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渾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異彩
國際在線山西頻道報道(薛陽 實習生 李超紅):近年來,渾源縣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利用作為發展旅遊的主抓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使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在挖掘收集、宣傳推廣、人才培養、傳承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渾源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種類繁多、項目豐富、風格獨特。截止目前,全縣有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鑄鐘製作技藝”、“涼粉製作技藝”、“恒山道樂”、“耍故事”、“砂器製作技藝”、“燒酒製作技藝”、“正北芪加工技藝”、“北嶽恒山祭祀活動”等8項;有市級保護項目“渾源扇鼓”、“弦子腔”等2項,另外還有“制香”、“蓮花豆加工”、 “旱船”、“九曲黃河”等7項縣級保護項目。
渾源扇鼓 攝影 薛陽
渾源涼粉 攝影 薛陽
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在傳承中穩步發展。“正北芪加工技藝”據《渾源縣誌》記載:”渾源縣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期已有黃芪生産。傳統黃芪加工原料為:精選正北芪原枝。加工工具有:工作臺、繩子、切刀、刮刀、煮鍋等。製作流程:經刮皮、切片、剪邊、烘乾、分等,密封包裝等六道工序而成。如今,縣委政府將黃芪産業的發展作為打造本土品牌,培育經濟亮點的重要戰略舉措來實施。
“涼粉製作技藝”傳承人李瑞,不但傳統涼粉製作技藝獨特,而且發明瞭保鮮包裝涼粉,獲國家發明專利。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近幾年他多方籌集資金500多萬元,新建了渾源涼粉與恒山旅遊一體化的建設項目。渾源“燒酒製作技藝”始於晉,興于宋,盛于明,至明朝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燒酒製作技藝”傳承人于梓傳承渾源白酒釀造技術,創辦了恒山釀酒廠。目前,恒山釀酒廠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實施了總投資9800萬元的二期白酒生産線建設項目。
對於“鑄鐘製作技藝”項目,縣委、縣政府積極幫扶傳承人牛曉籌資30多萬元,解決設備簡陋、作坊窄小困難,加強鑄造生産場地建設,擴建生産作坊,擴大生産規模,使鑄鐘産品工藝不斷不斷提升,成為聞名全國的知名品牌。
正北芪手工切片 攝影 薛陽
為使傳統歷史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該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導組”,把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來抓。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加強傳承人培訓,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展示平臺,對存在較大困難的項目單位,給予購置必要的設備和器材。力爭把聞名遐邇的“鑄鐘製作技藝”和“北嶽恒山祭祀活動” 做強做大,推動渾源非遺産業大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