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印發

2019-05-20 09:05:4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日前,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主要內容如下。

  目錄

  引言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節重大意義

  第二節振興基礎

  第三節機遇挑戰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第二節基本原則

  第三節發展目標

  第三章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

  第一節統籌城鄉發展空間

  第二節引導農村“三生”協調發展

  第三節推動“三區”差異發展

  第四節科學規劃“四類”村莊

  第四章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第一節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第二節提升農業物質裝備水準

  第三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信息支撐

  第四節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第五章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産業

  第一節推進湖北“六谷”建設

  第二節做大做強“荊楚農優品”

  第三節壯大農産品“十大千(百)億産業鏈”

  第四節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新載體

  第六章建設荊楚“四宜”美麗鄉村

  第一節加強“三江四山千湖”重要生態系統保護

  第二節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三節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四節完善鄉村生態系統保護制度

  第七章推動城鄉“四網”互聯互通

  第一節構築鄉村通達路網

  第二節完善鄉村循環水網

  第三節優化鄉村清潔能源網

  第四節建設鄉村智慧互聯網

  第八章繁榮發展荊楚鄉村特色文化

  第一節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節保護傳承荊楚優秀傳統文化

  第三節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九章創新“三治聯動”鄉村治理體系

  第一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第二節加強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第三節夯實基層政權

  第十章持續增進農民福祉

  第一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第二節建立健全城鄉公共服務體系

  第三節提升農民就業品質

  第四節構建城鄉融合的新型城鄉關係

  第十一章大力推進“三鄉”工程

  第一節縱深推進“三鄉”工程

  第二節強化“三鄉”工程支持措施

  第三節建立健全“雙創”體系

  第十二章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第一節強力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第二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節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第四節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第五節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第六節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改革

  第十三章規劃實施

  第一節加強黨的領導

  第二節注重規劃引領

  第三節堅持科學推進

  第四節強化法治保障

  第五節抓好評估考核

  第六節營造良好氛圍

  引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規劃引領,描繪戰略藍圖,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通知》精神,特編制《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基期為2017年,規劃期限為2018─2022年,展望到2035年和2050年。本規劃是全省各地各部門編制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是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指南。

  第一章規劃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開啟了新時代“三農”發展新征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是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共同的責任。

  第一節重大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順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新時代“三農”發展階段性特徵的要求。湖北是農業大省,“三農”平穩快速發展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建設農業強省的必然要求;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重大舉措;是傳播文明鄉風,建設文明鄉村的有力抓手;是提升治理能力,推動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富裕鄉村,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第二節振興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農業農村發展成就輝煌,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農業發展質效進一步提升,農村發展基礎更加堅實。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增強,糧食産能不斷提升,連續5年産量穩定在500億斤以上。蔬菜、水果、茶葉産量穩、效益增,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的多樣化需求。食用菌、蜂蜜、雞蛋、小龍蝦、河蟹等特色農産品出口全國領先。農業産業結構逐步優化,糧油、蔬菜成為千億産業,棉花面積進一步調減,再生稻面積突破230萬畝。農業物質裝備水準和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高。農産品地理標誌擁有量全國第三、中部第一。農産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深入推進,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達到2.0:1。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蓬勃興起,年綜合收入達到1920億元。美麗鄉村、綠色幸福村、旅遊名村等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電商快速發展,農副産品網銷額達436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村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農村改革創新深入推進,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三權分置”改革順利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啟動試點。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産權交易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市、縣交易平臺70個,武漢農交所與9個市州實現聯網運行。耕地經營權流轉1998萬畝,佔全部承包耕地的44.1%。“三鄉”工程縱深推進,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返鄉下鄉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創新創業和投資興業蔚然成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在冊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達8.2萬家和2.9萬個。水權制度、集體林權制度等改革成效明顯。

  ——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加快,農民收入和生活水準明顯提高。湖北省新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化率達到59.3%。公共基礎設施城鄉連通、社會保障城鄉貫通、公共服務城鄉互通進程加快。農民工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等服務得到加強,農民就業領域持續拓寬,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比重、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顯著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12元,增速連續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2.31:1。農村消費能力持續增強,農民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幸福指數顯著提升。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260.1萬人,城鄉醫保參保人數達到5622.2萬人,參保率達到95%。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近五年共有450萬人摘掉貧困帽子。

  ——鄉村治理水準顯著提升,農村穩定和諧局面更加鞏固。全省範圍內村“兩委”聯席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代表聯繫戶、民主評議村幹部等制度普遍推行。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普遍依法制定。村務公開實現了全覆蓋。村務監督委員會全面建立,村級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得到加強。村級重大事務“四議兩公開”制度得到較好落實,村級“三資”監管、財務收支審批程式逐步規範。全省構建起了縣(市、區)、鄉(鎮)、村三級聯動互補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和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實施“紅色頭雁”工程,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新路徑。基層組織和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第三節機遇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有望延續,但隨著國際貿易摩擦升級,農産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妥善應對國際市場風險任務緊迫。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及重要農産品需求仍將剛性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從國內形勢看,實現鄉村振興是化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201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583美元,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但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顯,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今後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將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將超過60%,將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提質階段,中高端、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鄉村分化趨勢將更加明顯,鄉村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將進一步得到發掘和拓展,同時應對村莊空心化和農村老齡化、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艱巨。

  從我省省情看,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提出“四個切實”的重要要求,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瞭方向。目前,我省已出臺湖北鄉村振興“二十一條”,謀劃推進鄉村振興“八大工程”,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鄉村發展仍存在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鄉村産業競爭力不強。大産業方面缺少價值鏈,比如我省淡水魚産量連續22年穩居全國第一,但農業産業鏈整體價值水準不高。大企業方面缺少領頭羊,大品牌方面缺乏招牌菜,缺少像雙匯、三全、思念這樣的全國知名企業和品牌。大融合方面缺乏閃光點,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不夠。二是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40%的農田不能保收,60%的農田只能抵禦5年一遇的災害,50%以上的排灌設施帶病運行,中低産田面積佔耕地面積的72%。三是農村勞動力及專業人才短缺。農村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空心化”現象突出。農村專業技術、經營管理、醫療教育、傳統工藝等人才極度匱乏。四是制約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尚未破除。融資擔保、農村信用、農業保險體系有待健全,引導社會工商資本參與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還不相適應。五是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幹部幹、群眾看”的“等靠要”問題比較突出,少數農民群眾集體觀念淡薄。六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力不強。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幹部年齡老化,影響力和帶動力不強。七是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問題突出,垃圾清運營運管理困難。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品質發展要求。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總方針,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以“65432”重大行動為抓手,著力實施“十大千(百)億”特色産業鏈建設,加大“三江四山千湖”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具有荊楚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把維護好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

  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縱深推進“三鄉”工程,調動全社會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以科技進步支撐鄉村振興,以人才匯聚保障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的動力。

  第三節發展目標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走在中部地區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進一步明確,政策舉措逐步落實。

  到2022年,鄉村振興取得深入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業發展水準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取得突破,農業供給體系品質持續提高,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農民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精準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興旺,鄉風更加文明;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規劃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民就業品質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

  第三章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新格局

  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優化鄉村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分區、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第一節統籌城鄉發展空間

  一、強化空間用途管制

  深入實施湖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重點開發區、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縣級層面的精準落地。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統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修復。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劃定生態、農業、城鎮等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主要控制線。

  二、完善城鄉佈局結構

  提升城鎮對鄉村的帶動、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能力。以縣域城鎮化為突破口,提升縣級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發揮縣城基礎好、落戶成本低、吸引力強的優勢,把縣域打造成為農業人口轉移市民化的重要載體。以重點鎮、特色小鎮、特色城鎮帶為基礎,以下放事權、匹配財力、強化用地保障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産城融合、充滿魅力的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帶。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以小集鎮為依託的農民生活圈建設,強化集鎮服務周邊農村的能力,補齊農民生活圈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短板,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推動鎮村聯動發展。分類推進村莊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三、加快推進城鄉統一規劃

  統籌城鄉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保等佈局,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城鄉發展形態。強化縣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引導約束,科學安排鄉村佈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的新形勢,分類指導不同類型村莊發展。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現狀分佈,結合農民生産生活半徑,科學確定村莊佈局與規模。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注重農房單體個性設計,避免千村一面,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

  第二節引導農村“三生”協調發展

  一、統籌利用生産空間

  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大局出發,在江漢平原和鄂北崗地等地區的29個縣(市、區)建設農産品主産區。加強3150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1700萬畝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建設,創建國家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5—10個、省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0—30個。科學劃分鄉村經濟發展片區,保護農業開敞空間,合理利用各類要素資源,推動農業生産集中發展。

  二、合理佈局生活空間

  堅持節約、集約用地,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格局,劃定空間管控邊界,明確用地規模和管控要求,確定農村基礎設施用地位置、規模和建設標準,合理配置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引導鄉村生活空間尺度適宜、佈局協調、功能齊全。充分挖掘原生態村居風貌、民族文化和荊楚文化特色,注重融入現代功能,強化空間發展的人性化、多樣化,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加舒適的生活。

  三、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構建以鄂東北大別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西南武陵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四個生態屏障,長江流域水土保持帶和漢江流域水土保持帶,江漢平原湖泊濕地生態區為主體的“四屏三江一區”生態空間格局。切實加強對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修復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有效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建立鄉村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産業目錄,明確産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第三節推動“三區”差異發展

  一、建設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

  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涉及江漢平原及兩江(長江、漢江)沿線的縣(市、區)。將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發展的重點區域,突出振興發展,做好“農業+”文章。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稟賦優勢,重點發展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禽、水産等大宗農産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補齊交通、水利、農業等基礎設施短板。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探索推廣資源循環利用、綜合種養等模式,提升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建設都市城郊鄉村振興先行區

  都市城郊鄉村振興先行區主要包括武漢、宜昌、襄陽、黃石等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的城市,將都市城郊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先行區,突出改革創新,做好“融”文章,在全省率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等高效園藝作物産業,適度發展養殖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生態康養等新興産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融合。

  三、建設扶貧片區鄉村振興試驗區

  扶貧片區鄉村振興試驗區主要包括湖北武陵山、大別山、秦巴山、幕阜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縣(市、區),在這類地區要突出扶貧攻堅,做好“綠”文章。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和內生動力。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綜合保障性扶貧等。

  第四節科學規劃“四類”村莊

  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發展、農耕傳承、特色保護、搬遷撤並的思路,科學規劃、分類推進“四類”村莊發展。

  一、集聚發展類村莊

  集聚發展類村莊包括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城郊村和其他區位條件優越、産業支撐較強、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村莊。對標城鎮社區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預留産業發展空間和生活空間,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鎮水準,增強産業吸納能力,促進村莊人口集聚。突出發揮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産業支撐,支持農業、工貿、休閒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做強村集體經濟,建設富裕幸福鄉村。

  二、農耕傳承類村莊

  農耕傳承類村莊是以農業生産為主、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村莊整治提升。以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為重點,逐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配套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強化農業産業支撐,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深度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將農業生産與觀光休閒旅遊、農耕文化教育緊密結合,重點發展一批水鄉風情村莊、傳統農耕村莊、山區特色村莊,促進村民安居樂業。

  三、特色保護類村莊

  特色保護類村莊包括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堅持統一開發、有序開發,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切實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築、傳統民居,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紅色遊、生態遊和民族風情遊。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

  四、搬遷撤並類村莊

  搬遷撤並類村莊包括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老少邊窮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沒有保留價值的空心村。嚴格限制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屋改擴新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逐步實施搬遷撤並。依託移民新村、小城鎮、旅遊景區等適宜區域進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移民社區。統籌解決移民生産、生活及戶籍、社保等問題。村莊原址因地制宜還林還田還濕。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並,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會議同意,不得強制搬遷、集中上樓。特殊情況暫時不搬遷的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開展對口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