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城一角。光明圖片
漢江源頭光明圖片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境內,一隻朱鹮展翅飛翔。光明圖片
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村民正在采收土蜂蜜。光明圖片
從西安沿西漢高速行進,車程282公里,穿過約70個隧道,便到了陜南漢中。每穿過一個隧道,都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抬頭處,山路蜿蜒、峰巒聳立;低頭處,溪水潺潺、殘雪點點。
近日,記者跟隨全國“三教辦”組織的“改革開放陜西行新聞戰線強四力”採訪團走進漢中。眼前之景,猶如一幅潑墨的國畫,用當地謂之“秦嶺”的山、謂之“漢江”的水、謂之“朱鹮”的寶,講述著“兩山論”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動實踐。
一脈青山繞城郭
深藏于秦嶺腹地的漢中市留壩縣,面巴蜀而背秦川。在留壩縣火燒鎮,記者剛一下車,一股泥土味兒撲面而來。“春、秋、夏季來這裡才好,360度拍照都是好風光。”留壩縣委宣傳部幹事楊曉瓊迫不及待地給記者翻看手機裏存的美照:碧水青山、白墻褐瓦,好一派秀麗的田園風光。
然而30多年前,當地人曾靠砍木頭、賣石頭營生。“那時候無論樹大、樹小,整片地砍,經常看到一座座‘光頭山’,幾乎沒有樹。”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方毅君感慨當年的場景。山禿了,河水渾了,“一到夏天就有洪水氾濫,河堤、莊稼都被沖走了”。日益惡化的生態給了留壩人當頭一棒,也倒逼著留壩人尋找轉型發展之路。
一面要創收,但要以滿目瘡痍的荒山為代價;一面是健康的生態,但要縮小並放緩經濟發展的規模與速度。沉甸甸的選擇如同重石在肩,考驗著留壩人。
到底怎麼選擇?
放下GDP增長率的包袱,守護好青山。2011年,留壩縣委、縣政府否決了投資10億元的紫柏山風力發電項目,對於一個當年財政收入僅2000萬元的山區縣,每年約150萬元的獲利並不是一筆小錢。近5年來,7家淘金、採砂、礦山開採企業被相繼關停,這就意味著每年縣裏僅稅收就減少近30萬元。截至2018年,縣域內礦山開採企業已全部關停。
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留壩縣礦業權管理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礦産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的意見》等規章相繼出臺,5部門11名管理礦産資源的工作人員因履職不力、把關不嚴受到黨政紀處分,5名環保問題整改不力的單位負責人被約談。
又該如何轉型?
咬定“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留壩縣探索出一條以“龍頭企業+農村扶貧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大力發展“四養(養雞、蜂、豬、食用菌)一林(種植中藥材)一旅遊”的新型發展之路。
“農村扶貧合作社上接企業,下接農戶,用抱團取暖的方式,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子,讓老百姓不再是做‘提籃小買賣’。”火燒店鎮黨委書記郭綿介紹,扶貧社對上承接企業農産品銷售訂單,商定保護價格;對下與農戶簽訂協議,負責技術培訓、管控品質,並以企業支付的管理費用作為集體積累。組織結構上,由理事會和監事會組成,下面分別設有4到5個生産類和公益類服務隊。同時設有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由縣財政撥款30萬元,為貧困戶提供小額貸款服務。
這個被譽為“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讓火燒店鎮中西溝村貧困戶李貴德嘗到了甜頭,有了奔頭。“去年,用1萬元的貸款買了11頭小豬,年終賣了1.5萬元。我當保潔員每月還有600元收入,今年打算再種點山藥。”從經常斜靠墻角、蓬頭垢面,好像剛睡醒的“懶漢”,到如今的脫貧明星,李貴德邁出的一小步,折射著留壩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步。目前,留壩縣有73個行政村成立了扶貧社,1883戶貧困戶全部入社,2018年分紅530余萬元。在縣委書記許秋雯看來,合作社讓村級黨組織成了鄉村治理的真正核心,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能力被激發,真正體現了“農民的事得靠農民自己辦”的道理。
山頭綠了,錢包鼓了,留壩人也沒有閒著。與中西溝村只有幾步之遙的堰坎村,成為留壩縣全域旅遊發展的一個縮影。入村的公路通到每家的門前,竹林小徑、老街棧道,農耕體驗園、稻草人公園等設施豐富了村民的生活。
截至2017年年底,縣域內旅遊直接從業人數3500人以上,帶動轉移勞動力1.03萬人次。“通過發展全域旅遊,當地百姓參與到産業發展與服務中來,有了獲得感,也共享了紅利。”留壩縣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謝建斌説。
一泓清水送首都
距離留壩縣150公里之遙的寧強縣,素有“漢江之源”的美譽。記者一行還未來得及進山探尋,鵝毛大雪已如白色帳幕,蓋住了整片土地。沿著漢水源村彎彎繞繞的棧道徑直走,再翻過“雲漢”“飛虹”“會仙”三座石橋,大約步行500米,隱約看到一條懸挂的瀑布,名曰“圓潭子”,依次溯流而上還有“觀曹瀑布”“雲漢瀑布”,這裡就是漢江的源頭。
積小流以成江河。漢江在寧強縣境內流域面積達1022.8平方公里,幹流長18.5千米,主要支流為玉帶河,長87.5千米。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保護好源頭凈水,任重道遠。
為了讓這凈水深流,永續北上,寧強人在探索水源生態保護的過程中,有舍、有責亦有得。
有舍。“關停,就有鉅額的經濟損失,養殖場怎麼會樂意?”高寨子鎮黨委書記王波記得那是鎮上規模最大的兩個養豬場之一,年出欄生豬上萬頭。為了治理水污染,寧強縣出臺了嚴格制度,在“禁養區”內,關閉所有的養殖企業;在“限養區”內,縮小養殖企業規模,並逐步列入關停範圍。而這一家,恰好就在禁養區。怎麼辦?“做動員,給補償,並且聯繫了其他廠家租賃其場地,保證一部分收益。”王波説,全鎮一共關停了8家這樣的企業,全縣更是實行鐵腕手段,自2011年起累計關停、限批養殖、礦山探採、冶煉、建材等企業共36家。
源頭上控制了,尾端的治理也得跟上。寧強縣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開展專項行動,2018年共實施行政處罰18起,收繳罰款約205萬元,組織聽證會1起,移送行政拘留1起,查封扣押6起,停産(限産)整治4起。
有責。從主河道到小支流再到每個水庫,漢江如同人體的毛細血管,縱橫交錯,而每一條“毛細血管”都有了固定的監護人——河長。在寧強,縣級河長3人,鎮、村河長112人,河道警長8人,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河長體系。“村級河長每週巡河不低於3次,河長辦每週實地督導一次,每季度召開一次河長會議對各村工作點評並與年度考核掛鉤。”巡河,成了鎮級河長王波的習慣。
巡河的責任不僅落在河長肩上,還被群眾銘記於心:帶領記者進山的村民叫楊仕華,今年67歲的他十年前義務進山撿垃圾、清河道。“千米的山路,摸黑也能走上來。”楊仕華説,做一件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於是,他帶頭退了耕、還了林,數十年如一日地勞動影響著村裏人。每週二成為了全村的義務勞動日,並被寫進了漢水源村的村規民約之中。
有得。寧強的土地滲水差,一遇到暴雨就會跑水、跑土、跑肥,人稱“三跑田”。留不住水土,就留不住收成,水源地的保護也受影響。怎麼能讓“泥不下山、水不亂流”呢?“你看那一攏一攏的茶樹,根系發達,能涵養水源,借助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茶葉種植在當地形成了規模。”漢水源街道辦的胡開兵指著如今“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對記者説。
對於寧強人來説,種茶是一舉多得。胡開兵算了這樣一筆好賬:一方面,綠茶質地優良,單純銷售茶葉就收益不菲;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可獲得每畝500元的收入,參與茶葉採摘勞作每人每天會有60至80元不等的務工費用,剩餘勞動力也可被吸納到附近的茶葉深加工企業,解決了就業難題;另一方面,500畝依山而建的生態觀光茶園,吸引了眾多遊客,旅遊業讓一大批農家樂、鄉村旅館火起來。
一羽朱鷺泛春塘
20世紀80年代初,野生朱鹮相繼從俄羅斯、日本等主要分佈國消失,朱鹮曾被認為滅絕了。一度,人們只能在樂府詩“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的吟咏中想像它的倩影。然而,1978年中國科學院劉蔭增研究員帶領他的調查組在經過3年、14個省份、5萬公里的尋找後,終於在漢中洋縣姚家溝村發現了世間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
通往洋縣朱鹮自然保護區的路邊田地裏,麥苗兒已經鑽出了頭,目之所及,是成片成片的綠。一走進保護區飼養基地,便見兩隻朱鹮展翅欲飛。
“剛來基地時只有4隻,現如今人工飼養並繁殖了約310隻。”有著30年護鹮經驗的張躍明,如今是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科科長,護鹮路上的故事他都熟稔於心。
1981年,在野生朱鹮被發現的第四天,洋縣政府隨即下發了《關於認真保護世界珍禽朱鹮的緊急通知》,明確提出“四不準”,拉開了朱鹮保護的序幕;隨後“兩手齊抓”,既保證種群穩定存活,又提高增長速度;如今積累沉澱下“十二項措施”典型經驗,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探索出一整套朱鹮人工飼養、繁育、疾病預防的技術方案。朱鹮總體數量從單個數字7增長到四位數字2200。
“野外監護、人工投食、環境監測、野化放飛……”張躍明説起“十二項措施”來頭頭是道:搭建觀察棚,24小時全天監測;在巢外的樹榦上安裝刀片、挂傘形防蛇罩,防止猛禽偷襲;樹下布好綠色尼龍網,以免小雛摔傷……他打開微信朋友圈讓記者看:大雪飛揚,兩個中年人合挑一根界樁,踩著積雪在深山裏行進。“我的同事們正給保護區安裝界樁,便於監測。在這種雪沒過腳踝的便道上,很容易發生事故。”
“社區共管”是“十二項措施”之一,即創建“保護區+信息員+農戶”的保護模式。百姓一邊種田務農,一邊在朱鹮的繁育期和遊蕩期肩負起監護、信息反饋等任務。群眾的參與,壯大了護鹮隊。
當地人護鳥、愛鳥,也在人與鳥的和諧共處中找到了發展之路。朱鹮常在河道、水田中覓食,生活廢水、農藥殘留都會污染土壤,間接影響它們的生存。一面要護國寶,另一面要奔小康。兩難的選擇,該怎麼辦?10多年前,草壩人瞄準了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契機。剛聽説“有機農業”的時候,草壩人怎麼也不會相信不上化肥和農藥,莊稼就能有好收成。但“每畝增收600元”的甜頭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種植有機水稻,用太陽能殺蟲燈防蟲,施用有機肥,雖産量有所降低,但産品附加值高。”洋縣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説,草壩村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按照“支部+合作社+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變資源為資産,變資金為股金,變農戶為股東”發展有機産業。延伸産業鏈條,發展農業産品深加工,洋縣朱鹮生態有機産品品牌價值在2017年達到70億元。
“加入合作社,免費領種子、有機肥,接受培訓,商定保護價,年底有分紅。”草壩村村民王建紅感慨道:朱鹮讓生態好了,好生態又讓自己富了,真是村前米糧川、村後花果山呀!
山青了,水綠了,一羽朱鹮展翅飛。漢中,這個鑲嵌于秦巴之間的生態寶庫,用那山、那水、那寶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也為我國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譜寫了獨特的美麗篇章。(本報記者李曉)
見字如晤 陜西師範大學連續15年為新生手寫錄取通知書2021-07-16 17:32:38
“演藝”裏的西安:雅樂尋蹤 駐華大使夫人與西安共譜文化交流“交響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駐華使節西安經貿文化之旅走進白鹿原影視城2021-05-16 16:43:35
“八辦”紀念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發展、開拓創新,持續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奮力譜寫“八辦”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從劉家洼考古隊獲悉,考古隊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首次發現了關中地區罕見的金權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覽以“光化六合”為主題,意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國末期至隋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演進為線索,以于右任先生“鴛鴦七志齋藏石”中的北朝墓誌和拓片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寶雞市千陽縣第四屆西秦刺繡香包節開幕2021-06-06 16:19:42
絲路歡樂世界主題角色動畫Miracle(《奇跡》)預告片正式發佈2021-05-27 19:22:11
銀川市首批“暢遊西鹹新區”旅遊團打卡西鹹2021-05-21 11:33:32
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開幕2021-04-03 16:19:01
“中國到處都有意思,我很喜歡中國文化。”這是現就讀長安大學的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張依娜來到陜西後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選擇來中國留學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於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2019-11-11 09:47:27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