候,改革開放讓我們有了把夢想變成現實的可能。”郭裕祿説。

  窮思變,變則通,這是改革蘊藏的既深奧又簡單的道理。袁家村是當時中國無數村莊在改革開放初期艱難摸索中前行的一個縮影。

  為了讓農民有錢賺,袁家村開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開辦石灰窯、磚瓦窯讓村民們收穫了第一桶金。為了方便運輸,村上成立了運輸隊。從手扶拖拉機到大型拖拉機,再到卡車和大型卡車,運輸工具的不斷更新換代見證著袁家村集體經濟的蒸蒸日上。

  1983年,袁家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支柱企業——袁家村水泥廠。

  1992年,村上加大投資規模,進軍房地産等多個行業,多元發展,實現了從農業穩村向工業富村的成功轉型。

  1993年,袁家村成立了集農工貿為一體的集團型企業——袁家農工商聯合總公司,下轄12個子公司。

  蓋新房、建學校、買小車,袁家村村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讓這裡一度成為全國有名的“小康村”。

  解放思想,在改革中綻放

  “總結袁家村4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的成功經驗就是把握住每一個重要的發展節點,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第一時間解放思想,投身參與其中。”郭裕祿説,“黨指明瞭發展方向,只要我們肯幹實幹,就可以收穫成功。我打心底裏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經過多年的發展,袁家村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從1970年的29.6元增加到2000年的8600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袁家村遇到了當時國內很多“小康村”都面臨的發展難題。

  2000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民營企業被勒令關閉,而袁家村當時的村辦企業大多在此範圍內。

  在之後幾年時間裏,多個村辦企業的陸續倒閉讓袁家村再次面臨抉擇。

  是像許多曾經的“明星村”一樣沒落下去,還是繼續解放思想,把改革進行到底?

  2007年,是袁家村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這一年,禮泉縣委、縣政府提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這個發展思路就像一道光,讓接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郭佔武和新班子成員們眼前一亮。但究竟該怎麼做?

  “幾經思考,我認為做‘關中民俗’應該是條路子。這個主題在當時的旅遊市場上是沒有人做的,而且這本就是我們關中農村人最熟悉、最擅長的領域。”郭佔武對記者説。

  在郭佔武的努力勸説下,兩戶黨員家庭率先將自家的院子改建成農家樂。同時,郭佔武組織村裏的年輕人在廢棄樓板廠的基礎上,建設了一條很短的“康莊老街”,用來集中展示關中農村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

  就這樣,郭佔武與一批年輕人一起,站在父輩的肩上,拉開了袁家村轉型發展的大幕。

  2009年,袁家村“飲食一條街”建成。

  2010年,袁家村年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

  2011年,多層次、多品位的“關中印象體驗地”建成。

  2012年,“酒吧咖啡一條街”建成。

  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8萬元。

  2017年,袁家村接待遊客超過5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過3.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0萬元,集體經濟資産超過20億元。

  ……

  不斷創新,在新時代奮進

  回首袁家村40多年的發展歷程,這個關中小村莊始終保持著與改革開放一致的步伐,在30多年裏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傳統農業村轉型為工業村;在産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節點,又用10年時間完成了“農村—景點—體驗地—核心品牌”的蝶變。

  對內,袁家村奔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管理模式,通過股份化管理,倡導合作共享。眾多的農家樂、作坊、酒吧,村民自己經營的只佔三成左右。袁家村向周邊村民和外來創業者敞開大門,提供了致富創業的良好平臺。

  對外,袁家村以品牌為引領,以優質農産品為內容,以“農民捍衛食品安全”為旗幟,輻射周邊,影響全國。袁家村品牌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內涵的“農”字號品牌,其産業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緊密相連。以發展“三農”為目的、以服務“三農”為使命,袁家村在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目前,袁家村已在西安市開設了6家城市體驗店,計劃下一步再開7家到8家;除西安外,在陜西的其他城市還要各開1家到2家城市體驗店。每一天,最新鮮的食材從袁家村的生産作坊被運到每一家城市體驗店。這些食材在作為製作小吃原料的同時,也不斷擦亮著袁家村農副産品的品牌。

  “旅遊並不是袁家村的主業。袁家村的發展方向是要讓農民回歸農業。當前,廣大群眾對優質農副産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帶動了遍佈各地的種植、養殖基地和訂單農業迅速發展,推動第一産業規模不斷擴大。‘三産帶二産促一産’的融合發展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郭佔武説。

  目前,袁家村有4個品牌輸出項目,分別為青海西寧項目、山西忻州項目、河南鄭州項目和湖北十堰項目。袁家村輸出品牌和商業模式的嘗試,已顯示出良好的市場前景。(記者 張江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