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潘鏡芙:向海圖強為國鑄艦四十載

2019-02-28 16:56:3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中國導彈驅逐艦之父”、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潘鏡芙院士——向海圖強,為國鑄艦四十載 

潘鏡芙:向海圖強 為國鑄艦四十載

圖為:上世紀90年代,潘鏡芙在工作現場。(資料圖片)

  海南花團錦簇,南海春潮涌動。

  2018年4月12日,一場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在南海舉行。這次閱兵的指揮艦長沙艦,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導彈驅逐艦。長沙艦見證了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壯美航跡。

  人民海軍向海圖強,礪劍深藍,底氣何來?國産導彈驅逐艦從零起步,自主研製,何其艱難?2月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中船重工第七〇一研究所,傾聽兩代四型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鏡芙的鑄艦故事。

  “吃著窩窩頭,每月三兩油”——4年艱苦攻關,第一艘國産導彈驅逐艦交付

  驅逐艦是一種速度快、攻擊能力強的中型水面艦艇,是現代海軍最重要的艦種之一。

  由於不具備設計建造能力,1954年,我國以高價向蘇聯購買了4艘驅逐艦。

  毛主席在南京檢閱海軍時,幾天時間裏5次寫下同一句話:“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建造一艘中國人自己的驅逐艦,是建設強大海軍的前提,更是中國艦船設計者共同的夢想。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央軍委批准了我國自行研製驅逐艦的方案,同時還附加了一個重要條件——在艦艇上安裝導彈武器系統,即設計建造國産導彈驅逐艦。

  1966年,潘鏡芙以設計領導小組主要成員的身份,主持設計我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

  這是一場無比艱難的跋涉。沒有可以借鑒的設計經驗,缺少參考圖、技術資料以及大型艦艇技術標準,所有“線索”只是蘇聯的部分資料;就連大型計算,也只能靠一台手搖式計算機解決……

  在這樣的條件下,建造一艘火炮驅逐艦已屬不易,更別説將導彈安裝上艦。潘鏡芙率領技術人員駐守現場,反復試驗導彈、火炮、反潛等武器系統的裝艦。他們不斷改進艦船的部分區域,發射器周圍耐受不了高溫,就加厚鋼板;為防止彈體滑落入水,就在艦上安裝簡易發射架……“吃著窩窩頭,每月三兩油”,潘鏡芙和同事們克服困難,創造性地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1971年12月,我國第一艘國産導彈驅逐艦首艦“濟南號”交船。從此,中國海軍擁有了可遠洋作戰的水面艦艇,潘鏡芙也被外國同行譽為“中國第一個全武器系統專家”。

  在國內近乎空白的領域,瞄準世界最先進水準——大膽創新,新中國第一型艦艇用上交流電

  黃浦江上,燈火輝煌。

  “燈光來自日寇和歐美列強的軍艦、商船,沒有我們中國自己的船。”1937年,為躲避戰亂,7歲的潘鏡芙隨家人逃往上海,眼前的一幕烙刻在心。

  “當時年紀雖小,可是我想,如果長大以後能夠為國家造軍艦多好啊!”潘鏡芙回憶,從那時起,一粒“鑄艦夢”的種子發了芽。

  新中國建立了,大學畢業後,潘鏡芙被分配到華東電工局從事電器設計,兒時的夢想似乎漸行漸遠。沒想到3年後,組織上安排他到船舶設計部門工作。

  上世紀60年代初,65型火炮護衛艦開始研製,這是共和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型艦艇,潘鏡芙主持設計電氣部分。

  當時,國內所有艦船都用直流電,岸上使用的則是交流電。軍艦靠碼頭後接岸電,要先把交流電變成直流電才能照明,一旦接錯,電氣設備就會燒燬。

  看到直流制的弊端,年輕的潘鏡芙第一個提出:“護衛艦上應使用交流電。”

  面對這個大膽的想法,有人勸他:“這樣做風險太大,還是走老路保險!”

  潘鏡芙則認為,交流制穩定可靠、價格便宜、進岸電也很方便。在他的堅持下,該型護衛艦成為新中國第一艘從直流制改成交流制的艦船。此後,國內所有水面船舶和艦艇都開始採用交流制。

  進入的是一個在國內近乎空白的領域,瞄準的卻是世界最先進的水準。潘鏡芙深知,惟有創新,中國艦船才能儘快縮短與強國的差距。

  馬島海戰中,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是先進的防空型驅逐艦,可它偏偏被阿根廷空軍的“飛魚”號導彈擊沉了。究其原因,是驅逐艦的電磁相容性沒有解決好,衛星通信時,雷達就不能開機,一開機就干擾通信。

  在擔任國産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總設計師時,潘鏡芙也遇到電磁干擾這一世界難題。“裝艦後的第一次調試,就發現雷達和衛星通信互相干擾。”潘鏡芙立即組織攻關小組,分析抗干擾效果不佳的各種原因,然後一條條測試,終於在數百條可疑原因中,發現了新的干擾源,攻克這個世界難題。

  1994年和1996年,潘鏡芙主持設計的我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和青島艦先後交付海軍,該型艦作戰效能大大提升,躋身世界同類艦先進行列。

  “我有3個孩子,軍艦是老幺”——身先士卒,總設計師乘風破浪闖大洋

  “我有3個孩子,兒子伏波,女兒麗達,軍艦是我最牽掛的老幺。”看著親手設計的一艘艘戰艦駛向深藍,是潘鏡芙最驕傲的事。

  作為總設計師,潘鏡芙處處身先士卒。適航性試驗是水面艦艇最重要的試驗,他每次都堅持參加。“第一次上船試驗,我一躺下就感覺天旋地轉,像喝醉酒一樣!”回憶往事,潘老的言語中透著詼諧幽默。真實的情況是,他的腰椎間盤突出正好犯了。可他放心不下海上試驗,忍著劇痛上了艦。

  大連海區的水不夠深,就去舟山;黃海的浪不夠大,又去東海、南海。為了提高導彈驅逐艦的航行適應能力,他率領設計人員長期顛簸在驚濤駭浪的深處。

  幾十年來,潘鏡芙的工作單位從上海搬到南京,又從南京搬到武漢,他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研究所、造船廠、海上試驗場度過。

  只有春節,他才回到位於上海的家中,“我對妻子和孩子真的很愧疚,分隔兩地的那些年,我和家人都是通過寫信相互支撐的。”

  40多年裏,潘鏡芙與戰艦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深知,中國海軍要具備與世界大國匹配的地位,航母是不可逾越的主題。

  潘鏡芙直言,“在遠海大洋中,沒有航母作為制空力量是不行的。”

  中央根據科研和實地考察情況,迅速作出決斷,將瓦良格號航母改裝成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瓦良格航母在中國如鳳凰般涅槃重生,潘鏡芙的夙願終於得償。“我還沒有退休。”89歲的潘老説,期待新型戰艦不斷設計出來,期盼我國海軍艦隊新的跨越式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通訊員 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