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去中國化”的“無恥課綱”將毒害更多的台灣青少年

近期,台灣北一女中區桂芝老師痛批民進黨當局“108課綱”“去中國化”,刪除大量經典古文,是“無恥課綱”的視頻在兩岸都有很高瀏覽量。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各方人士紛紛呼應區桂芝的説法,並對區老師致敬。這反映出民進黨當局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妄圖割斷兩岸文化連結,蒙蔽台灣民眾,造成台灣青少年曆史記憶混淆和國家認同扭曲的倒行逆施行徑根本不得人心。

 

“去中國化”的“無恥課綱”將毒害更多的台灣青少年

 

台灣社會“去中國化”教育,一般認為是從20世紀90年代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認識台灣篇”開始的。如今的台灣中青年世代和其子女,都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的兩代人。早些年,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按照歷史朝代的順序編寫的。李登輝時期將初一教科書改為“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地理篇”,初二才開始念中國史。中國史內容被大幅壓縮,學習次序也被放到了台灣史之後,中國史與台灣史被人為地割裂開來;陳水扁時期,歷史教科書被進一步大幅篡改,不但中國史由原來的三本濃縮成一本,而且課本中原有的“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全改為“中國”,武昌起義變成了武昌“起事”,“黃花崗72烈士”從課本中消失等;馬英九時期曾經通過“課綱微調”試圖撥亂反正,卻因民進黨發動學生抗議而被迫擱置;蔡英文上臺後變本加厲,推出2019年版“台獨”課綱,大幅刪減中國歷史和古文,並將中國史納入了“東亞史”框架。如今的台灣初中歷史課本,只用一個單元就帶過中國從商週到隋唐宋元約3000年的歷史,再用一個單元介紹完明清;高中歷史就在這一薄弱基礎上,開講所謂的“東亞史”。

 

區桂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她記得自己讀書的時候古文有60篇,剛開始教書時大約有45篇,“95暫綱”減到40篇,後來到“98課綱”變成30篇,其實可以看到學生的語文能力在弱化。所謂“去中國化”就是不想讓傳統價值在台灣學生心裏生根,不想讓學生有民族情懷。

 

在台灣,我們將“語文課”稱為“國文課”。它的含義比較廣泛,不止是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另外還有一些品德教育的功能。品德教育再上一層,是一個人的人格培養、胸懷的培育和眼界的開拓。當古文的篇數到了“108課綱”只剩15篇的時候,學生受的涵養教育自然薄弱很多。他們不但語言能力直接下滑,而且連帶著思考能力也很薄弱。

 

由於受“獨”課綱影響,很多台灣年輕世代不知自己從哪來、更不知要往何處去,只認同“台灣人”不認同“中國人”,成為“人造獨”。有台灣輿論説,30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辛亥革命、黃花崗烈士,遑論秦皇漢武。有島內名人的孩子不知道孫中山和岳飛是誰,甚至有人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是荷蘭統治時期,再往前全是石器時代。

 

在當前全球“瘋學”中文的情況下,台灣卻要自斷文化經脈,讓青年一代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大幅下滑。“去中國化”教育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台灣青年人的競爭力。台灣年輕人嘴裏説著漢語,但試想當台灣大學生連一篇像樣的中文作文都寫不出來時,這樣的台灣社會競爭力何在?

 

“去中國化”的“無恥課綱”將毒害更多的台灣青少年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我們共同的根和魂。任何“去中國化”的行徑,都改變不了深植于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割裂不了兩岸的歷史連結和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數典忘祖,必將遭到兩岸同胞更強力的反對。(作者:羅鼎鈞)

切莫讓“台獨”課綱繼續毒害島內下一代

2023-12-21

台灣教育界人士近日在台北舉辦記者會,痛批島內“去中國化”的2019年版課綱“無德、無恥”,痛陳教育“去中國化”給台灣帶來的無盡惡果。出席記者會的教師和學者悲憤呼告,椎心泣血,令聽者為之動容。

 

台灣的教育“去中國化”,始作俑者是李登輝,陳水扁上臺後愈演愈烈。馬英九主政時雖有過短暫的“課綱微調”,包括把“中國”改回“中國大陸”、在慰安婦前面加“被迫”、把“日治”改成“日據”等,但就連這樣的“微調”,也很快被民進黨以野蠻手段強行撤銷。蔡英文上臺後變本加厲,推出2019年版“台獨”課綱,大幅刪減中國歷史和古文,並將中國史納入了“東亞史”框架。

 

“綠色恐怖”高壓下,台灣社會猶如大悶鍋,有識之士雖然看到教育“去中國化”的巨大危害,卻苦於發不出聲音。這也是為什麼教師和學者們在記者會上的慷慨陳詞能夠引發島內民眾強烈共鳴,媒體也隨之紛紛跟進報道,讓反對“台獨”課綱這一議題久違地成了島內新聞熱點。

 

如今的台灣初中歷史課本,只用一個單元就帶過中國從商週到隋唐宋元約3000年曆史,再用一個單元介紹完明清;高中歷史就在這一薄弱基礎上,開講所謂的“東亞史”。“台獨”課綱背後藏著民進黨的司馬昭之心,就是妄圖割裂、削弱台灣跟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並將中華文化稀釋于不同文化中,將其降格為“影響台灣的文化之一”。

 

簡言之,“台獨”課綱的第一要務,就是推行“台獨史觀”。台灣高一學生首先學到的是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這是赤裸裸的“台獨”歪論,從根本上否定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這些教材還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掩蓋日本人殘殺、奴役、迫害台灣同胞的歷史事實,進一步模糊台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刻意製造“天然獨”。

 

“台獨”課綱不但篡改歷史,還企圖閹割作為中國文化載體的語言文字。有島內語文教師説,該課綱下的語文失去了品德教育功能,《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被砍掉,只截取片段合成一課,“語文課沒有了‘四書’這個可以學習我們民族最珍貴品德的教材,所以,這個課綱是缺德的。”

 

許多古文名篇被踢出了語文課本,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荀子的《勸學》、屈原的《漁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島內教育界人士表示,浩如煙海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老祖宗幾千年累積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智慧,面對全世界學習中文的潮流,民進黨當局的教育政策居然自斷文化經脈,讓孩子對自己的文化失去深入學習的機會。“請問,孩子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我們的民族尊嚴在哪?文化自信又在哪?”“你們讓百年樹人大業全毀在你們的意識形態裏。在你們的課綱下,我們不確定教不教得出‘科學巨人’,但確定會教出幾個世代的‘道德侏儒’‘歷史弱智’。”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教育“去中國化”在台灣冒頭以來,島內有識之士始終呼告不絕,希望撥亂反正。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民進黨為一己政治私利可以出賣台灣利益、犧牲民眾福祉和下一代的未來,他們只要還在臺上,這種貽害子孫的缺德勾當只會有加無已、愈演愈烈。

 

台灣同胞要下架“台獨”課綱,必先“下架民進黨”。唯此,台灣下一代才能免受教育“去中國化”的毒害,得到中華文化的充分滋養,了解未經篡改的歷史,承繼未經扭曲的正確史觀,獲得本該屬於他們的身份認同和健康成長。(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平)

展開全文

台灣“去中國化”課綱被批,“未來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2023-12-14

霍去病是賣滷肉飯的;未來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在台灣,這不是笑話,而是民進黨當局多年來推行“去中國化”課綱教育所導致的惡劣後果。

 

高中女教師痛批“無恥”課綱

 

民進黨當局推出的2019版課綱大力“去中國化”,其中刪掉了顧炎武《廉恥》等眾多經典古文。“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這是個‘無恥’的課綱!”近日一段批判該課綱的5分鐘視頻在島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台灣“去中國化”課綱被批,“未來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區桂枝老師在記者會上痛批“無恥”課綱。(圖源自台灣中天新聞視頻截圖)

 

視頻中慷慨激昂的發言者是台北第一女子高中語文老師區桂芝。在日前一場“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記者會上,區桂芝發表了一篇2000多字聲明稿。她表示,回首台灣過去20多年的教改,始終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下進行,讓各級學校、老師、學生沉入愈來愈黑暗的教育深淵。

 

區桂芝指出,“去中國化”課綱刪掉了許多經典古文,例如刪掉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那麼學生從此可能認為‘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一個神話,他們刪去了一個能夠建立生命高度學習大我關懷的典範”;刪掉了荀子的《勸學》,“而那是一篇引導學生去思考學習的意義、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步驟的典範”。她痛批,這是“犯下萬死莫辭的罪行”。

 

一石激起千層浪

 

記者會上有民眾自行拍攝視頻並將其上傳網絡,引發島內社會巨大反響。民進黨當局更是一副氣急敗壞的樣子。據臺媒報道,台灣當局行政部門副負責人鄭文燦辯稱,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民進黨網軍對區桂枝進行瘋狂攻擊,包括透過青年學子發表文章,要把區桂芝塑造成與現代教育及年輕人脫節的“食古不化的老古董”。還“起底”挖出她曾前往香港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台灣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潘文忠隨即表示,相關部分會進行進一步了解,將看實際情形再來研處。有評論指出,對區老師的威脅之意溢於言表。

 

然而,綠營越是攻擊打壓,島內輿論聲援的聲浪越大。包括馬英九先生、台中市長盧秀燕等都發聲支持。馬英九表示,很敬佩區老師見義勇為的正義感與道德勇氣,她真正了解“文以載道”的傳統與高中語文老師“傳道”的重要任務。

 

台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指出,區桂枝老師的一席控訴引發綠營的群起攻之,是因為她打到了民進黨當局的痛點。近年來,民進黨一連串貪污腐敗的離譜事件,都在佐證區老師“無恥課綱”的説法。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表示,區桂芝老師的話語被爭相傳閱,是因為她的話語點燃了集體反思的熾火。有島內學校基層老師發文稱,區老師説出大家的心聲。很多人覺得心有慼慼焉,佩服她大膽説出了升斗小民深藏內心的怨念。

 

還有很多網友紛紛在網上分享讀過最喜歡的文言文,“很喜歡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瞬間能腦補出一幕很美的開放式電影結局”“最愛的還是《諫逐客書》吧,那才是真的有力道、有氣勢、有條理的堆砌,把大秦的強盛氣魄寫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駢文初祖”“真的很喜歡《赤壁賦》,感覺我的世界被打開了”“喜歡《醉翁亭記》,快樂熱鬧又有畫面感”。

 

不只“無恥”,更會“無根”

 

然而“無恥”課綱不只是刪除幾篇文言文。有臺媒指出,現行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國化”的價值觀。例如,現行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週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台灣前民意代表郭正亮表示,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用代表性文字、代表性英雄來表現,島內現行中文課綱跟歷史課綱同時“並進”,這是兩支箭,先從歷史開始刪。未來你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或者對他也不會太了解。

 

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日前談到課綱問題時表示,“大家都很擔心,中華文化在台灣要斷根”。他講了一個自己親歷的小故事,即去年與幾位年輕朋友聊到奧運、冠軍的話題,他問大家知不知道“冠軍”兩個字從哪來?沒有人説得出來。後來韓國瑜解釋是因為漢武帝的大將軍霍去病。年輕人表示知道霍去病很厲害、很有名,但韓國瑜讓他們説説霍去病具體幹過什麼,年輕人則答“霍去病在賣滷肉飯”。

 

正如區桂枝老師所説,在台灣,“張飛打岳飛”不再是網絡上笑話,它已經是某些學生認知裏的“事實”。有台灣高校歷史系退休教授表示,教科書一改再改,尤其是歷史課綱對台灣史的解釋與改造,已讓人看不清自己是誰、祖宗是誰、真實歷史是何面貌。這是朝毀人才、毀教育、毀祖宗的路線走去。

 

還有島內資深媒體人指出,這反映了民進黨執政以來為建立台灣主體意識,擴大“反中”基礎,培育“天然獨”,拿文化作為主體意識作戰的幫兇。如今“獨”派思潮將中華文化棄如敝屣,不僅是斷文化的根,更可能毀了台灣的下一代。中華文化是根,沒了文化就沒文明,民眾素養也就丟失了。

 

蔡英文就常被揶揄是島內文化“去中”的典型“病例”。例如,有網友近日在台灣網絡論壇PTT發文表示,PTT以前有很多笑話梗,是基於大家背過比較特別的課文,拿掉之後,年輕一代就不懂老人的笑點在哪了。至於多念古文,還是可以豐富一個人説話寫作的字詞選擇,例如同樣要稱讚別人的茶,要怎麼表示就會有差別。該網友附上兩張照片,分別是蔡英文與馬英九先生的親筆留言。只見蔡英文寫的是“Andy,好茶”,馬英九先生寫的是“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少網友看完直呼,“笑死,高下立判”“非常鮮明的對比,假博士跟真博士”“沒比較沒傷害”。

 

台灣“去中國化”課綱被批,“未來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誰”

 

馬英九和蔡英文的親筆留言對比圖。(圖源自中時新聞網)

 

現行課綱貽害無窮,然而民進黨當局無視民意,一意推行。有臺媒評論文章指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台灣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最憂心的事,呼籲一定要糾正“無恥”課綱對台灣下一代的荼毒。

展開全文

台灣教育界人士呼籲廢除“去中國化”課綱

2023-12-05

中新社台北12月4日電 (記者 陳小願)台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4日在台北舉辦記者會,呼籲廢除“去中國化”的2019年版課綱,恢復中國史教學課綱,並增加古文篇數。

 

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2018年在學界及輿論質疑中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下討論”。2019年9月,根據新課綱編纂的教材進入課堂。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當天在記者會上表示,民進黨當局為了政治目的,在2019年版課綱中大肆推行“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企圖切割台灣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國族認同。他希望能撥亂反正,恢復中國史教學課綱。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王明燦表示,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意味著拋棄自己的原生文化,即拋棄自己的根本。“我們從小的生活習慣等,都來自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根深蒂固,不可能被去掉。”

 

根據2019年版課綱,語文課中的多篇經典古文被刪去。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區桂芝表示,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經典,是老祖宗數千年來累積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智慧。在全世界興起學習中文的潮流裏,民進黨當局卻在課綱中刪去顧炎武的《廉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荀子的《勸學》等經典古文。“去中國化”的教育改革,是學生、老師、教育長期三輸的改革。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錶示,民進黨當局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抹殺有關歷史,將造成年輕人對歷史認知的錯亂。民進黨當局企圖建構所謂的“新台灣史”,但無法建構“新台灣地理”,也無法建構所謂的“新台灣人基因”。荒謬的“去中國化”,將影響台灣青年的競爭力及未來。

 

據介紹,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于2019年4月成立,目的是推動歷史教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完)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