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國家記憶·尋找老建築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2019-03-18 16:47:22|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在延安大學窯洞廣場上,一群充滿活力的孩子在奔跑(3月7日拍攝)。

3月5日,在位於西安交通大學中心樓的力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生們正在進行拉伸與壓縮實驗。

保存完好聯排的紅頂中心樓,灰磚墻和人字形紅瓦坡頂是其樓典型的特徵(3月5日拍攝)。

在西安交通大學校園內,老西遷人帶過來並栽植的梧桐苗,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1月18日拍攝)。

從空中俯瞰西安交通大學主樓群,其整體佈局和建築風格都具有明顯時代特徵(一月十八日拍攝)。

在位於延安大學窯洞群一層的路遙文學館內,講解員羅歡(右二)正在為參觀者講解(3月7日拍攝)。

窯洞群在建設時,為了保證上層窯洞窯臉的重量不落在下一層窯洞的窯拱上,每層退臺的深度為7米,為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師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3月7日拍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延安大學恢復重建。圖為課餘時間在窯洞前活動的大學生。 資料照片

在延安大學校園裏,幾名大學生從窯洞群前經過(二〇一八年六月四日拍攝)。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分佈于陜西各地的高校老校園,不僅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在歲月的變遷中,以其獨特的視角,默默觀察和記錄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們不變的英姿和青春芳華。

  西安交通大學中心樓 “大樹”西遷“第一樓”

  西安交通大學中心樓建成于1956年。2014年,包括中心樓在內的交大主樓群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夏天,當數千名交大人相繼登上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從黃浦江畔出發時,在位於祖國內陸腹地的西安,一座名為“中心樓”的恢宏建築正在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據西安交通大學資料記載,1956年9月10日,交大內遷的第一屆學生在西安人民大廈舉行開學典禮後,首批4000名西遷學生就先後在中心樓內開始上課。學校沒有因為遷校而晚開一天學、遲上一門課、少做一個實驗。這是西安交通大學西遷歷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走進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北門,人們就能看到包括中心樓在內,大部分建於1955年至1958年間,保存完好的紅瓦坡頂主樓群。2014年,西安交通大學主樓群被列為陜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大的中心樓歷史悠久,它見證了學校的西遷,也見證了學校的成長和發展。”西遷老同志、西安交大原黨委書記潘季回憶説,“我1957年隨校西遷,那時中心樓已經建起來了,非常氣派。它既是學校的行政辦公樓,也是主要的教學樓。當時中心二樓和中心三樓的大教室是全校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的授課場所。在那個時代,辦學空間有限,很多教師就把實驗室搬到了這座樓上。西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當時就經常在中心樓內指導學生們做實驗。”

  時代的象徵,在建築上得以凝固。西安交通大學中心樓的建設採用了簡潔的“中蘇風格”——灰磚墻和“人字形”紅瓦坡頂。設計師在整體規劃時還因循了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手法:中心樓總平面呈佈局嚴謹的對稱格局,北校門、中心樓和圖書館等重要建築均沿南北中軸線佈置。

  西安交通大學十分重視對中心樓的保護和維修工作,對部分樓體建築進行過抗震加固。“雖然中心樓是文物古跡,但是現在交大的學生仍然會在中心樓上課。這座建築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時刻提醒著交大學子不忘西遷這段歷史,牢記交大為國為民的使命擔當。”潘季告訴記者。

  經過60餘年的發展,當年西遷的這株“大樹”,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目前,西安交大已經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5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而力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就設在中心樓。學校培養的超過25萬名畢業生,有40%留在西部地區工作;培養出的34位兩院院士,有近一半留在西部。

  不僅有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在這裡學習、科研,中心樓還因其保存完好的樓體和鮮明的建築風格,成為眾多紀錄片、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取景的影視劇有《西京故事》《平凡的世界》等。

  2015年8月,位於西鹹新區灃西新城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開工建設。這是西安交大人弘揚西遷精神,在新的歷史坐標下再次出發的標誌性事件。未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將建成電力電子、高端裝備製造、能源與動力、信息技術、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等25個學科研究院和跨領域、前沿性的科研平臺,成為陜西乃至全國的人才集聚高地、成果研發高地、産業發展技術引擎和面向社會開放的智慧學鎮。

  延安大學窯洞群 具象在黃土地的延安精神

  延安大學窯洞群興建於20世紀70年代初,以路遙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子從這裡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3月7日,記者站在延安大學窯洞廣場抬頭仰望,6層聯排窯洞依山修建,宛若層樓。據介紹,這裡每層都有40余孔窯洞,共240余孔。窯洞群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築群。

  窯洞是陜北隨處可見的民居形式。“20世紀70年代初,學生住宿條件緊張,當時又缺乏物資。我們就克服困難,想辦法給學生修窯洞當宿舍。每層窯洞退臺的深度為7米,正好成了學生們的活動空間。每當夜幕降臨,6層窯洞燈火通明,從遠處眺望,猶如一座巨大晶瑩的金字塔,也為延安城增添了一處獨特的風景。”延安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申沛昌教授説,每年的畢業生合影、校慶、大型演出都會以窯洞群為背景,選在窯洞廣場舉行。

  “隨著延安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窯洞宿捨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校新蓋了兩棟宿舍樓。新宿舍樓投入使用以後,學生們陸續搬出了窯洞,住上了環境優美的新宿舍樓。這裡就成為教工住宿區。”延安大學原社會科學部教研部主任馬江生教授回憶説。  “我們把窯洞保存下來,也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直觀、真實地感受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從而自發自覺地傳承這一精神。”申沛昌説。

  延安大學的窯洞宿舍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子,路遙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韓亨林在《路遙:像牛一樣勞動 像土地一樣奉獻》一文中寫道:“路遙是延安大學中文系73級學生,我是74級的,是路遙的學弟。我記得很清楚,自己當時住43號窯洞,和他就隔一個窯洞。”

  2007年,路遙逝世15週年之際,延安大學專門在窯洞群的一層修建了路遙文學館,館名由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先生題寫。“1973年,路遙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1976年8月,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陜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從事編輯工作。1988年,在延安大學50週年校慶之際,路遙回到了母校,並寫下了‘延大啊,這個溫暖的搖籃……’這樣的留言,路遙文學館已經陪伴延大人走過了10多個年頭,它是外界了解路遙的一個重要窗口,每年都有不少從全國各地來的文學愛好者到這裡參觀。”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路遙文學館館長梁向陽教授介紹説。

  2016年4月22日,延安大學啟動了新校區建設,新校區辦學規模為13000人,規劃建設55棟建築。在新校區的建設中,學校以最具標誌性和延續性的建築符號——退臺窯洞,作為新校區建築的設計思路源泉,以此來還原和連接過去,強化地域元素,傳承歷史文脈。(記者 劉強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