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

在歷史的塵埃與心靈的憧憬之間,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時光的脈搏上,我的新疆探尋之旅依舊繼續。從庫車市一路向西南行進,首站便是以胡楊林聞名的阿克蘇多浪河濕地公園。在秋冬之際,登上園內制高點的觀景臺,俯瞰胡楊林海,樹葉已由綠轉黃,仿佛一幅金色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那是壯麗無比的大自然在無聲地宣告它的偉大與永恒。我與西部計劃(西部計劃是由團中央、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實施,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西部基層開展為期1至3年的志願服務)的志願者們一同前往園內的植樹基地。路上得知他們大多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選擇了奉獻一到三年的青春年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純粹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的憧憬,更是對當下的堅定。我點開支付寶中用能量值在阿克蘇雲種樹的記錄,那一刻,心緒洶湧如巨浪,如今我終於有機會將數字端口的樹移植進腳下的堅實土壤。這種從虛擬到現實的跨越,是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我在親手種下的樹上掛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小樹苗快長大!你是我與阿克蘇之間的掛念。幾年後,我一定還會再回來看你!”來自海峽對岸的我,終於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獨特烙印。那一刻,仿佛有一根無形的紐帶,騰飛萬里之遙,將我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1

 

多浪河濕地公園的金色胡楊林(供圖:謝建鋐)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2

 

本文作者與維吾爾族志願者合種同心樹(供圖:謝建鋐)

 

小學時我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對沙漠的念想存在心底。如今我正踏上去往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路途,前往名為N39°(北緯三十九度)的沙漠營地。沙漠摩托車的體驗,是我與這片茫茫沙海初次相遇的方式。沙漠中的摩托車與尋常柏油路上的兩輪車截然不同。為了適應沙漠地形的千變萬化,沙漠摩托車通常是四輪,胎間的軸距較大,轉彎時需大幅度地扭轉把手,並且沙地的摩擦力極強,油門必須一擰到底,才能憑藉強大驅動力起步。車速一旦提升,車身便趨於平穩,仿佛與沙漠達成了某種默契,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狂放與這片無垠的沙海融為一體。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3

 

本文作者體驗沙漠摩托車(供圖:謝建鋐)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4

 

沙漠中的酒店一景(供圖:謝建鋐)

 

除了機械的轟鳴,沙漠中還有一種更為古老的交通工具——駱駝。騎在駱駝背上,我似乎在陣陣駝鈴聲的迴響中穿越時空,走到了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上,踏出了民族的光彩與輝煌。在沙漠中建造酒店,無疑是人類對自然的又一次挑戰。我入住的沙漠營地小木屋雖不及城市酒店的奢華,卻也有著完備的設施。乾濕分離的淋浴房乾淨整潔,甚至每間房都配備了獨立的Wi-Fi。夜晚的沙漠,星空格外明亮,月光灑在沙丘上,映照出一片冷白色的大地。舉目望去,天際星河璀璨,冷冽的空氣灌入鼻腔,令人不禁感嘆宇宙的浩瀚與人類的渺小。沙漠篝火晚會上,我隨著維吾爾族音樂的節奏舞動在火堆旁,仿佛與這片土地、這片星空融為了一體。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來自自然和人文給予的雙重滿足。沙漠,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而是人類與自然共舞的舞臺,從征服到共生,從禁區到樂園,沙漠的變遷也正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縮影。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也在這場偉大的探索中不斷前行。

 

帕米爾高原,這個在波斯語中意為“平頂屋”的地方,在塔吉克語裏則被賦予“世界屋脊”的崇高意義。這片高原,早已在小學地理課本中與我神交已久。我們一行來到了位於慕士塔格峰腳下的白沙湖,一個被大自然深情眷顧的地方。進入景區時,由於氣溫驟降,小攤販們大多已“放假”,整個景區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站在湖的一端,隔著湖水與白沙,凝視著遠處連綿的群山,仿佛走進了冰川與雪山的簇擁之中。白色沙漠與碧色湖水共存的特殊性,加上冰川帶來的心靈震撼與心境洗滌,讓白沙湖格外美麗。湖面倒映著藍天、白雲和四週的白色沙丘,這種悠遠且遼闊的景象,對人的靈魂産生了強烈衝擊。作為一個常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壯麗景色撫慰人心的效果。在返回停車場的路上,我偶遇一對正在拍攝婚紗照的維吾爾族新婚夫婦。當他們得知我來自台灣時,維吾爾族骨子裏的熱情好客立刻展現出來,硬是邀請我與他們一起拍照留影。那一刻,不同民族的人們像石榴籽般緊緊抱在一起的真摯情感,定格在那張相片的畫框中。在這片高原上,自然的壯麗與人們的溫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帕米爾高原不僅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世界屋脊”,更是一個心靈層面的“平頂屋”,承載著人們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和熱愛。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5

 

本文作者在帕米爾高原白沙湖觀光(供圖:謝建鋐)

 

“不到喀什,不算來到新疆。”這簡短的一句話,在耳邊輕輕敲擊,喚醒了我內心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無限遐想。喀什,這座古絲路上的重鎮,素未謀面卻早已傾慕已久。她還有一個古老的名字“疏勒”,東西方多種文明交織在這歷史的交錯點,印刻著穿越千年的商旅足跡。初到喀什,我直奔古城。土黃色是這座巨大古城的主色調。屋頂、房樑、墻體、街道,無一不是深淺不一的土黃,走在這片以土黃為基底的調色盤上,仿佛置身於一條亙古的長廊。她也是一部讀不完的歷史長卷,法顯、玄奘、馬可·波羅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駐足,留下了橫貫東西方的足跡。然而,喀什古城並非一直如此,曾經的她,斷垣殘壁、污水橫流、人居環境惡劣。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籌措資金對古城進行了一戶一方案的修繕與改造,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如今的喀什古城,民居門板上的塗鴉與墻體彩繪處處彰顯著獨特的藝術氣息。我在一條人煙稀少的巷子深處找到一家咖啡廳,店主是一位90後的維吾爾族小哥,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透過街角視野,望著繁華大街,車馬喧騰與幽靜小巷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靜與動的交織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張弛有度的生命力。喀什古城,不僅僅是一個旅遊景點,更是一股穿越時光的鮮活力量。夜幕降臨,喀什古城展現出與白天截然不同的美。古城城門處有紅、綠、藍、紫各色綵燈輪番投射,使得這片寧靜的角落在燈光的變幻中顯得格外嬌艷動人。我在朋友圈總結了這麼一段話:“喀什的每一寸空氣,都熔鑄過男子漢低啞的喉音,也鑲嵌著心底深處的溫柔。”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6

 

本文作者在喀什古城街道(供圖:謝建鋐)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下)_fororder_圖7

 

入夜的喀什古城(供圖:謝建鋐)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在一次對話中提及,如果生命能重來一次,他願生活在中國古代的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華夏大地豐富的自然風貌以及中華文明的海納百川使新疆充滿魅力。湯因比的抉擇邏輯也是我們台灣青年心底深處渴望的詩和遠方的靈魂呼喚,是被這片土地持續召喚的根本邏輯。我相信此後還會有更多的臺青遵循心底最深處的渴望,前來新疆這片廣袤之地探尋自然風貌的雄奇,探訪多元文明的交織,感受多元民族的魅力。(作者:謝建鋐)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2024-07-31

“魯學的儒,齊學的道,都來自山東,山東人支配了中國兩千多年,闊哉!”胡適的這句話道出齊魯大地文化之深邃與遼闊,經過歷史的洗滌,深刻烙印在中華民族青年的溫良恭儉讓之中。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曲阜孔廟大成殿

 

齊魯大地的文脈源遠流長,自春秋以降,鼓動著、躍動著,如藤條般遞延至近現代,在泱泱華夏做出決定命運走向的每個重要當口,始終在歷史的舞臺上頻繁出現,不曾缺席。山東省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有大約4個台灣島大小的遼闊地域,發生過太多故事,以至於一草一木皆成人文、一花一土皆有講究。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山東,首站到達臨沂。夜幕逐漸低垂,一行人走進瑯琊古城用餐。瑯琊古城的“瑯琊”是氏族稱謂,與發生在河北的瑯琊榜是兩個概念,許多大型氏族如瑯琊王氏,代表人物為書聖王羲之;瑯琊蒙氏,代表人物為抗擊匈奴名將蒙恬等。古城裏的建築城垣嶄新、屋瓦敞亮,我認為其成功之處不在於外觀的設計,而在於對歷史事跡的豐富提煉。景區通過對固有文化的全面復盤和深挖,定性出“瑯琊五聖”(書聖‌王羲之、智聖‌諸葛亮、宗聖‌曾子、孝聖‌王祥和算聖‌劉洪)的概念,再結合新形態文旅概念的活動設計,打造出了富有文化內涵的當代古城。

 

除了景致,瑯琊古城景區主推的《國秀·瑯琊》大型展演更是重頭戲。演出結合瑯琊氏族的故事,加入雜技、飛禽鳥獸等元素,形成互動式演出,緊抓遊客的眼球。當劇幕進行到蒙恬北擊匈奴唱響“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時,我能感受到同場觀眾澎湃的熱血正在熊熊燃燒。瑯琊古城在晚間八點會上演一場水花互動秀,結束後開啟潑水狂歡的蹦迪派對,讓不同年齡段的遊客都能感受相應的樂趣。從中可以看出山東人民齊心合力,攜手壯大臨沂文化精神內核的那股認真勁兒和拼搏勁兒。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瑯琊古城《國秀·瑯琊》互動劇演出

 

揮別臨沂,走向曲阜。孔子降生在尼山,他一生對教育理念的追求,對君子品格的崇尚,讓尼山成為仰慕儒學之道者的聖境,眾多聞道者從海內外奔赴而來探究禮樂之源。尼山上修築有一座大型學宮“尼山聖境”,將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的每一種德行單獨打造出一個展廳。自小耳熟能詳的儒家典故被刻畫成一座座雕塑,屹立在遠道而來研學的孩子眼前。這些飽含著民族智慧的典故熏陶著一棵棵民族幼苗,讓他們長成正直誠信的謙謙君子。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尼山聖境72弟子回廊

 

《‌孟子·萬章下》寫道:“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其中“金聲玉振”是孟子讚揚孔子思想的溢美之詞,後也被演繹成一齣大型舞臺劇,是尼山聖境的必看劇目。一小時的演出時間,通過詩、樂、舞探索孔子內心世界和給世人遺留的人文瑰寶,“禮樂射藝書術”六藝在演員的肢體間,穿越時空呈現在觀眾眼前,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人格塑造産生深刻且巨大的共鳴。

 

除了尼山,曲阜跟孔子有關的地方太多太多,孔廟、孔府、孔林,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墻垣、每一縷思想,好似都在儒學的影響下變得風雅起來。站在祭孔的碑文陣中間,周邊慕名而來的遊客如織,我忽的想起初中階段看過的電影《孔子》,想到孔子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到底留給我們的是什麼?我認為是人格塑造,一種君子人格的塑造。在坦蕩蕩與長慼慼間,在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間,內生出人格的“仁義禮智信”,造就外顯人格的溫良恭儉讓。説白了,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信念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心底長存,鐵骨錚錚而清高如許!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得泰山景區各入口暫時封閉。我們一行在泰安住了兩晚也沒等到雨後的天晴,只能到訪古時帝王登臨泰山的起點——岱廟,透過帝王將相們對泰山的歌頌聊以慰籍。站在正陽門下方,向上仰望泰山之淵博,我的思緒順著視線,透過門洞與泰頂相交。“登泰山而小天下”如雷貫耳,“泰山”的字面意涵在文人眼裏或有兩層含義:一是高山仰止,仰之臨、巔之止。泰山不僅是皇權和神權相通的象徵,也為華夏大地上歷經動亂苦難的農民、書院翰林間叩問人性的士子,提供了一個文化標的物。二是重若九天,人生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場域標的成為民族血性的砝碼,用來衡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慷慨大義。也只有有著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方能有這般深邃悠遠的“泰”之內核,這道內核自轉且公轉,用民族智慧滋養著整個國家、歷史每個階段,每一個中國人。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古時帝王登臨泰山的起點岱廟

 

伴水而生的湖海居地,是衡量生態人居的最高讚揚。結束行程前,我們一行人遇上了一個超越湖海伴生、靈泉噴涌的城市——山東省會濟南。我從未見過一個城市如這般完美地同水融合,盪漾在流動的泉眼上,流淌在清澈小河中。城市的中心是大明湖。來之前,這座湖泊于我承載著太多的嚮往。台灣高中課本上“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與大陸課本上“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兩種詮釋都是讚頌大明湖畔的地靈人傑。讀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時,欽佩鐵鉉不畏強權、盡忠職守,帶著地方駐軍對抗燕王朱棣的朵顏三衛。遠眺大明湖畔鐵公祠,喟然慨嘆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道義與認同的堅持之路。我想這就是中華民族骨子裏仁義、盡忠的血性表現。還有那些年風靡兩岸的電視劇《還珠格格》,大明湖畔夏雨荷是多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對愛情的嚮往,“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對真摯情愛最刻骨的等待在瓊瑤筆下鋪展開來,兩岸的青春男女莫不視其為愛情的圭臬。都説兩岸是一家人,文學愛好與情感認同如此相近,相近得不分你我,相近在同一道感情線。

 

走訪山東沒幾日,但齊魯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脈深深吸引著我,也深深吸引著太多島內如我一般的臺青,前來叩首聞道,前來親眼印證歷史和語文課本裏斐然的文字,前來求證心底的信仰和感情,讓眼球中定格的畫面化作親歷的深刻感悟,讓文脈裏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作者並供圖:謝建鋐)

展開全文

臺媒記者:眼見為實看新疆

2022-07-19

由國務院臺辦與中國記協共同舉辦的“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日前落下帷幕。在為期8天的時間裏,來自海峽兩岸27家媒體的近50位記者走訪了烏魯木齊、伊犁、喀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等地,飽覽了天山南北雄奇壯麗的風光,看到了新疆在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生活改善、各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受了一個真實的新疆。對於此次新疆之行,臺媒記者感受頗深。

 

在新疆南部喀什地區,採訪團成員與當地居民一起載歌載舞歡度古爾邦節。台灣東森電視臺的記者蔡儀潔説,我覺得非常開心!少數民族群眾熱情地邀請遊客們跳舞,像我這種不會跳舞的人,他們也很耐心地教我。蔡儀潔還説,我覺得新疆的風景真的特別漂亮。台灣沒有類似的地貌和風光。我會推薦我台灣的朋友來新疆親自感受一下。

 

在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記者們走進伊寧縣紡織織造産業園,看到了一個朝氣蓬勃的現代化紡織工廠。參觀了工廠的生産設備和生産流程,瞧著少數民族員工臉上洋溢著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吳泓勳興奮地説,我剛剛親眼看到,這裡的工廠科技感比我想像的要強很多,工人們在長距離的織機間工作可以用電動車代步。我聽到一位少數民族大哥講,他如果每個工作日能加班一個鐘頭,每個月就可以有1萬塊人民幣的工資!這收入非常可觀了,讓我蠻吃驚的。

 

臺媒記者:眼見為實看新疆

 

             《中國時報》記者吳泓勳(左一)受邀體驗維吾爾族婚禮儀式,當了一回“新郎”

 

談到對新疆之行印象最深的地方,台灣《聯合報》記者黃雅慧説,喀什之行讓我開了眼界。我原本對喀什一點也不熟悉。來了喀什之後,我覺得這裡跟我以前在有些媒體上讀到的不太一樣。我看到的喀什古城,公共設施、基礎建設、老城改造的情況都很好,也沒有什麼激烈衝突或者治安不好的感覺。我看到非常多的遊客自由自在地行走在古城區,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也在那裏愉快地生活,小孩子吃著冰淇淋、踢著足球。喀什就是一個各地遊客與當地居民共存的地方。喀什的建築似乎都有很多的故事,讓我非常感興趣。我以後會做更多的功課,更多地了解喀什。

 

新疆之行,兩岸記者親眼目睹了新疆當地百姓安寧詳和的生活,感受了遊客如織的旅遊業發展勢頭。記者們還深入到牧民、農民家中做客訪問,通過農牧民們的真實表達,認清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對新疆諸多失實的報道。

 

 

臺媒記者:眼見為實看新疆

 

     “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在少數民族群眾家裏做客

 

台灣東森電視臺記者劉依晴説,以往,我們都是從書本或是一些報道來了解新疆,對新疆會有一種嚮往。每當聽到各界不同的聲音,我就覺得還是得親自來看看,眼見為憑。(我認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我們親自參加了當地民眾的節慶活動,去了他們的房子參觀、和他們聊天,這就是最能夠深刻接觸當地民俗風情的過程,也最真實。

 

臺媒記者:眼見為實看新疆

 

                   《台灣導報》記者蔡淑娟(右一)在少數民族群眾家裏與受訪的大媽合影

 

《台灣導報》記者蔡淑娟興致勃勃地向她的台灣朋友推薦新疆的美景美食和獨特的文化,她希望朋友們能夠親自到新疆看一看。她説,(在採訪中)我比較關注與民眾生活和傳統文化相關的事情。我以前很少接觸哈薩克族,這次採訪,我感覺他們真的是一個很好客的民族,他們對客人們的熱情是發自內心的。以前從有些媒體上看到説新疆的哈薩克族人生活得不太好。我這次親眼看到他們生活得不錯,他們開心的樣貌也是真心的。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如果想了解新疆,可以自己來看一看,眼見為實。

 

臺媒記者:眼見為實看新疆

 

                                                                  “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與少數民族演員們合影

 

“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進入尾聲時,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局長、發言人馬曉光真誠地對記者們説,歡迎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同胞有機會多到新疆走走看看,來一趟美的享受、一趟文化盛宴、一趟深入基層之旅。馬曉光還表示,新疆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廣大臺商和台灣工商界的朋友有機會多來新疆考察和投資。(撰稿並攝影:何婧)

 

 

展開全文

新華時評丨歷史不容歪曲遺忘 祖國終將完全統一

2024-10-28

新華社記者

 

10月25日,對寶島台灣而言是個特殊的日子。79年前這一天,台灣擺脫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重回祖國懷抱。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果,彰顯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卻選在這個日子跑到金門,高調紀念一場75年前的戰役。刻意淡化台灣光復歷史,凸顯兩岸對立對抗,其圖謀算計昭然若揭。

 

在金門,賴清德大肆叫囂“臺澎金馬寸土不讓”,延續其“雙十”講話裏“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的分裂論調,妄圖通過突出兩岸政治分歧、割裂兩岸歷史聯結,憑空捏造出“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偽概念。賴清德當局有意閉口不談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歷史事實,意在抹殺台灣民眾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記憶、英勇抗日的記憶和復歸祖國版圖的記憶,為搞“台獨”分裂準備意識形態基礎、營造輿論氛圍。這番極具欺騙性和迷惑性的無恥操作,根本目的就是掏空一個中國內涵,為鼓吹“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虛構歷史依據,打著“中華民國”的幌子明目張膽讓“台獨”借殼上市。

 

賴清德上臺以來,絕口不提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歷史,卻一再宣揚美化荷蘭殖民台灣的所謂“台南400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抹滅先烈功績,粉飾殖民統治,混淆社會視聽,毒害青年一代。賴清德和民進黨明目張膽對歷史進行切割、湮滅、曲解,為圖謀分裂國家拼裝出一套支離破碎、悖論百齣的“台獨史觀”。其赤裸裸的“台獨”分裂言行,背棄歷史,數典忘祖,對抗思維強烈,挑釁意味濃厚,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危害臺海和平穩定。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歷史經緯清晰、法理事實清楚。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迫使戰敗的清朝政府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1943年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將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包括台灣和澎湖列島歸還中國。1945年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後來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同年9月,日本簽署《日本投降條款》,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並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由此,通過一系列具有國際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

 

為戰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中華兒女前仆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台灣同胞在這場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光復時,台灣百姓家家張燈結綵,以各種形式慶祝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血與火熔鑄的歷史,充分證明兩岸始終根脈相連、命運與共。賴清德當局刻意淡化、否認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認,是對兩岸同胞巨大民族犧牲的嚴重褻瀆。

 

歷史不容篡改,讕言豈能欺世。無論賴清德當局如何蓄意割裂兩岸歷史聯結、包裝兜售“中華民國”“台獨化”言論,都無法阻隔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無法阻擋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熱切期盼,廣大台灣同胞看清時與勢,認清利與害,分辨真和偽,與大陸同胞攜手同心,並肩前行,共創祖國統一的歷史偉業,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展開全文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

2025-02-21

台灣老一輩人形容一個地方遙遠時,總會用閩南語念叨著“遠得像烏魯木齊一樣”,仿佛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境。自從《我的阿勒泰》電視劇播放後,新疆風景壯闊如畫的景象在台灣島內如烈火燎原般遍地開花。劇裏每一幀影像都美得能成為桌面壁紙。新疆在台灣民眾心中已經成為遠在天邊的詩和遠方,那片土地持續呼喚著每一個渴望遠行的靈魂。而我不久前因為一個兩岸交流參訪活動受邀前往新疆,從北疆烏魯木齊一路南行,翻越天山一路走過南疆的阿克蘇,去到文化交匯之地喀什。

 

飛機穿越祖國大地山河之下的人間煙火,我便在新疆歷史的長廊前駐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青灰色外墻,在暮色中泛著青銅色的幽光。臺胞證在服務台輕輕一遞,換回一張刷碼入內的小票。這跨越海峽的文化默契與便利,恰似古絲綢之路商隊交換通關文牒的當代迴響。幽暗的展廳裏,羅布泊的風沙穿越百年時空,將二十世紀初斯坦因驚愕的面容投射在玻璃展櫃上。被大漠封存的幹屍,肌膚褶皺裏似乎還凝固著黃沙與月光。當考古學者用毛刷拂去最後一粒塵埃,中國考古學的晨鐘驟然敲響,震碎了西方學界對東方墓葬文明的傲慢冰層。拐彎處的吐魯番鎮墓獸在光影中甦醒,人首獸身的異獸匍匐在時空交匯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上,八個漢字在朱紅靛藍的經緯間閃爍,寓意著當五星天照亮中原戰場時,遠在西域的戍邊將士,正把“中國”二字繡在護臂貼近心跳的位置。原來,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文明的基因早已在華夏民族血脈中躍動千年。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圖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供圖:謝建鋐)

 

傍晚時分,在博物館講解員的推薦下,我踏入了國際大巴扎的喧囂之中。“巴扎”二字源自維吾爾語,意為市場,而國際大巴扎則是一座跨越文化邊界的繁華市集。經過景區管理部門的精心打造,這裡已然成為一處聲名遠播的旅遊勝地。歲末的烏魯木齊,寒意襲人,遊人手中無不捧著一杯熱騰騰的奶茶。那是新疆特色的奶茶,以茶及羊奶為原料,在銅壺中熬煮,茶沸後傾入鮮奶,再度沸騰時,攪拌至茶乳交融,濾去茶葉,撒上一撮鹽,便成了溫暖人心的飲品。夜幕降臨,大巴扎商鋪土黃色的建築外觀被市集的柔黃燈光點綴著,上為居所下為商鋪的格局,是一種讓百姓享受生活便利方式最美好的詮釋,展現出一片祥和畫卷。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步行街的設計更是體貼入微,所有的新疆美食匯聚于一條室內的食街,兩旁攤販林立,中間設有用餐座位,仿佛讓人置身於熱鬧的夜市之中,肚包肉、羊肉串、手抓飯、缸子肉、馕坑肉、大盤雞、烤包子、胡辣羊蹄、拌面等美食各具特色,香氣四溢,引人駐足,簡直要把熙熙攘攘的遊人香迷糊了。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2

 

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街頭一景(供圖:謝建鋐)

 

這次兩岸交流參訪活動我還來到新疆師範大學,這座以少數民族文化專業著稱的學府,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著古老與現代,漢族與維吾爾族乃至更多少數民族的文化。走入校門,由漢族、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組成的學生歌舞團送上展現新疆多元文化獨特魅力的賽乃姆,這是維吾爾族人的傳統迎賓舞蹈,昭示著這片土地千年不變的熱情與包容。跳到一半,他們竟將我拉入舞群,那一刻,我也成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隨著旋轉的舞步,融入了那無盡的歡樂之中。在新疆師範大學,我見到了傳唱史詩《瑪納斯》的授課教授。據説,瑪納斯的傳人從識字起便開始背誦這部史詩,字字句句,皆是歷史厚重的余韻。進到下一個教室,十二木卡姆的多重奏鳴磅薄且震撼,一層又一層的詩、歌、唱、奏、舞,穿越千年的藝術迴響予以視覺和聽覺巨大的衝擊。在校參訪期間,我還認識了一位哈薩克族女同學熱葉。她五官輪廓立體,膚色偏白,深邃的淡藍色眼珠讓人仿佛看得出她自小生長于青山秀水的地方。與她聊天中我得知,在每年寒暑假時,熱葉都會回到家中的冬牧場和夏牧場陪著爺爺過遊牧的生活。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3

 

本文作者與史詩《瑪納斯》傳承人合影(供圖:謝建鋐)

 

新疆的地形概括起來是“三山夾兩盆”,從北到南坐落著三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皆是大自然的脊梁,撐起了這片天地的壯麗,而在每兩座山脈中間都夾著盆地,阿爾泰山和天山間夾著的是準噶爾盆地,天山和崑崙山間夾著的是塔裏木盆地。整個新疆又以東西走向的天山山脈將地理區位切分為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天山以南的南疆。從北疆往來南疆的方式有自駕、動車、飛機。 我們原定是以自駕的方式橫穿天山,我也懷著滿心的期待。都説新疆風景最壯麗的一條公路叫作天山公路,也稱為獨庫公路,是一條從北疆獨山子到南疆庫車的公路,全長561公里,仿佛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天山之上。我幻想著坐在車內,橫越天山,放眼望去滿眼壯麗,那該是何等的豪邁與拉風!怎奈發車前一天,根據預報,獨庫公路氣候惡劣。最終改為搭乘飛機飛越天山。飛機在天山上空飛翔,我由窗外下望,雖然黑黝黝的一片,但是我的心情依然興奮。在初中讀過金庸先生《書劍恩仇錄》後的十五年,我終於用別樣的方式打卡了小説裏天山派的所在地,那一刻時光倒流,我似乎看到了多位江湖俠客在天山層峰之間揮劍縱橫,快意恩仇。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5

 

庫車的彩繪門扉(供圖:謝建鋐)

 

越過天山抵達的第一站是古龜茲國所在地,如今名喚“庫車”。悠遠留存的庫車大寺是其代表。遠古的建築四面敞開,莊嚴得似乎與我不存在於同一個時空維度。陽光透過裝飾花窗照進寺後修行場域的地板,滿地窗紋由日光繪製而就的窗影,浮現出穿越時間而來的蒼涼,靜靜地訴説著千年的故事。大寺外的維吾爾族老伯,手推切糕攤車,悠悠的叫賣聲像是在吟唱,富含民族特色的聲線讓我眼前為之一亮。在得知我來自台灣後,老伯還免費贈予我一小塊切糕品嘗。舌尖遞來的絲絲甜意,是這片土地熱情的人們對我的熱切歡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跨越地域的溫情,仿佛這片土地在用它的方式,輕輕擁抱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旅人。我認為真正的旅行並非亦步亦趨地追隨網紅景點的腳步,而是去發現更多未曾被發現的美好。我在朋友圈寫下“打開古龜茲國是蒐集很多很多的任意門”,而在每一扇門後都是一段未曾預料的鮮活好故事。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4

 

作者于庫車大寺正門前留影(供圖:謝建鋐)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6

 

本文作者于庫車大寺後修行場域的窗花前留影(供圖:謝建鋐)

 

被歲月風沙雕琢的古老西域,遼闊的新疆大地,黃沙漫漫,駝鈴聲聲,那悠遠的聲響穿越了千山萬水,直抵海峽對岸,仿佛在低聲呼喚:臺青朋友啊,此生何不跨越這遼闊的數千公里的距離,來此一探究竟?而我,依舊在這片神秘而壯麗的土地上繼續著我的新疆之行,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塵埃與心靈的憧憬之間。我感覺,這裡是我靈魂得以安放的一處遙遠歸宿。(作者:謝建鋐)

展開全文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2024-06-24

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著珍貴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極具文明價值和傳承意義。為了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我國從2012年起建立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對典型的、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開展保護、調查等工作。目前,全國已有六批次共8155個傳統村落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

 

十餘年實踐中,多地積極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合理方式,進一步保護了傳統民居的源頭和根基、平衡了傳承和發展。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處長孫曉春介紹,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産,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70%以上在山西境內,享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山西省共有中國傳統村落619個,佔全國的7.6%。

 

山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宋剛表示,目前,山西省建立了“619個中國傳統村落+1736個登記建檔村落+3500個摸底村落”的全方位保護體系,開展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五年行動(2021—2025年),省級財政對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投入 3.1億元,形成“1個國家示範市+5個國家示範縣+14個省級試點縣”的示範路徑。此外,山西省重視數字化保護工作,已實現619個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的全覆蓋。

 

2024年6月21日至23日,“傳統村落萬里行”網評引導活動山西站順利落幕。今天,跟隨人民網記者一起,深入山西省晉城市的多處傳統村落。這些以磚石築墻、青瓦覆頂的傳統民居,展現出古樸厚重的韻味。這些山水相依、民風淳厚的村落,堪稱三晉大地上散落的文化瑰寶,正以嶄新的業態和模式,逐漸走進大眾視野,煥發出嶄新的時代光彩,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價值。(實習生張咏棋對本文亦有貢獻)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石築墻 青瓦覆頂 解鎖黃河邊的古城文化

展開全文

讓絲綢之路上的“夜明珠”更璀璨

2022-12-14

12月底,新疆喀什最低氣溫已多次突破-10℃,這座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進入到了一年中最難捱的冬季。但走進城區百姓家中,暖氣片早已在源源不斷散發著熱量,明亮的燈光照亮每一個角落。夜幕降臨,萬家燈火亮起的喀什,像是茫茫戈壁上的一顆“夜明珠”,光華璀璨。但在二十年前,喀什還有不少地區尚未通電、供熱,每當夜晚來臨,遠遠望去只見漆黑一片。

 

為了更好地解決喀什以及南疆周邊的用電、供熱問題,近年來,新疆華電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喀什熱電)在建成新疆首個35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多項創新性技術改造,為喀什古城的更多區域帶去了“光”和“熱”。

 

創新突破成就標杆機組

 

喀什熱電承擔著喀什市和疏附縣、疏勒縣“一市兩縣”的集中供熱任務,是喀什地區冬季唯一的集中供熱熱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喀什的供熱負荷以每年大約100萬平方米的速度增長。喀什熱電供熱能力接近飽和,供熱能力提升迫在眉睫。“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供熱需求,最大限度提升機組綜合效益,公司決定對機組進行高背壓循環水供熱技術改造。”喀什熱電副總經理艾爾肯·買買提説道。

 

喀什熱電的兩台35萬千瓦機組屬於超臨界間接空冷式供熱機組,對其進行高背壓供熱改造在國內尚屬首次,沒有先例可供參考。“改造要在機組檢修期間同步完成,並且不能影響機組檢修進度。尤其是改造實施階段中還面臨著凝汽器喉部補償器整體更換工作工藝複雜、施工難度大等多種困難。”艾爾肯説,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便只能蹚一條出來。攻關團隊住在了改造現場,不斷研討、反復摸索,方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最終,根據喀什熱電的實際情況與現有條件,團隊制定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經過施工人員24小時倒班施工,改造項目在既定期限內圓滿完成,填補了中國35萬千瓦超臨界間冷機組高背壓循環水供熱技術空白。

 

該項技術改造的效果立竿見影。技術應用後,喀什熱電供熱能力提升186兆瓦,供熱面積增加387萬平方米。同時,因汽輪機乏汽回收利用,機組熱效率得以大大提升,煤耗指標大幅降低,改造後首個供暖季供電煤耗同比降低53.22克/千瓦時,節約燃料成本1200多萬元。2017年,完成技術改造後的喀什熱電5號機組達到了全國35萬千瓦機組標杆水準,榮獲全國火電競賽同類機組一等獎。

 

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

 

“明天過節,下班後大家一起來我家聚聚。我準備了特色拉麵、烤肉,教大家跳新疆舞!”2017年古爾邦節時,當時還是喀什熱電運行部主任的艾爾肯向剛進入部門的六名內地大學生發出了盛情邀請。這不僅讓遠在異鄉的新員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還讓他們迅速融入了喀什熱電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喀什熱電公司有少數民族員工104人,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等。這既是一個團隊,更是一個大家庭,不同民族員工之間,是同事,也是家人。為了加強各族員工的交往交融,喀什熱電通過“師徒結對”“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餅”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家”的溫馨與力量注入到團隊管理中,營造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暖氛圍。

 

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擔任喀什熱電駐喀什市墩艾日克村工作隊隊長的艾爾肯與村民一起收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

 

石榴,在多民族匯聚的新疆是團結的象徵,緊緊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更是各民族團結友愛的生動寫照。“和我一樣的7000多名各族華電新疆員工都是一顆小小的石榴籽,我們會緊緊抱在一起,團結奮鬥,紮根邊疆,為新疆電力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艾爾肯表示,目前喀什熱電正圍繞鍋爐設備脫硝精準噴氨、汽機側汽輪機低壓缸柔性運行、熱網疏水餘熱回收等技術開展創新研發,力爭實現更多技術突破,守護邊疆人民的光明與溫暖。(實習記者 都 芃)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