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去中國化”的“無恥課綱”將毒害更多的台灣青少年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3-12-22 11:11:43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近期,台灣北一女中區桂芝老師痛批民進黨當局“108課綱”“去中國化”,刪除大量經典古文,是“無恥課綱”的視頻在兩岸都有很高瀏覽量。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各方人士紛紛呼應區桂芝的説法,並對區老師致敬。這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妄圖割斷兩岸文化連結,蒙蔽台灣民眾,造成台灣青少年曆史記憶混淆和國家認同扭曲的倒行逆施行徑根本不得人心。
台灣社會“去中國化”教育,一般認為是從20世紀90年代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認識台灣篇”開始的。如今的台灣中青年世代和其子女,都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的兩代人。早些年,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按照歷史朝代的順序編寫的。李登輝時期將初一教科書改為“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地理篇”,初二才開始念中國史。中國史內容被大幅壓縮,學習次序也被放到了台灣史之後,中國史與台灣史被人為地割裂開來;陳水扁時期,歷史教科書被進一步大幅篡改,不但中國史由原來的三本濃縮成一本,而且課本中原有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改為“中國”,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黃花崗72烈士”從課本中消失等;馬英九時期曾經通過“課綱微調”試圖撥亂反正,卻因民進黨發動學生抗議而被迫擱置;蔡英文上臺後變本加厲,推出2019年版“台獨”課綱,大幅刪減中國歷史和古文,並將中國史納入了“東亞史”框架。如今的台灣初中歷史課本,只用一個單元就帶過中國從商週到隋唐宋元約3000年的歷史,再用一個單元介紹完明清;高中歷史就在這一薄弱基礎上,開講所謂的“東亞史”。
區桂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她記得自己讀書的時候古文有60篇,剛開始教書時大約有45篇,“95暫綱”減到40篇,後來到“98課綱”變成30篇,其實可以看到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弱化。所謂“去中國化”就是不想讓傳統價值在台灣學生心裏生根,不想讓學生有民族情懷。
在台灣,我們將“語文課”稱為“國文課”。它的含義比較廣泛,不止是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另外還有一些品德教育的功能。品德教育再上一層,是一個人的人格培養、胸懷的培育和眼界的開拓。當古文的篇數到了“108課綱”只剩15篇的時候,學生受的涵養教育自然薄弱很多。他們不但語言能力直接下滑,而且連帶著思考能力也很薄弱。
由於受“獨”課綱影響,很多台灣年輕世代不知自己從哪來、更不知要往何處去,只認同“台灣人”不認同“中國人”,成為“人造獨”。有台灣輿論説,30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辛亥革命、黃花崗烈士,遑論秦皇漢武。有島內名人的孩子不知道孫中山和岳飛是誰,甚至有人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是荷蘭統治時期,再往前全是石器時代。
在當前全球“瘋學”中文的情況下,台灣卻要自斷文化經脈,讓青年一代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大幅下滑。“去中國化”教育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台灣青年人的競爭力。台灣年輕人嘴裏説著漢語,但試想當台灣大學生連一篇像樣的中文作文都寫不出來時,這樣的台灣社會競爭力何在?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我們共同的根和魂。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改變不了深植于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割裂不了兩岸的歷史連結和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數典忘祖,必將遭到兩岸同胞更強力的反對。(作者:羅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