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好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2019-09-19 10:55:4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程茜

  原標題:向貧困宣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好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編者按

  70年崢嶸歲月,70年砥礪前行,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福祉得到極大改善。

  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芒。這些變化,就發生在你我身邊,點點滴滴,映照在每個人的心頭。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兵分多路深入採訪,採擷百姓故事,感受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9月19日起,推出系列報道“荊楚70年·百姓話變遷”,敬請關注。

  最新數據顯示,過去6年,湖北省累計減貧555.6萬人。

  這,相當於湖北第四人口大市襄陽常住人口總和。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矢志不渝向貧困宣戰。

  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這是錚錚誓言,是信心決心,也是傳遞到千家萬戶的暖流。

  住在美景中,吃上“旅遊飯”——

  每10年搬一次家,越住越敞亮

  368元一間!如海大酒店在美團的“十一”預售剛開通,訂單刷刷地躥出來。

  酒店位於陽新縣王英鎮,老闆石如海,泉豐村農民。

  2018年底,他借著“網紅打卡地”、仙島湖天空之城旅遊項目開發的東風,以自己名字命名,開了這家民宿。“生意火爆,年收入15萬元不成問題。”9月16日,石如海樂呵呵地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2019年“五一”,客房爆滿,他只好把自住的房間騰了出來,全家人睡客廳。

  仙島湖位於幕阜山北麓,因王英水庫工程建設形成的千座小島鑲嵌在碧波之間,風景如畫。旅遊業是王英鎮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

  石如海開的民宿共五層樓,一樓做餐飲,中間3層開闢了18間客房,頂層自住。

  記者一間間房推門觀察,確如網友點讚,“環境乾淨、整潔、舒適。” 

  坐在家裏就把錢掙了,這樣的好日子,46歲的石如海以前想都不敢想。

  1971年,因水庫建設移民,石如海家在政府支持下後遷。

  兩年後,他在這間土坯房裏出生,“很長時間,兄弟姊妹6人擠住在閣樓裏,夏天密不透風,冬日冷風直灌。”

  好日子不會從天而降。不甘貧困的石如海,13歲就外出打工,在武漢做泥工。

  就在這一年,湖北省成立了扶貧工作機構,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行動。1994年後,推進“八七”扶貧攻堅計劃。

  王英百姓的生活面貌,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扶貧政策實施,日新月異。

  1998年,石如海拿出攢下的2600元,回村與哥哥合建了一套新居,三間房,每人一間半。他在新房裏娶了媳婦。

  2008年,他幹起個體戶,花9萬元新建了一棟臨街樓房,一樓做建材生意,全家人住二樓。

  2018年,武漢一家企業在王英鎮開發“天空之城”項目,帶動仙島湖旅遊業升級。有著敏銳商業頭腦的石如海再次轉行。

  每隔10年搬次家,越住越敞亮,“以前,我們村一窮二白,鄉親們頓頓吃苕。現在,這裡人氣最旺,住在美景中,吃上‘旅遊飯’。”

  登上酒店樓頂陽臺,眺望遠方,美景入眼來——

  青山傍綠水,小樓漸次開,青堂瓦舍下,笑迎八方客。

  2018年,湖北省17個貧困縣摘帽,陽新名列其中。剩餘17個貧困縣計劃2019年出列。

  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幸福小區釀出“甜蜜事業”

  玩微信、曬自拍、愛網購、做電商……

  在陽新縣三溪鎮姜福村幸福小區,有這樣一位“潮老頭”,名叫明安林。“70歲,我和共和國同年!”

  9月16日晚,記者敲開明安林家的門,老人笑容滿面,精神抖擻。

  幸福小區是精準扶貧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和他一起從大山裏遷過來的貧困戶共26戶、80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確立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截至2019年8月底,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建成房屋31.78萬套,惠及87.98萬人,佔“十三五”總任務的99.72%。

  “我是咱們小區第一個搬進來的。”明安林特意強調。

  明安林在老房裏住了大半輩子,每逢打雷下雨就心慌,擔心漏雨。老屋裏潮濕,蚊叮蟲咬難免。

  不花一分錢,拎包入住樓房,明安林很開心。

  現在的小區,4棟三層小洋樓向陽而立,前有花園,後有菜園,室外健身設施齊全。

  説起新生活,他馬上進屋拎出一個綠色帆布包,翻出醫療優診證、就診服務卡、營業執照等資料,“這個‘百寶箱’,裝的都是黨的好政策。”

  明安林是失孤老人、五保戶。有政府兜底,可他沒有“等靠要”。

  在扶貧幹部幫助下,他養蜂釀蜜,年收入2萬多元,還帶4戶貧困戶一起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令人意外的是,明安林微信玩得挺轉。

  他取網名“甜蜜的事業”,經常更新朋友圈信息,普及蜂蜜常識、發工作照、推銷産品,點讚跟帖不少。

  一間房裏,擺了兩個冰櫃、7個白色塑膠桶,儲藏釀好的蜂蜜。

  “你聞聞,是不是很香?”明安林擰開白色塑膠桶蓋子,頓時香氣四溢。見記者直點頭,他聲音又高了八度,“這是真正的槐花蜜!”

  掙了錢,他愛上了旅遊。最近,還專程到湖南長沙遊玩,印象最深的是岳麓書院。

  明安林愛看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説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鄉情難捨,返鄉創業——

  “綠色銀行”夢想牽起貧困戶

  9月17日下午兩點半,合武高鐵一輛列車,從紅安縣覓兒寺鎮夏家寨村油茶基地旁疾馳而過。

  30歲的夏院龍正帶著幾名村民,在基地抗旱。“種油茶要有耐心。挺過五年成長期,就是‘綠色銀行’,農民也能有穩定收入。”

  能人回鄉,投入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

  2017年,夏家寨村支部書記李貴清的一個提議,改變了夏院龍的生活狀態。

  夏院龍子承父業,在武漢經營一家園林工程企業,以前對夏家寨的印象,只是每年清明節回村祭祖時的匆匆一瞥。

  沒有過多猶豫,夏院龍就作出了選擇——返鄉創業,“鄉情難捨。父親離鄉幾十年,到現在還是一口紅安話呢。”

  夏院龍邀上兩名同學,投入300余萬元,流轉700畝土地種油茶。

  油茶除草、施肥、打藥,夏院龍聘用了6名常年管護人員,每月2000元工資;季節工52名,日工資近百元,多數是貧困戶。“2019年以來,已發放工資8萬多元。”夏院龍告訴記者,村裏每個村民,如今基本都叫得上名字。

  在老家宅基地,父子倆重建了新房。兩年來,父親夏細寶常住於此。“十幾歲就到武漢打拼,但夏家寨終究是家庭的根脈。孩子能做點事回報鄉親,我很欣慰,也感覺很幸福。”

  説著説著,夏細寶開始憧憬幾年後油茶花漫山遍野的景象,眼睛頓時亮了。

  住在他家幾十米開外的貧困戶夏盛濤,一年能從基地領到7000多元工資,“油茶成熟了,工資還會更高。”

  他的美好生活夢想,與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運動訓練專業、曾獲全國散打錦標賽季軍的夏院龍,緊緊連在了一起。“三鄉工程”如火如荼,全省各地還有更多像夏盛濤這樣的農民,在這條道路上,邁向節節攀高的新生活。(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志兵 彭小萍)

  專家點評

  脫貧靠合力奮鬥更出彩

  我國的減貧事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貧困鬥爭。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漲船高”解決了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但囿于地理因素、自身條件等種種限制,極少數貧困群眾邁向全面小康,還需要全社會合力攻堅。

  脫貧攻堅成效好不好,百姓説了算。

  石如海勤扒苦幹,較早實現了脫貧,還能抓住商機不斷自我發展,生活水準步步攀升;明安林家庭條件困難,“兩不愁三保障”需要政府兜底,可他沒有“等靠要”,仍在快樂地奮鬥;夏院龍是扶貧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以市場的力量使一批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獲得感滿滿。

  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小康就在眼前。我們既要建好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也要修好“羊腸小道”,讓每一個貧困戶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葉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