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十年的服飾記憶

2019-09-26 13:14:2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女書坊品牌創始人(右二)和朋友們展示自己設計的旗袍

女書坊品牌創始人賀巧的設計稿

9月22日下午,在西安市碑林區文藝南路的布藝市場,顧客正在挑選適合的布料。

1995年,身穿皮夾克、西裝和中山裝的朋友在街頭交談(9月22日翻拍)。

9月22日,72歲的崔玉香展示自己1965年8月和姐妹們扎著花辮子、身穿花衣裳拍的合影。

1985年,雷啟民一家在合陽縣拍了第一張全家福。雷啟民頭戴軍帽,身穿軍裝(9月22日翻拍)。

9月7日,身穿結婚禮服的新娘和新郎與伴娘團、伴郎團合影。

  衣食住行,“衣”居首位。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追求舒適美感,從黑白灰到多姿多彩,從憑布票購買到網絡購買、移動支付……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老百姓的著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講究款式個性化、製作工藝化、面料高檔化。一件小小的服飾,承載著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國家的記憶,見證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緊缺,人們的生活比較貧困,當時實行棉布統購統銷,做衣服需要憑布票買布。衣服是家家戶戶的‘傳家寶’,縫縫補補修修改改,一家人輪著穿。我當時的衣服大多是由我奶奶和我妻子崔玉香手工縫製的。”9月22日,72歲的雷啟民告訴記者。

  雷啟民1947年出生於渭南市合陽縣北永寧村。在那個常年乾旱、人畜共飲一池水的小村莊裏,奶奶春季搭機織布、秋季納鞋底兒做襪子、冬季在炕上熬夜紡線,給雷啟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雷啟民説:“小時候,奶奶經常在燈下捻麻繩、納鞋底兒、縫衣服。那時候穿的都是粗布衣衫,顏色是比較耐臟的黑色、灰色、藍色,鞋子也是奶奶納的布鞋。因為布匹有限,我的衣服和鞋子大多不合身、不合腳。”一旁的崔玉香接過話茬感慨地説:“我們結婚的時候,他因為常年穿不合腳的鞋子,腳已經變形了。那時用布票買的布料不夠做一件衣服,所以他的衣服總是短的。”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發行布票,無論是購買服裝、棉布還是日用紡織品都需要布票。在那個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最真實的寫照。

  20世紀50年代末,從蘇聯傳入國內的泡泡袖“布拉吉”連衣裙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女性服飾之一,雙排扣西裝開領的“列寧裝”成為機關幹部喜愛的“工作裝”。

  進入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橡膠工業起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穿布鞋轉變為穿解放鞋。於是,能夠身穿軍便裝、腳蹬解放鞋、再挎一個繡著“為人民服務”字樣的黃綠色軍挎包,是當時年輕人認為最時髦的服裝搭配。在那個年代,無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家家戶戶總有一件軍便裝,很多人的結婚照也是穿著軍便裝拍的。雷啟民指著一張照片笑著説:“你瞧,這張照片就是我穿著軍便裝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拍的。”

  這些照片裏,承載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青春、激情和夢想。

  “嘗鮮”時代:潮流服飾跟著時尚走

  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業和輕工業迅速發展,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文化進入內地。市面上供應的棉紡織品、化纖製品的種類越來越多。喇叭褲、健美褲、蝙蝠衫、夾克衫、蛤蟆鏡等潮流服飾走進人們的視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單調的服飾搭配被打破,年輕人陸續脫去了暗色的外衣,身著色彩鮮艷的“奇裝異服”走上街頭。

  在1969年出生的雷寶霞心裏,母親崔玉香是一個“能人”。她告訴記者:“我媽心靈手巧,是出了名的‘巧手’。我小時候所有的衣服、鞋子、被子、枕頭都是她親手縫製的。她喜歡對照書本製作衣服,因為她裁剪的衣服既時尚又潮流,總有人問我衣服是哪兒買的。背帶褲、蝙蝠衫、喇叭褲、西裝、軍帽等,她都會做。你瞧,這些是她給我兒子小時候裁剪的衣服,有的款式比商場賣的還要新穎呢!”

  20世紀80年代,一部《霹靂舞》帶火了蝙蝠衫,一部《上海灘》帶火了西服,中國女排五連冠也帶火了顏色鮮艷的運動服……“跟著偶像走”成為20世紀80年代的穿著搭配標準。

  合成纖維布料“的確良”“的卡”的出現,掀起了一股服裝時尚風,也讓人們徹底告別了粗布時代。尤其是帶著“提花”的“的確良”連衣裙和“的卡”中山裝,成為當時男女青年戀愛的著裝標準。

  雷寶霞回憶説:“‘的確良’布料耐穿,但是價格高。媽媽總會拿一些布頭拼接在一起。1984年,媽媽扯了一塊軍綠色的布,給我們全家每人做了一條一模一樣的褲子。一家人一起出門逛街,回頭率很高。那應該是80年代少有的‘親子裝’吧。”一旁的雷啟民打趣:“我和玉香穿出去那就是情侶裝啦!”

  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各式各樣的服裝店開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西安的商圈也“火”起來了。1998年,西安東大街百盛開業,成為當時西安最受歡迎的購物中心。牛仔衣和皮衣風靡全國,成為流行服裝中的“爆品”,吊帶裙、馬丁靴、松糕鞋等個性十足的服裝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一個不斷“嘗鮮”的年代悄然來臨。

  改革開放後,人們穿衣的目的不再是單純為了避寒保暖,款式、品牌、面料、質感成為很重要的擇衣標準。走在廣場上,總能見到有人身穿皮衣大跳“迪斯可”。

  服飾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的興起,人們購買服飾不再只局限于布藝市場、服裝專賣店等,海淘、網購、“私人訂制”等多元化的購物方式逐漸走進人們生活,只需輕點滑鼠,就可以在網絡上隨時下單購買,還可以利用AR技術在網絡上虛擬試穿衣服,足不出戶就能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服飾。

  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多元化,成為21世紀以來人們服飾變化的寫照。

  科技的迅速發展讓服裝産業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同時也使傳統的服裝製作店受到了嚴重衝擊。在西安市碑林區文藝南路做服裝面料銷售已經20多年的張鋒深有體會:“我這家店是1996年開的,店裏共有600多種毛料。遺憾的是,隨著人們越來越追求服飾的輕薄化、功能化、潮流化,我們店面的年銷售額已經從300多萬元降到了200萬元左右。”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市場。一批批服裝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一項項技術的突破、工藝的研發,讓人們享受到了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力量。

  一大批年輕的服裝設計師也嶄露頭角,90後服裝設計師賀巧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22日,記者在西安市未央區湖北大廈見到了女書坊品牌創始人賀巧,她是紅幫裁縫第五代傳人侯恭義的關門弟子。2014年,畢業于湖南女子學院的她回到西安創立了女書坊品牌,這是一家專業從事高級服裝定制、私人形象打造的民族文化傳播企業。

  “小的時候,如果能穿上一條燈芯絨褲,在村裏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情。”1992年出生在陜北一個小村莊的賀巧從小就有一個服裝設計師夢。賀巧告訴記者:“我的師父自創了一套數字尺寸變化的量體手法,讓人們都能穿上跟國際品牌相媲美的量身定制西服。我創立女書坊品牌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可以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女書與服裝設計製作相結合,讓女書文化薪火相傳,也讓我設計的服裝更有‘生命力’。”

  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大潮的到來,主打共享理念的“共享衣櫥”租衣APP應用誕生,成為不少追逐時尚、環保的年輕人的新寵。只需一件普通衣服的價格,就可以一個月換穿各種時裝。25歲的白領王七七説:“我特別喜歡買衣服,但是很多衣服買回來穿不了幾次就壓箱底了,家裏舊衣服被我堆成了小山。有了共享衣櫥,我就不再擔心沒新衣服換啦!”(記者 李旭佳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