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毛烏素沙漠的陜西省榆林市,歷史上曾被無盡的風沙困擾,糧田被埋、房屋被壓,許多人流離失所。為了改變命運,在國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幹部群眾眾志成城,對毛烏素沙漠展開大規模治理。如今,70年過去,這裡數百萬畝流動沙地披上綠裝,曾被稱為“駝城”的榆林再無風沙之苦,塞上風景已換新顏。
1977年秋,陜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民兵們向沙漠進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6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沙河公園。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54位姑娘挺進沙漠 征服昔日不毛之地
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鄉位於毛烏素沙漠腹地。新中國成立前,流沙越過長城,致使榆林城3次南遷。到了20世紀70年代,補浪河鄉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沒。沙奪良田、沙進人退,許多群眾迫於生計遠走他鄉。
為了征戰沙漠,榆林全境吹響向“沙魔”宣戰的衝鋒號。54位平均年齡18歲的女民兵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扛起紅旗,卸掉紅裝,換上軍裝,以“灑盡渾身千滴汗,誓叫沙海變綠洲”的豪情壯志,開始了搏戰風沙的艱難歷程。
“那時候,我們住著四處透風的柳笆庵,睡著一尺寬的小土炕,吃著沙蒿煮土豆,喝著黃沙拌泥水,每天高強度栽樹16個小時,每把工具上都留下了血印子,一些年齡小的女孩子還落下尿床病。為了栽樹,愛美的姑娘們還剃了光頭。”女子民兵連第二任指導員席永翠回憶。
一次,姑娘們推著木轱轆小車,連續60天從20里外挖來了5000方黑土,墊出80畝育苗地。就在幼苗長到寸把高時,一場風沙將幼苗全部掩埋。擦乾淚水的姑娘們用雙手把沙子刨開,再一棵棵扶正。沙子磨破了手指,檸條戳爛了手掌,她們用戰天鬥地的精神,移走了2000多方黃沙,保住了所有幼苗。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女子民兵連數十位姑娘硬是在毛烏素沙漠南緣推平沙丘800余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3條,興修引水渠25公里,打機井15眼,有效治理荒漠14225畝,初步遏制了沙害在補浪河鄉肆虐的局面。
陜西省榆林市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連長席彩娥(左一)在治沙連展覽館給前來參觀的訪客進行講解(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治沙大戶敢為人先 誓把荒沙變綠洲
在毛烏素沙地腹地,一面國旗隨風沙飄揚,身後是98歲治沙大戶郭成旺的新家,也是方圓5公里唯一的住戶。
1981年到1985年,榆林市為鼓勵群眾參與治沙事業,先後兩次開放政策,允許個人承包荒沙荒地,提出“誰造林誰受益”的政策。當時有44萬戶農民承包荒地900多萬畝,涌現出不少千畝、萬畝造林治沙大戶,郭成旺就是其中一員。
40多年前,郭成旺居住的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可謂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有時候一場風過,地裏的莊稼全被埋了,村裏人吃飯燒柴都很困難。”老人回憶説。
抱著強烈的求生欲——擋住風沙,有點柴燒,1985年,年過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北邊的4.5萬畝沙地。“開始的那些年,風沙太大了,種下的樹常常一晚上就給刮飛了。”但郭成旺並沒有放棄,而是咬緊牙關,種了刮,刮了再種,慢慢地樹木紮下根,逐漸長成林子。
郭成旺年紀大了,他的兒子、孫子接手繼續種樹。祖孫三代人,憑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將4.5萬畝黃沙變成了林區。
老郭24歲的曾孫郭濤大學畢業不久,這個靦腆內斂的小夥子從小就對樹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坦言,將繼承父輩的事業,繼續紮根沙漠,用科學的方法植樹造林。
星火代代傳。在治沙大戶的帶動下,曾經一半面積為沙地的榆林市正在發生著驚人的變化:森林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明沙已經難覓蹤跡。
陜西省治沙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治沙實驗林場裏查看新引進的彰武松的生長情況(6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生代科學治沙 踏入“沙海淘金”新征程
從20世紀50年代起,榆林治沙大致經歷了飛播灌木、栽種喬木、引進常綠樹種等3個階段。“60年代,我們在全國首創飛播技術,經過試驗推廣,花棒、沙蒿等灌木播撒在600多畝沙地上。”陜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長史社強説。
與飛播同時期推進的是,引進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樟子松,填補毛烏素沙漠缺少常綠樹種的空白。治沙研究所正在引進彰武松、班克松、長白松等樹種,探索不同樹種的混交林,同時嘗試與紅松嫁接,向“松子”要經濟效益。
“治沙大戶”張應龍想法更大膽,他要“沙裏淘金”,向沙子要效益,重構毛烏素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他的目標。
他利用毛烏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狀”沙丘,試種葡萄、藍靛果等經濟作物;自建試驗田,種植藍莓、黑莓、沙地紅棗等,希望沙區也能變成“瓜果之鄉”。
4年前,張應龍引進了幾十隻被稱為“澳洲鴕鳥”的鴯鹋,目前這些鳥類已安居繁育成功。他準備將來把鴯鹋“家族”放養在初步進行生態修復的毛烏素沙漠中,以實現“動植物生態圈”的重建。
“鴯鹋放到林地裏,不僅能除草除蟲,還能減輕防火壓力,成為沙漠生態實現自我修復、自我循環的重要一環。”張應龍説。
從治沙到用沙,中國治沙行動得到國際肯定。不久前,美國航空航天局發佈報告表示,中國植被的增加量,佔到過去17年全球植被總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中國植樹造林貢獻最大。(記者姜辰蓉 李華 劉瀟)
4月4日無人機拍攝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五台森林公園。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見字如晤 陜西師範大學連續15年為新生手寫錄取通知書2021-07-16 17:32:38
“演藝”裏的西安:雅樂尋蹤 駐華大使夫人與西安共譜文化交流“交響曲”2021-07-11 17:07:56
2021全球駐華使節西安經貿文化之旅走進白鹿原影視城2021-05-16 16:43:35
“八辦”紀念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服務發展、開拓創新,持續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奮力譜寫“八辦”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的新篇章。2019-11-19 17:56:45
從劉家洼考古隊獲悉,考古隊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首次發現了關中地區罕見的金權杖以及山形簋。2019-11-15 10:13:13
本次展覽以“光化六合”為主題,意為“道德教化遍及天下”,以十六國末期至隋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演進為線索,以于右任先生“鴛鴦七志齋藏石”中的北朝墓誌和拓片為核心展品2019-11-11 14:47:29
寶雞市千陽縣第四屆西秦刺繡香包節開幕2021-06-06 16:19:42
絲路歡樂世界主題角色動畫Miracle(《奇跡》)預告片正式發佈2021-05-27 19:22:11
銀川市首批“暢遊西鹹新區”旅遊團打卡西鹹2021-05-21 11:33:32
VEX機器人亞洲公開賽在西鹹新區涇河新城開幕2021-04-03 16:19:01
“中國到處都有意思,我很喜歡中國文化。”這是現就讀長安大學的土庫曼斯坦籍留學生張依娜來到陜西後的真切感受,也是她選擇來中國留學的主要原因。2019-11-20 18:03:02
位於陜西關中平原西部的寶雞,是華夏始姐炎帝的誕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2019-11-11 09:47:27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