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地吃飯到靠地吃好飯 ——從陜北一個村莊看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019-06-11 17:04:2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吳宇婷|責編:趙瀅溪

  西左界村的幼兒園、小學和村兩委,後面是大棚種植區。 通訊員 高颺颺攝

  核心提示

  ■ 背景:臉朝黃土背朝天,是中國千百年來農民的生存寫照。靠地吃飯的小農戶家庭經營依然是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的基本面。

  ■ 最新政策:《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組織化程度,拓展小農戶增收空間,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 樣本:榆林市榆陽區紅石橋鄉西左界村。

  春夏之交,榆林市榆陽區紅石橋鄉西左界村的香瓜又賣得不錯。目前,給村民帶來最多收入的溫棚香瓜銷售一空,上市一週多的拱棚香瓜也是“搶手貨”。74戶溫棚、拱棚香瓜種植戶平均每戶預計收入近7萬元。收入最多的是59歲的左子宏,3個溫棚就收入16萬元。

  除了香瓜種植,黑毛豬、肉羊養殖等多種産業,正在讓西左界村實現普遍致富。

  這個完全以小農戶為主體的典型農業村是如何激發村民生産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農業發展、農民致富的?

  左子宏的3個溫棚就收入了16萬元。記者 韓承伯攝

  幾乎家家有致富産業

  ■樣本情況:西左界村沒有給其他農戶打工的村民,也沒有生産設施遠超其他農戶的“大戶”,80%為小農戶。

  ■路徑選擇:選對主導産業;用好普惠的助農資金,發展設施農業。

  5月30日下午,左子宏帶記者來到他家的三層小樓。近400平方米的面積,精緻的裝修,高檔的廚衛電器,讓來自市區的幹部都表示嫉妒。

  左子宏所在的西左界村,面積約47平方公里,包括左界組、古城界組、張家灣組。北部是風沙灘區,南部是山區。村裏3138畝的耕地雖然在榆陽區不算多,但全部是深井、河流灌溉的水澆地;有502戶1527人,以發展設施農業為主,還有玉米種植和肉羊養殖。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7萬元。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整個西左界村,沒有給其他農戶打工的村民,也沒有生産設施遠超過其他農戶的“大戶”。種植溫棚、拱棚最多的農戶有8個棚,最少的也有2個棚。

  最大的“大戶”是47歲的左建龍。夫妻倆種了6年香瓜,以自己投資和政府補貼建起了8個溫棚、拱棚,去年種大棚的純收入就達到13萬元,今年售完的3個溫棚香瓜毛收入8萬元。

  左建龍夫婦還種了15畝玉米。“一斤都不賣。”他説,“都喂羊。實在是忙,但不能不養羊,離了羊糞沒法種瓜。”

  種植大棚香瓜、蔬菜是西左界村左界組的主導産業,涉及多數有勞動力的農戶。養羊也是當地重要的産業。

  33歲的左鴻飛以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搞建築,今年回到村裏養羊。5月30日,記者在簡易羊舍見到左鴻飛時,他正開著三輪車,拉了一車樹枝。

  為何返回農村?左鴻飛説,一方面是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和90歲的奶奶,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給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

  為何從事養羊?左鴻飛説,2008年從部隊轉業後,自己經過商、搞過建築,但沒有種過地。他想從要求較低的養羊入手。

  目前,養了49隻山羊的左鴻飛,準備慢慢擴大規模。他看中了烏審旗的牧草資源。“我想把那邊的檸條、苜蓿調回來,搞家庭牧場。”他説。

  6月1日,古城界組農戶商量著怎麼合作栽種、管護葡萄園的事兒。記者 韓承伯攝

  真正發揮出科技特派員作用

  ■樣本情況:西左界村的特色種植和養殖業都需要較高的技術支持,僅香瓜的育苗、授粉、病蟲害防治就是門“大學問”。小農戶如何解決這些技術難題?

  ■路徑選擇:科技特派員在西左界村發展香瓜種植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成了他們“有求必應”的力量。

  左子宏之所以今年溫棚香瓜收入最高,是因為他實施了一項新技術:把香瓜吊起來,運用了香瓜整枝吊蔓技術。

  左子宏聽從科技特派員的建議,今年把香瓜像黃瓜一樣吊了起來,結果産量更高,口感更好。“去年一個棚産1000公斤,今年吊起來,産量上了1500公斤。”左子宏説。

  “因為很費工,所以一開始實施的人並不多。經過幾年的實踐,有人嘗到‘甜頭’,越來越多的農戶使用這項技術。”西左界村科技特派員、榆陽區園藝站副站長孟子亮説。

  種植香瓜帶來的收益,讓農戶們在方方面面都更用心。産量、口感的提升,也與他們在肥料上的精挑細選分不開。

  今年,左子宏除了上很多羊糞,還試著把粉碎後的黑豆用來給香瓜施肥,不僅增産,香瓜還比以前更甜。這項技術也來自於農業技術部門的推廣。為了加大對農戶的技術支持,榆陽區農業農村局、園藝站從2014年開始,進行了“榆林北部風沙區芝麻香瓜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科研項目。經過兩年的研究與實驗,得出了從品種選擇、育苗時間、環境,到蜜蜂授粉、嫁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8項技術,並全面推廣。

  記者在西左界村發現,溫棚裏都擺放著藍黃板,還有太陽能殺蟲燈。孟子亮説,為了儘量實現綠色防控,減少農藥的使用,他們推廣了防蟲害的藍黃板和太陽能殺蟲燈,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農業病蟲害對農業危害巨大。西左界村自從2013年開始發展的大棚香瓜、蔬菜之所以能年年豐收,離不開在病蟲害防治方面下功夫。

  農戶們如何解決病蟲害防治這個專業問題?左子宏説:“手機是個好東西,出現毛病,拍個視頻給科技特派員發過去,當場就可診斷。情況複雜或問題大的話,特派員自己就開車上來了。他們很實在,真的是‘有求必應’……”

  左建龍夫婦是村裏種大棚香瓜最多的一戶。記者 韓承伯攝

  這樣的合作社助推了新産業

  ■樣本情況:西左界村古城界組8年前自發開始的苗圃種植,佔用了條件最好的土地,卻市場飽和,效益很低。如何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發展新的産業?

  ■路徑選擇:紅石橋鄉進行了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村民用零散的耕地、林地入股,化零為整,成立了很管用的合作社,為發展葡萄等新産業創造了條件。

  6月1日上午,西左界村古城界組10多個葡萄種植戶在出苗不久的葡萄地裏開會。他們剛剛從鄰近的橫山區某葡萄園參觀回來。那家企業化運作的葡萄園雇的人不好好幹,讓他們對合作管理好葡萄園更加有信心,而那家企業冷庫裏滯銷的葡萄又讓他們擔心葡萄將來的銷路……

  榆林地大,西左界村也不例外。靠南的古城界組,已經不屬於風沙灘區,而屬於半山區了。過境河流——硬地梁河,讓古城界組有了一部分自流灌溉的川地。8年前,村民就紛紛在川地搞起了苗圃。但隨著各地苗圃的普及,這一創收産業的利潤大不如以前。這幾年,古城界組一直在謀劃産業轉型,種植鮮食葡萄就是古城界組産業轉型最大的動作。

  鮮食葡萄園能以一個農業項目得到政府部分補貼並實行,得益於集體産權制度在古城界組的推行。由於川地地塊的土質最好,幾乎組內家家戶戶有承包地,少則三分,多則五畝。100多戶的承包者讓這片膏腴之地的整體利用非常之難。

  2018年,紅石橋鄉按照榆陽區的統一部署進行了産權制度改革,農戶的承包地按畝入股,重新“合”在了一起,成立了經濟合作社。合作社隨後將這片川地規劃為葡萄種植園,由26個農戶承包。

  6月4日晚上,古城界組的村民又一次開會議事,商議合作社的林下黑毛豬散養場建設承包事宜。佔了半座山的林下黑毛豬散養場能開闢,也得益於産權制度改革和合作社的成立。榆陽區農業農村局給合作社和林下散養場補貼了30萬元。村民們商議的,就是誰來建設、承包價格、誰來承包的事。經過許多個大嗓門、小嗓門3個多小時的討論,承包價格定了下來:一年10萬元。

  村民李應碧説:政府補貼建設費用,村集體和合作社承包出去有了穩定的收入,村民又可以承包經營或入股賺錢,再給社會生産出好東西……這是國家、集體、農戶、社會共贏的事情。

  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榆陽區委書記苗豐説,以産權制度改革為基礎的合作社正在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橋梁,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農民富裕帶來深遠的影響。(記者 韓承伯)

  紅石橋鄉西左界村漂亮的幼兒園。記者 韓承伯攝

  手記

  支持小農戶是篇大文章

  《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支持小農戶,是深沉的情感,也是理性的關懷。

  在支持小農戶做得不錯的榆林市榆陽區,記者能感到農民的幹勁。

  從紅石橋鄉的西左界村,到小紀汗的沙柳林,一張張黝黑健康的臉上,是笑容,是依然的質樸,是人們記憶中的鄉親模樣……

  但曾經在一些地區,也有過不少問題。

  一些基層幹部更喜歡到企業去,涉農資金也更喜歡到企業去。但是,更需要資金、技術、市場幫助的,是千千萬萬個體力量微弱的小農戶。

  有些地方投入數千萬元財政資金補助“大企業”,但最後這些企業門可羅雀,經營不善,無人買單,而普通農戶建起的較高標準羊舍卻很難獲得補助。

  支持企業還是支持農戶?實質是選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問題。

  榆陽區的答案是,如果企業真的能帶動農戶,成為農戶和市場的橋梁、農戶和未來的橋梁,可以支持企業。但更普遍更多支持的,是農戶和以農戶為主體的合作社。

  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態度和行動,可以從榆陽區5月31日的一次現場會管窺。在這次涉及3個鄉鎮8個點的觀摩會上,榆陽區委、區政府要求不看老典型、舊點子,要看新典型、新點子、新現場。

  榆陽區的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因它而生的合作社,從預期目的和政策執行來看,是在對資源,尤其是土地的利用追求效率,也想兼顧公平。

  這項革新,在尊重自然、尊重傳統、尊重情感等方面值得關注。追求效率,會不會忽略了部分人的需求?大幹快上,會不會造成過度開發,漠視了大自然的呼聲?統一標準,會不會罔顧了個性,破壞了鄉村田園牧歌之美?

  能否真正支持小農戶,不僅事關農民致富、農業發展、鄉村振興,也關係著人心,關係著基層的黨風政風。因此,支持小農戶應該像作風建設一樣,春風化雨般融入基層幹部的理念中,形成自覺而持久的行動。

  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中,更需要理解、關愛小農戶,這是對他們,也是對所有人的負責。(韓承伯)

  觀察

  最引人矚目的建築是學校

  村辦幼兒園和小學是西左界村最引人矚目的建築。綠色外觀的城堡式建築,不亞於大多數省會城市的幼兒園,活動場地之大更是令人羨慕。

  在大多數鄉鎮都只保留一所鄉鎮幼兒園、一所鄉鎮中心小學,許多家長來回十幾公里接送孩子,甚至不得不讓小學低年級孩子住校的陜北農村地區,西左界村的村民能在家門口送孩子上學,難能可貴。

  西左界村能辦起一個幼兒園,得益於農業收益的穩定增長,使大多數農業人口依然留在農村。但能保留初段小學,卻由於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的堅持和擔當。

  2017年,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局準備撤掉西左界村的初段小學。“當時幼兒園和小學都在一個樓上,已經有200人的規模。考慮到剛剛開始兩孩化,年輕家庭一般都有兩個孩子,有的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撤了以後一些家庭要往這裡送小的,還要往10公里外的鎮上送大的……為了減輕村民的後顧之憂,我請求把一二年級保留,得到了教育部門的理解。為了符合幼兒園與小學分離的要求,村上出資20多萬元另外建了4間教室,終於保留了一二年級。”西左界村黨支部書記左子團説。

  目前,西左界村初段小學兩個年級有學生50多人,再加上幼兒園共130余人。

  雖然依然存在生源流向城市的趨勢,但西左界村在教育事業方面的投入,對凝聚當地農村人心、穩定農業人口來説,是一枚定海神針。致富能手左建龍説,村民們之所以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發展産業、致富上,也與保留了學校,減少了因為上學産生的不必要折騰有關係。

  左子團説:“村黨支部、村委會的任務,就是要讓大家安居樂業。教育不僅關係著孩子的未來,也關係著家庭的現在。既然教育關係著人心的凝聚和鄉村的發展,我們就要把教育事業辦起來。”(記者 韓承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