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雕塑家李小超:我注視村莊的變遷 村莊注視我的收穫

2019-04-11 11:23:0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編者按: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艱苦奮鬥的70年裏,中國大地上涌現出無數平凡而又偉大的“追夢人”,他們奉獻著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譜寫著“追夢人生”,見證著祖國的發展變化。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把鏡頭聚焦70年裏的人和事,回望歷史,追夢未來。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農耕文明孕育了華夏民族,人們聚集而居,便有了村莊的出現。任朝代更替、歲月更迭,任草木榮枯、星辰變幻,村莊就在中國的大地上矗立著,也矗立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在新中國成立的70年裏,國家各個層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逐漸勢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似乎又開始活躍起來。發展的車輪從未停止,村莊也在激烈的時代碰撞中變遷。

  當然,也有人注視著村莊,這些人不論在哪,都仿佛站在村口。雕塑家李小超就是這樣的人。4月3日,李小超鄉村記憶主題雕塑館在咸陽高新區開館,開館儀式期間,他接受了國際在線陜西頻道的採訪。用他的話説,“鄉村記憶”這個主題,承載著關中大地上世世代代先民的精神寄託。

  

  鄉村記憶主題雕塑館館長、雕塑家李小超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段曉蕊

 我只是村莊的一個投影

  李小超出生在咸陽禮泉,是地道的關中漢子。禮泉地處關中腹地,千百年來,“農”是當地人的根。在李小超的記憶深處,村莊是他的根。

  “村莊對我而言不僅是一份記憶,更是一份念想。無論我身處何地,它都在蒼穹之下、一米陽光之上,像揮之不去的影子。我只是我的村莊的一個投影。”李小超在自己的文章中曾這樣寫道。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成長的過程比較自由。從小我就對土地、農事活動很感興趣,久而久之,這種興趣演變成了對土地的一種眷戀,就像母親一樣。”李小超説。

  1985年,李小超考入西安美術學院,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生養他的村莊,同時也是他藝術生涯的開端。從1992年開始創作《鄉村記事》系列黑白藝術作品至今,李小超的雕塑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展出,但作品主題從未離開村莊和村莊裏的鄉親父老。

  

  2017年法國蒙達爾紀市政府收藏的李小超青銅雕塑作品《教書先生》 供圖 李小超

  “我的創作不需要苦思冥想,鄉親父老好像就在泥土裏、在我心裏站著,我只需要把他們拉出來。他們有喜樂和痛苦,有生活的艱辛,但他們永遠張揚著向上的精神,對生活充滿著希望。”李小超説道。

  一提到村莊,似乎就觸及了這位關中漢子內心的柔軟之處,他將這份情感注入到雕塑作品中。“農村人樸實的情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地方,我的藝術語言就是表現鄉村人的生存狀態。多年來,我的這份鄉村記憶一直沒有變。”李小超説道。

  

  矗立在法國巴黎里昂火車站廣場的李小超青銅雕塑作品《一戰華工》 供圖 李小超

  村莊是中國改革的縮影

  新中國成立70年,變化最為明顯的當屬中國的農村。不論是城鎮化建設,還是鄉村振興戰略,中國的村莊也在隨著時代大潮起伏變遷,變遷中有消逝也有新生。而這些變化同樣也發生在李小超的心裏。

  “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就守在農村,靠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施了包産到戶,一些木工、瓦工等手工藝者就開始進城了,他們把城裏的信息帶回來,就影響了村裏的年輕人。農村人和城市人,農村和城市開始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李小超説著自己眼中村莊的變化。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收藏的李小超青銅雕塑作品《茶》 供圖 李小超

  17歲之前,村莊在李小超的心裏是白天、黑夜和黃土,是村口的老樹,是年復一年的莊稼,還有挽起褲腿的莊稼漢。再後來,李小超將自己和村莊並列起來,將心中丟舍不掉的村莊都化作了雕塑,也關注起村莊的發展。

  “關中是我們農耕文明的代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鄉村受到了一定的衝擊,鄉村的很多事物被納入到城市中。最讓我痛心的是很多農民不再種莊稼,年輕一代不再熱愛土地了。現在的土地變得荒蕪,但這不是土地的問題,是人的問題。”李小超直言不諱地説。這或許是村莊中消逝的部分,但在李小超眼中它們不該消逝。

  “過去幾十年陜西變化很大,人們越來越富裕,但我認為現在的人們急需精神寄託。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文化振興也在大力推進,這樣能讓孩子更愛自己所成長的土地。另外,現在升級版的農家樂、民宿、全域旅遊等鄉村産業也是如火如荼,但最重要的是把每一個村莊的‘魂’留下來,實現‘一村一品’,打破同質化。”對於村莊的新生,李小超則認為,新時代農村的發展要有所取捨,不該消逝的要保留好,才能讓村莊不斷新生。

  

  2013年在法國佈雷斯特舉辦的《鄉土中國》戶外青銅雕塑大展 供圖 李小超

  雕塑是我心中村莊的剪影

  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李小超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百姓1949-2009》雕塑作品展,展覽通過60個普通老百姓的雕像,展現新中國60年生活歲月留在人們身上的印記。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又是一個新的時間節點。但李小超對於村莊的創作初心從未改變,在他看來,村莊守望著生命的童話,延續著祖輩們坦然、豁達的人生姿態,傳遞著令人難以割捨的無盡溫情。

  “我下一個展覽的主題是‘勞動者’,副標題叫‘勞動的快樂’,想讓大家認識到土地的深厚,它就靜靜的在那裏存在著。這次主題雕塑館以‘鄉村記憶’為主題,也是想讓人們回頭看一看家鄉的一畝三分地。未來,我的創作重心還是村莊,面對我的這塊土地,依然的歌頌鄉村父老,表現他們的真實的生活狀態。”李小超説到自己未來的創作,還是離不開那一份對鄉村、對黃土地的念想。

  “儘管曾經經歷苦難和滄桑,我的村莊依然雄心勃勃。它總是希望把手裏的種子撒得更遠,撒向城市,撒向緣分,撒向天南海北。然後,它用老井一樣深邃的眼睛,注視著子孫們的收穫。”採訪的最後,李小超對自己的鄉村情結如此表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