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年累計退耕還林超2000萬畝
原標題:我省20年累計退耕還林超2000萬畝 年涵養水源達21億立方米 超180萬戶農戶直接受益
圖為:神農架木魚鎮青天袍村,山清水秀,雲霧繚繞,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強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文潔 攝)
森林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9月9日,記者從湖北省林業局獲悉,自1999年以來,湖北省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超2000萬畝,其中坡耕地造林629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086萬畝、封山育林39萬畝、鞏固成果後續產業基地263萬畝,每年產生生態效益價值超700億元。
1998年特大洪災之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成為災後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1999年至今,多個省份先後啟動兩輪退耕還林建設工程(1999年至2006年、2014年至今),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
湖北省退耕還林自1999年開始試點,2002年全面鋪開,工程區主要集中在三峽庫區、丹江庫區及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等生態地位重要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國家累計投入超200億元。
經測算,退耕還林工程使湖北省森林覆蓋率增加了7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增加了3000多萬立方米,每年通過森林涵養的水源達21億立方米,固碳釋氧1430萬噸,生態效益體現在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增強森林碳匯、凈化大氣環境、提高生物多樣性、降低風沙侵蝕等多方面。
退耕還林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是助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統計顯示,第一輪退耕還林涉及湖北省95個縣(市、區),直接惠及171萬農戶、657萬人,通過落實直補政策,退耕農戶人均直接政策性增收2861元。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全省33個縣(市、區),覆蓋大別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幕阜山區等重點貧困地區符合政策的工程縣市區,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1萬戶、37萬人,戶均增收5575元。
各地還抓住退耕還林有利機遇,發展退耕還林+旅遊、退耕還林+特色經濟林、退耕還林+林下特色種養等後續產業,引導村民通過直接經營、參與務工、流轉林地等方式,增加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調整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形成一大批特色專業示範村,提升了農村活力。統計顯示,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1個百分點,實現了森林資源、農民收入、生態承載能力“三增”的綜合效益。(湖北日報記者汪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產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產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產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