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迎接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 陜西企業 深耕AI藍海

2019-02-28 11:16:06|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陜西企業,深耕AI藍海

  2月26日,在西安經開區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組件數字化車間內,無人搬運車正在運送原料。

  2月25日,在西安愛生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架即將交付的無人機進行最後的檢查。

  2月21日,在陜西絲路機器人智慧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數字化焊裝示範車間裏,技術人員正在測試設備。

  2月26日,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無人麵館”,市民正在機器上自助點餐。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劉強攝

  核心提示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有170余家,涵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術發展方向。

  “作為服務於製造業的智慧製造企業,我們需要靠近製造業中心,也要靠近科研資源中心。”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無人搬運車悄無聲息運送原料,六軸機械臂24小時運轉;核心數據庫接收實時回傳的海量生産信息,並自動分析、發出生産指令……

  這一場景並不是人們對“智慧製造”的想像,而是位於西安經開區的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組件數字化車間的真實生産現場。該公司智慧製造系統部高級經理王昶民説:“得益於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這個工廠的生産基本不需要人參與,可以實現‘黑燈’生産。”

  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單晶矽光伏産品製造商在智慧製造方面的探索,是陜西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陜西人工智能産業技術創新加速推進,行業應用持續深入,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一些領域已經具備國內競爭力,但也面臨亟須突破的發展瓶頸。

  1 主要技術領域,陜西企業實現全覆蓋

  與隆基綠能科幻色彩濃厚、佔地面積廣大的數字化車間不同,陜西絲路機器人智慧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佔地2000平方米的數字化焊裝示範車間看似目標單一,卻並不簡單。

  “焊接這個‘裁縫’環節出了問題,生産出來的就是廢品。我們綜合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開發的智慧焊接機器人,目前僅在鋁合金異形件焊接中就能穩定達到高級工的水準。”公司總經理景岩説。1月1日至2月21日,已經有35家企業使用或預約使用這一位於寶雞機器人智慧製造産業園、落成不到兩個月的車間,簽約額已達5000萬元。

  在全省範圍內,像陜西絲路機器人智慧製造研究院有限公司這樣投入到人工智能和智慧製造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據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有170余家,涵蓋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技術發展方向,呈現與製造業結合更為緊密的特點。

  目前,我省擁有國家智慧製造專項和試點示範企業30家,省級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企業20家。在人工智能産業的硬體領域,西安微電機研究所的全數字永磁交流伺服電機技術水準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秦川機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機器人RV減速器、陜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生産的諧波減速器等産品的競爭力均在全國位於領先。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趙東認為,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是推進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這是促進製造業提質增效升級的必由之路,對陜西實現製造強省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在人工智能産業的探索範圍也越來越廣:“無人麵館”、人工智能晶片“長安芯”、智慧車間……在大數據智慧領域的智慧醫療、跨媒體智慧領域的智慧安全、群體智慧領域的分享交通、混合增強智慧領域的可穿戴設備、自主智慧系統領域的無人機等方面,陜西企業也實現了多點開花。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資料顯示,作為人工智能發展基礎的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近年來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速。全國人工智能百強企業已有10余家進駐陜西。海航集團、浪潮集團、吉利汽車等在人工智能産業領域有重點佈局的大型企業已經與我省簽約,進行項目投資建設。

  2 170與12878,進位空間在哪

  “儘管發展迅速,但實事求是地講,陜西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實力還比較薄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資料顯示,在全省現有的17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中,中小規模和初創企業為122家,約佔企業總數的72%。

  與企業數量和實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陜西省人才投入量達12878人,全國排名第三。陜西每年培養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研究生5200余名,本科生9500余名。但企業普遍反映人才匱乏,自身科研攻關困難重重,存在高校研發和企業需求“接不上茬”等問題。

  西安愛生無人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大健對技術研發方面存在的問題深有感觸。儘管陜西有如此明顯的人才優勢,也背靠西北工業大學這棵“大樹”,他仍然面臨很大的研發壓力。“我們和深圳等地企業的人才待遇沒法比。企業申報研發項目難度大,靠自身力量尋找技術合作效率低的問題也需要解決。”李大健説。他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的進步。“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也是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行業推廣應用和産業發展壯大的主體,應當加大對行業創新龍頭企業的支持。”

  景岩同樣因為研發問題而産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在他看來,解決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能擴大企業的發展空間。“作為服務於製造業的智慧製造企業,我們需要靠近製造業中心,也要靠近科研資源中心。初創企業很難兼顧,在異地建立子公司性質的研發機構有很多困難,也缺乏相關政策和平臺支持。”

  據了解,浙江省不僅提出要集聚50名人工智能領域全球頂尖科技人才、500名領軍型創業人才、1000名高端研發人才、1萬名工程技術人才、10萬名高技能人才,也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建設人工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深圳市僅對公共服務機構提供的産學研合作、科技和産業創新平臺規劃建設、標準制定、決策諮詢、行業交流等服務,就予以最高300萬元的事後支持。

  東部沿海地區強勢的人才招徠、科研項目引進政策必然對陜西企業的發展空間帶來限制。比如福建省就與陜西部分高校對接,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技術轉移。而深圳企業給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的百萬年薪,陜西本土企業也只能“仰視”。在這種情況下,陜西企業如何突圍?業內人士認為,做好現有科研資源與企業的對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是打開陜西人工智能企業進位空間的“鑰匙”。

  近年來,陜西各地在人工智能領域科技資源轉化的探索也在加快。2017年以來,西安經開區提高對入區落戶單位在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的扶持補貼,出臺《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産業發展暫行辦法》;加大招商力度,爭取到西安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産業基地正式落戶,西安交通大學智慧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同期揭牌。

  西安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小棟告訴記者,這一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前沿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應用系統開發等於一體的技術創新基地,同時具備投融資、企業孵化和應用推廣平臺,以及産業資源、要素配給與公共服務平臺能力,在經開區加速高校科技成果集聚和轉化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去年落戶經開區的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有四分之三是被我們的優惠政策和基地平臺吸引來的。”

  3 五指伸出,還是攥緊一隻拳頭

  人工智能産品市場有多大?

  西安安森智慧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司敏告訴記者:“我們開發的智慧防爆巡檢機器人是國內第一家應用於油氣田無人值守站的産品,在石油化工領域危險環境巡檢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分三步走的安排中,關於産業規模有清晰的遠景規劃: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面對這一産業藍海,各地已經開始佈局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目前,已有數十個省市發佈了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或相應的政策。據了解,我省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起草工作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原本起草的是陜西人工智能産業發展規劃。新的規劃起草工作正在加緊推進,將加強頂層設計、統籌佈局和引領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面對北京、深圳等地人工智能企業已經在部分行業領域遙遙領先,吸引資本高度關注的形勢,我省資源又相對有限,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如何揚長避短,避免“撒胡椒面”?

  各地傾向主題大有不同的政策可以參考,比如江蘇省關注基礎設施、物聯網和雲計算等基礎研發領域,廣東省關注製造和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應用,福建省關注物聯網、大數據、創新平臺和知識産權。這些都與地方發展條件密切相關。在搭建平臺方面,山東省、廣東省已成立人工智能産業聯盟,黑龍江省、福建省成立了人工智能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省、安徽省成立了人工智能學會。

  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黃攀峰教授認為,應當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我省産業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對産業的提升作用;在政策主題上應當有所側重。他説:“建議結合我省佈局的現代化工、汽車、航空航天與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現代醫藥等六大新的支柱産業,突出重點,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記者 譚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