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西安市PM2.5下降5.6%

2019-05-01 18:51:0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宇婷|責編:葛寧遠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段曉蕊   通訊員 馮妍):4月30日上午,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陜西省大氣環境辦公室主任姚曉軍就2018-2019年秋冬季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情況進行介紹和説明。

發佈會現場 攝影 馮研

  

  西安、楊淩示範區完成完成PM2.5考核任務

  根據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初步統計數據,2018-2019年秋冬季(即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陜西省13個市(區)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平均為6.23,較去年同期下降0.3%;陜西省優良天數平均116.5天,同比增加0.3天; PM10平均濃度11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0%。

  關中8個市區綜合指數平均為6.92,同比下降1.0%;優良天數平均98.4天,同比增加4.6天。根據《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下達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西安市同比下降5.6%,楊淩示範區同比下降4.5%,均完成國家秋冬季PM2.5濃度考核任務(同比下降4.5%)。渭南市有所改善,同比下降3.4%。韓城市完成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天的考核任務。

  

  結構優化   陜西省煤電機組提前2年完成國家改造任務

  為了改善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陜西省加強結構優化,統籌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快調整産業結構。關中6市2區2018年以來累計摸排"散亂污"工業企業27080戶,完成綜合整治22909戶,完成比例99.8%。全省3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循環流化床機組除外)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提前2年完成國家要求的改造任務,完成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項目685個。同時,為加快優化能源結構,西安、咸陽納入國家清潔取暖試點範圍,獲得中央財政專項支持,落實採暖季氣源總量53.4億立方米。2018年以來關中地區共完成清潔能源替代103.9萬戶,完成70.66萬戶任務的147%,拆改35蒸噸/時以下燃煤鍋爐3789台3837蒸噸,拆改臺數總進度已達88%,超額完成年度拆改60%要求,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24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同比增長20%左右。

  陜西省不斷加快完善運輸結構調整。2018年,陜西省鐵路貨物發運量16716.4萬噸,比去年增長2524萬噸,增幅17.78%,鐵路貨運比例不斷提高。陜西省已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覆蓋銷售國六標準的汽、柴油品;11月底前完成陜西省內全部國六油品的置換工作,並於12月1日起全面停止銷售低於國六標準的汽、柴油。此外,陜西省開展全省"黑加油站點"集中整治,共依法取締"黑窩點、桶子加油點"84個,2018年共淘汰國Ⅲ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及"油改氣"的老舊燃氣車輛3.2萬輛。

  

  聯防聯控    實現11市同向發力  協同治理

  陜西省建立了日常化汾渭平原區域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環境空氣品質預報預測和會商機制,建立了汾渭平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數據共享和預報預警聯防聯控會商工作機制,實現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每天數據的共享和應用,做到準確分析汾渭平原整體空氣品質狀況,提高汾渭平原空氣品質預測預報工作的精準度;建立了快速、統一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實現11市同向發力,協同治理的要求。

  陜西省加強污染管控,全面提升大氣環境治理能力,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實施"一廠一策、一企一策",應急減排措施具體落實到了企業每條生産線和每個工地,實現了省、市間高效快捷地指揮和調度,通過在線監控、電力監控平臺、交叉執法等措施,對納入應急減排清單的4606家涉氣企業及386戶錯峰生産企業,實施全過程的動態監管;同時,對每次重污染過程應急管控執行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對應急響應措施落實不到位的地市進行督辦問責。

  

  凝心聚力   多措並舉  實現“陜西藍”

  姚曉軍指出,從主觀來講,陜西省大氣污染防治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關中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很大,空氣品質差總體的狀況還沒有明顯改變、秋冬季攻堅部分任務落實不夠有力、“散煤”治理和鍋爐拆改存在問題及一些部門和縣區治污降霾的決心和韌性不足等。

  姚曉軍表示,為改善空氣品質,實現更多“陜西藍”,下一步,陜西省將著力重點區域空氣自動監測站、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重點區域紅外線視頻監控,實現空氣監測網絡“三個覆蓋”;並緊盯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進行執法督察;通過統一執法、統一監測、統一應急,不斷提升科學化管理水準、動態化管理水準、差異化治污水準和精準化治污水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