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由兩岸相關機構共同主辦的年度漢字日前在台北揭曉,“思”字以最高票當選2022海峽兩岸年度漢字,代表著在疫情阻隔之下,兩岸、異地的相思,同時對兩岸關係的前景也需要深思。與此同時,“漲”字獲選台灣地區2022年度代表字。據臺媒報道,對於台灣來説,2022年可謂多事之年。在俄烏戰爭、能源吃緊以及疫情衝擊的三重影響下,“物價上漲”最能代表當前台灣的社會面貌。“思”與“漲”,均由兩岸民眾投票選出,可以説體現了民眾的真實感受和代表了廣泛的民意。

 

先説説台灣年度代表字“漲”。民進黨當局執政不力,亂象橫生。雞蛋漲、電費漲、肉價漲……台灣地區的物價漲個不停且居高不下,迭加薪金縮水,百姓苦不堪言。據台灣統計部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月,台灣地區CPI為2.35%,連續16個月超過2%的通脹警戒線。有臺媒報道説,已經有17項民生物資年平均漲了6.53%。另外,預計台灣地區今年第四季度出口將出現兩年半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台灣地區明年的經濟增長保不了“3”,而且會遠遠低於“3”。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漲”,不僅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齊“漲”,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不滿的民怨也在增長,這種情緒從今年推選的年度代表字就可以看出。除了高居榜首的“漲”,此次票選第二到第十的代表字依序為“撐”“騙”“假”“望”“盼”“困”“亂”“轉”“偽”。台灣媒體和網友感慨,“這十個字充分代表台灣現在有多亂”“今年從疫苗到選舉,怎麼看都該選‘黑’”“聽蔡英文説,(台灣)今年是二十年來經濟最好的”“‘騙’字每年都在前五,笑死了”。

 

再來看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思”。思,是親朋相思,是對兩岸關係深思,同時也是兩岸民眾對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兩岸交流往來不暢的控訴。民進黨當局意欲“台獨”,變本加厲打“抗中保臺”牌,企圖與大陸“脫鉤”。三年疫情,無數的“小明”(指兩岸婚生的孩子)在民進黨當局的層層阻撓下久久不能赴台灣與家人團聚;分居兩岸的夫妻因為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配偶出入境的苛刻條件而難以相聚;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和臺商臺企往來交通需要經過的“小三通”(指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的通道),也在2020年初就被民進黨當局單方面中斷,至今沒有恢復。近日,台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竟然口無遮攔説大陸疫情嚴峻,貿然重啟“小三通”恐讓對岸民眾“來臺搶藥”。此言一齣,引起網友們哄堂大笑並紛紛留言説“蘇貞昌是自己吃藥吃多了”……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持續加強兩岸交流和往來是兩岸絕大多數同胞的共同願望。據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有70.2%的民眾贊同重啟“小三通”。台灣多所大學校長也表示希望能在2023年重啟“陸生來臺讀書”,讓年輕一代有更多的機會增進了解。台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台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兩岸教育交流不該中斷,“只有增進彼此了解,未來發展才會更好”。

 

台灣中時新聞網最近發表署名文章説,在金門大學校園,我們看到“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八個大字,筆者期盼兩岸應該儘速恢復各項交流合作。相信只有交流才能互利互惠、只有合作發展才能創造多贏局面。文章還説,當人民覺得“民主進步黨”已經名不副實,那麼,“下架民進黨”便會成為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作者:常濱)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2022-11-28

本月26日,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投票。當晚,據台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除嘉義市市長選舉因故延期外,在已選舉産生的21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3席,民進黨獲5席,民眾黨獲1席,另有2席為無黨籍。

 

對於上述選舉結果,島內民眾紛紛用“大敗”一詞形容概括民進黨的選況。有評論説,這一結果反映了島內“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的主流民意。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台灣作家楊渡26日晚間在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説,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早已厭倦了那些不斷升高的“兩岸衝突”恫嚇,受夠了“反中”之類的政治口號,更對電視臺每天狂掃的名嘴、網軍、側翼感到難以忍受,我甚至不再看電視。我只是等待,等最後用手中的一票,去表達自己的憤怒。楊渡説,“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有報道説,蔡英文2012年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的時候,曾經以“過去四年,你們過得好嗎”當做競選口號。在這次“九合一”選舉投票前夕,國民黨籍前民代蔡正元借用了蔡英文當年的口號,只改動了其中一個字,問台灣民眾:“過去六年,你們過得好嗎?”結果,台灣民眾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喊出了心中的答案,他們對民進黨當局説:不!

 

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一個能過上好日子的社會,是民眾最樸素的意願。然而,在台灣地區已經執政六年的民進黨當局,帶給台灣百姓的卻是極不穩定的社會、充滿重重危機的臺海形勢、一路走向下坡的民生現狀。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搞意識形態“反中抗中”,在臺海製造動蕩的緊張局勢;他們“挾洋謀獨”,吃裏扒外、掏空台灣;他們在處理能源、治安、食品安全、疫情防控、民眾健康等問題上,敗筆重重。民進黨當局“只顧政治操弄,不顧民生福祉”的本質被台灣民眾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民眾對民進黨徹底失望了,也逐漸形成了討厭民進黨、討厭蔡英文的社會氛圍。

 

面對台灣民眾的投票選擇結果,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26日晚聲明宣佈辭去民進黨主席,隨即轉頭離開了現場。蔡英文的舉動激怒了島內的網友,紛紛指責她傲慢到不行。楊渡説,當權力的峰頂被利益包圍變成分肥分贓的肉桶,當公平正義的價值消失不見,民間哀哀無告、掌權者卻颺颺自得,我們就要像26日早晨這樣,用一張選票,去教訓傲慢到忘乎所以的民進黨當局。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民進黨當局忤逆天地,背離了民意,百姓必棄之。中評社發表社評説,廣大台灣民眾已經做出民意的抉擇,用選票來教訓民進黨當局。民進黨這次選舉慘敗,僅僅是民眾對其倒行逆施懲罰的開始。評論還説,臺海要穩定,唯有靠台灣自我覺醒。

 

所以,辨明是非、認清利害,堅決反對和抵制“台獨”分裂,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台灣才會從根本上好。這是台灣同胞的安全保障,這是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2022-12-06

據臺媒報道,民進黨當局預計于本月底前發佈關於延長檯灣地區義務兵役的服役時間的公告。此消息在島內引起普遍恐慌和質疑,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台灣地區的“兵役制度”是以志願役為主的“徵募並行制”。徵兵部分的內容規定,19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必須接受為期4個月的軍事訓練。如今的消息説,民進黨當局準備將年輕人的義務兵役服役時間延長到一年。另外,台灣地區兵役工作負責部門已經明確規定,2004年出生的男子自2023年1月1日起,也就是達到了年滿19歲徵兵年齡的男子,即正式成為役男。若沒有履行兵役義務,則必須在出境(旅遊或讀書)前向當局申請核準。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民進黨當局窮兵黷武的政策引發島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反對。有網友在網絡論壇上發表文章説《其實沒人想要延長當兵啊》。這位網友説:“我可以體會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一定跟我當時(注:當年)一樣,怎麼可能會想當兵呢?”文章還説,本來規定只當幾個月的兵就可以退役,誰願意當一年呢?此文發表後引來諸多網友跟帖“當然沒人想當兵啊”“民進黨的‘抗中保臺’就是口號,想騙選票,才這樣不停地拉仇恨值”......更多的年輕人則表示對於這項政策感到“很崩潰”。

 

生活在兩岸和平相處年代的台灣年輕人根本不願意當兵,更不願意為了民進黨當局可能挑起的兩岸軍事衝突去打仗。如果民進黨當局真的決定延長服兵役的時間,那麼對年輕人來説無疑增加了上戰場的概率。台灣《遠見》雜誌曾經公佈一項民調結果,説如果兩岸之間爆發戰火,超過半數的受訪民眾表示“自己不願意、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家人上戰場”。在20歲至29歲年齡段的受訪民眾中,這一比例達到了70.2%。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其實,民進黨當局的算盤打得山響,島內民眾卻對此看得明明白白。他們説,民進黨在剛剛舉行過的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中失利,不思悔改,又在強推“倚武拒統”,完全是無視民意、罔顧百姓利益。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文章《延長兵役 為誰而戰》。文中説,如果延長兵役的目的是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的、虛幻的“台獨”而戰,或是為了幫助美國保衛所謂的“第一島鏈”、也就是為了美國人而戰,那麼,台灣人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台灣人生命的價值究竟何在?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認為,當台灣拒統與大陸促統對撞,發生戰爭的機率就很高。兩岸以統一為目標開展民主協商、政治談判,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好出路。

 

靠編織謊言不可能永遠欺瞞民眾。民進黨當局違背民意,逆歷史潮流地煽動“抗中保臺”,強推“倚武拒統”,完全是為了謀求一黨之私而將台灣民眾推向戰爭,用心險惡至極。要知道,順應發展潮流,推動國家實現完全統一,臺海才能迎來真正的持久和平。(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2022-08-25

日前,台灣當局相關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島內7月份的失業人數達到44.8萬人,較6月份增加6000人;7月份的失業率為3.78%,創近9個月新高,預計8月份的失業率還將微幅上升。另外,台灣製造業在7月份的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降低2.25%,説明製造業景氣放緩態勢漸明,半導體業已經過了榮景高峰。同樣在7月份,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3.36%,是今年連續第五個月超過3%的通脹警戒線。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台北街頭一處交通燈因為停電而無法工作。(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面對如此的經濟形勢,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卻經常對台灣民眾説:現在是島內二十年來經濟最好的時候!為此,台灣中天新聞展開了街頭采訪。受訪的民眾多數直言並不認同當局的説法。他們對記者説:“(當局的)這句話超好笑!”“若經濟真的好,現在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冒險去柬埔寨了。”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台灣經濟的國王新衣,誰來脫掉?》。文章説,台灣民眾實際感受到的台灣經濟狀況非常差;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實質生活變差,街頭名店紛紛歇業,市面冷清了不少……但是,當局挂在嘴邊的話卻是“台灣經濟非常好”。

 

街頭受訪民眾説出了台灣百姓的切身感受,底層民眾的生活已經被嚴重的通貨膨脹衝擊得一塌糊塗,薪資不漲,日常生活成本卻越來越高,民眾的痛苦指數不斷飆升。例如每天要吃的雞蛋,現在的價格已經比今年3月份漲了23%;每天要用的電,從7月1日起調漲8.4%;生育率持續下降,預計今年的生育率將有可能創歷年最低。受少子化效應的影響,台灣今年共有51所高校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缺額達14493人,創歷年新高。

 

然而在民進黨當局的眼裏,“台灣經濟非常好”。因為打著這個幌子,就可以不斷擴充所謂的“軍費”開支,就可以花大價錢購買美國的武器,就可以動用鉅資在國際上大搞“政治遊説”尋求反華勢力的“加持”和“保護”,就可以用“金錢外交”去穩定那幾個僅存的“邦交”——民進黨當局把台灣變成了為一黨一己私利的“提款機”。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看清了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的醜惡嘴臉。《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紀欣日前撰文《“討厭民進黨”可能再次成為最大黨》。文章列舉了民進黨當局的種種醜陋:以改革為名大砍軍公教年金、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數千名台灣年輕人被騙到柬埔寨、已有9600多人死於新冠疫情、防疫不力的陳時中居然要參加競選台北市長,等等。文章直言:島內一連串的衰事,讓人在今年這個炎熱的八月天難以平靜。紀欣在文章中説,8月10日,大陸發表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重申願意推動兩岸各政黨、各界別開展民主協商。文章説,凡真心愛台灣,認同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台灣)各政黨、各界人士,理當積極參與兩岸民主協商,更應對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和平統一大計提出具體建議,從而(使台灣)恢復愛好和平、期待長治久安的主流民意。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繫於民族復興。2300萬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討厭民進黨浪潮再次席捲台灣

2022-05-23

台灣島內近日再次掀起討厭民進黨的浪潮。

 

近期的台灣,不好的消息接連不斷。4月份外銷訂單總金額同比下降5.5%,結束了此前連續25個月的增長;島內通貨膨脹率創13年來新高;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數激增,就連“汾陽艦”“基隆號”等軍艦上的官兵也接連染疫。民進黨在島內執政六年,民眾看到的是物價飛漲,疫情肆虐。而民進黨當局對百姓的苦難視而不見,反而一直吹噓所謂的“政績”,活在自我幻想的“平行時空”。台灣民眾憤怒指責當局: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偏偏民進黨當局只會吹牛!

 

討厭民進黨浪潮再次席捲台灣

 

本月20日,在新黨的號召和帶領下,民眾走上街頭抗議腐敗無能的民進黨當局。隊伍所經之處,民眾高喊“蔡英文下臺!”新黨主席吳成典説,正是在蔡英文執政下,台灣經濟才失去了競爭力,兩岸關係才如此持續緊張,島內疫情更是亂得一塌糊塗,蔡英文理應為此負責。民眾黨盤點蔡英文在任六年犯的“六大缺失”:通貨膨脹嚴重、能源政策錯誤、勞工政策跳票、房價全面失控、凈零排碳落後、防疫全面失守,讓民眾陷入了“缺”與“搶”的無序循環當中,而且把一堆難題丟給了下任領導人。台灣民眾口中的“小綠”——“時代力量”也抨擊當局執政的弊端:當初競選時的允諾早已淪為芭樂票(即:空頭支票),“安居樂業只能夢裏相見”。台灣聯合新聞網的報道評價蔡英文六年來一直是在用“口號”執政。

 

島內經濟不振、疫情如此嚴重之際,為了配合美國國會政客的表演,民進黨當局卻不惜舍出顏面發臉書説要“援助”其它國家抗疫,包括送口罩、快篩試劑、疫苗等。此番表演招來台灣民眾強烈不滿,紛紛在網上留言數千則表達憤怒:在台灣,“150萬美元,買快篩也好,給一線醫生護士發獎金也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説,民進黨當局2016年開始“全面執政”,當年滿口“謙卑再謙卑”的蔡英文,已經華麗轉身為“傲慢再傲慢”,有綠色黨證就有特權,憑藉著操作“仇中、懼中”情緒,不斷牟取政治利益。疫情暴發以來,蔡英文發文、蘇貞昌鬼扯“新台灣模式”、陳時中“自主應變”的傲慢言論,都讓人民怨氣沖天,無法再忍受下去。社論質問説:既不會“執政”更不會防疫的民進黨,擋得住人民這股討厭浪潮嗎?

 

討厭民進黨浪潮再次席捲台灣

 

台灣“中時新聞網”20日發表評論指出,民進黨的防疫政策失誤,令台灣上千條生命逝去、上千個家庭破碎,大家卻聽不到民進黨當局一句道歉!台灣現在的生活缺水、缺電、缺蛋、缺麵粉……,仿佛回到了石器時代。除了當局周邊圍繞的“綠友友”們“趁疫套利”,賺得盆滿缽滿之外,老百姓的生活品質普遍下降。對於當局自吹自擂的所謂“政績”,台灣民眾當然不會買單。

 

島內網絡民調顯示,對蔡英文執政六年的評價,有52.4%的受訪者認為普通、不太好、非常差!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表示不滿意的比例竟高達八成。有將近67%的民眾認為,在疫情防控方面,民進黨當局沒有做到他們自詡的“超前部署”。(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兩岸交流是民心所向

2022-11-21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不幸于本月19日下午1時48分離世,兩岸許多民眾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對“團團”的強烈不捨和哀悼。然而,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對“團團”的離世卻默不吭聲、無動於衷、不聞不問,連一句悼唁的話都沒有。對於蔡英文的冷血表現,島內資深媒體人在臉書發文説,2021年,美國總統拜登的寵物德國牧羊犬離世後, 蔡英文第一時間留言殷切哀悼,她對拜登寵物狗的熱情與對國寶熊貓“團團”的冷血,簡直如天壤之別。“一個人的意識形態能把最起碼的人性都淹沒,真是可悲可懼。”

 

2005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陳雲林受權宣佈,大陸同胞將向台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在17隻候選大熊貓中,一隻愛哼哼叫的“帥哥”和一隻平衡木冠軍“美女”最終勝選。2006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1億多人次的觀眾踴躍投票為兩隻大熊貓取名,最終確定叫“團團”和“圓圓”。2008年12月,帶著大陸同胞的厚愛,“團團”和“圓圓”赴臺,得到了台灣民眾的喜愛,成為台北市動物園的“明星”。十幾年來,大熊貓“團團”“圓圓”帶領著它們的後代“圓仔”和“圓寶”,陪著台灣民眾歡笑、成長,治愈了許多人的心靈,甚至有粉絲每天到動物園記錄大熊貓一家的可愛模樣。

 

兩岸交流是民心所向

 

贈臺大熊貓“團團”剛到台北動物園時的影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台北動物園供圖)

 

“團團”不幸離世讓許多網友傷感不已。有大陸網友回憶當年參加投票為大熊貓取名字的情景,有台灣網友回憶和“團團”共同成長的經歷,更多的網友則用多種方式依依不捨地與“團團”告別。照顧“團團”的保育員稱“團團”是“很乖很乖的小孩”。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台北市長柯文哲等人也分別對“團團”的離世表達不捨與哀悼。

 

20日,香港中評社發表快評説,“團團”“圓圓”赴臺安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象徵。多年來,它們給台灣同胞帶去了無數歡樂和美好記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使者!兩岸應該繼續進行大熊貓保護的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交流合作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許多網友表示“願兩岸文化交流開花結果,不因‘團團’離世而暫停”。馬英九辦公室日前表示,期盼未來兩岸之間能有更多的“團團”促成兩岸融合、人民交流,也期盼民進黨當局切實推動兩岸民間交往,化解政治對立。連戰辦公室表示,連戰對“團團”離開大家相當不捨並感到遺憾,期待日後能再有大熊貓來臺,讓大熊貓在臺繁衍、持續紮根,兩岸關係也早日春暖花開,持續和平交流。

 

兩岸交流是民心所向

 

2020年7月6日,參觀者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拍攝大熊貓“圓仔”。當日,台北市立動物園為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的孩子“圓仔”慶祝7周歲生日。新華社記者 祁星 攝

 

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交流合作,有利於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融洽親情,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民進黨當局應該清楚地認清這一點。島內媒體公佈的8月和9月兩份民調顯示,島內一半以上的民眾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三成以上民眾認為兩岸交流太慢,八成以上民眾認為海峽兩岸有必要維持溝通管道。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9日就“團團”不幸離世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兩岸民心相通、良性互動,應該共同珍惜維護。”所以,民進黨當局的明智選擇是不要再繼續罔顧民眾的心聲和期盼,而要用行動為推動兩岸民眾交往做一些實在事。(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兩岸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臺商臺企會有更好前景

2022-11-23

今年是兩岸開啟民間交流35週年。三十多年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不斷走深走實,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未來,臺商臺企在大陸的發展前景會更好。

 

經濟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兩岸關係正向發展的重要動力。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商臺企西進大陸投資發展的熱潮不斷,促成了兩岸經貿快速發展。從統計數據上看,臺商臺企累計在大陸投資超上千億美元(不包括第三地轉投資等);大陸現有各類臺企數萬家,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産業升級、財政稅收和勞動力就業等做出了很大貢獻。去年,兩岸貿易總額創歷史新高,台灣地區對大陸出口總額2499.79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24.7%;台灣地區自大陸進口總額783.64億美元,增長了30.4%,進出口增速皆創十年來新高。

 

兩岸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臺商臺企會有更好前景

 

日前,2022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數字健康 智引未來”海峽兩岸大健康産業高峰論壇在浙江溫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醫學、健康領域專家學者、在溫臺商臺青代表等160余人齊聚甌江之畔,共謀共話海峽兩岸大健康産業高品質發展。(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值得驕傲的是,去年兩岸經貿合作的成績是頂住了一系列衝擊、在巨大的壓力下取得的。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上臺後,大搞“反中”“仇中”,強推“漸進式台獨”路線,力促“兩岸經濟脫鉤”。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採用高額徵稅、科技封鎖等手段瘋狂打壓中國經濟。在這兩股勢力合力的作用下,那些從事台灣接單、大陸生産、出口美國經貿模式的臺商們遭遇到巨大壓力。當然,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所有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産都承受了巨大考驗。不過,面對阻礙重重的兩岸經貿頂住壓力並展現出了巨大的韌性,這得益於大陸是臺最大出口市場、是臺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的格局進一步穩固。今年以來,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超預期因素的衝擊,大陸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保證了國民經濟持續恢復且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前三季度,大陸國內生産總值超過8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長3.9%,經濟穩健恢復並明顯回升,兩岸經貿合作持續發展。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10個月兩岸貿易額達2710.44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台灣地區對大陸出口2017.59億美元,自大陸進口692.85億美元。兩岸貿易額、台灣對大陸出口額、台灣自大陸進口額均創同期歷史新高。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為兩岸經貿合作提供了強大的信心支撐,也為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耕耘,兩岸經貿互動合作直接帶動了兩岸社會互動往來,形成了規模巨大的“兩岸族”,成為密切兩岸關係的龐大群體。特別是近些年來,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新能源、高端新材料等“硬核”科技領域集中發力,為臺商臺企在大陸開展新一輪投資佈局製造了熱點和搭建了平臺。本月22日,位於長三角北翼、有著300多家台資企業的宿遷,開啟了“匯聚兩岸匠芯 共築産業高地”的2022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對接會,目的就是推動兩岸重點産業鏈與台資優勢産業的深度融合。另外,大陸著力推動的“共同富裕”社會建設,將形成更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可以帶動內需消費升級,也為台灣服務業等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比如養老、家政、健康、醫療等服務行業都能夠從中找到發展機會。大陸各級政府還密集出臺了新一輪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惠臺措施,在落實臺胞同等待遇的同時,從法律上保護臺胞的利益福祉。例如江蘇省,已經從今年9月1日開始實施《江蘇省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這是在全國各省市中,第一個以地方立法形式推出的惠臺舉措。

 

兩岸經貿合作成果豐碩 臺商臺企會有更好前景

 

多年在大陸發展的臺商黃群和(左)與黃啟榮(右)父子,已成為兩岸茶文化的交流者與傳承者。(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大陸經濟展現出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是帶動兩岸經貿合作、特別是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完全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那些企圖唱衰大陸經濟、企圖推動台灣與大陸“脫鉤斷鏈”的言行都是徒勞的。今年9月8日,廈門舉行了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之第十五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國臺辦經濟局副局長陳斌華在論壇上表示,“當前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但我們推動兩岸經貿合作的決心堅定不移,行動一如既往。國臺辦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持續為廣大臺商臺企提供發展機遇、同等待遇。”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兩岸經貿合作潛力巨大,亦有非常好的基礎。商務部非常重視臺企的需求,將通過各種渠道推進兩岸經貿合作,相信未來臺企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作者:沐穹)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