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使得汽車動力電池的回收管理逐漸引起廣泛關注。在近日召開的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寶馬宣佈:得益於寶馬退役電池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的升級,每一塊從BMW電動車上退役的動力電池,都將能踏上“回家”之路,即返回寶馬供應鏈體系。
據公開數據顯示,到 2025 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達 82 萬噸,2028年後,這一數量將超過260萬噸。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高速增長,如何規範、科學地處理海量的退役動力電池已成為産業關注的焦點。
在電動化高速轉型中,寶馬始終堅守長期主義和負責任的發展理念。寶馬早在2013年就開始推動汽車電動化,目前已有累計超過30萬輛BMW新能源車行駛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在發展電動汽車的同時,寶馬于2017年開始佈局自研的動力電池溯源管理系統。
通過數字技術加持,寶馬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監控平臺已打通上下游合作夥伴的 “數據閉環”,讓每一塊電池的每一個生命階段都透明、可追溯;此外,寶馬集團與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華友循環”)的合作也取得進一步深化——退役動力電池的原材料閉環回收模式已覆蓋所有在華銷售的BMW電動車型(包含全部國産與進口電動車型)。
在零售終端,為向客戶提供更便捷的動力電池回收服務,全國超三分之二的寶馬經銷商已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預計明年全部寶馬經銷商店都將完成該配備。
“我們承諾了要為客戶提供‘綠色’的電動車,我們對此很認真地逐步落實各項措施。在過去6年間,我們不斷完善動力電池管理與原材料閉環回收模式,讓BMW電動車退役電池順利踏上‘回家之路’。”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先生表示,“通過數字化手段,我們能‘跟蹤’每一塊電池;通過跟經銷商的合作,我們希望讓每一位寶馬新能源車主都能享受更安心、省心、放心的電池售後及回收服務。”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近日正式發佈《動力電池碳足跡及低碳循環發展白皮書》,這是全球首份系統評估動力電池碳足跡及低碳循環發展的報告。寶馬作為汽車製造商代表,為報告提供了退役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的實踐經驗。
數字化賦能 超級後臺“追蹤”每一塊電池
寶馬在全力推進電動化轉型的同時,一直致力於通過數字化手段完善動力電池的管理和回收模式。全新升級的管理平臺打通了電池從生産到回收的全鏈條數據閉環,實現電池生産商、寶馬研發、生産及銷售系統、經銷商、物流供應商、電池回收商等上下游各方的數據同步,通過高度集成的信息讓每塊電池的“行蹤”都更加透明、可追溯。
在此過程中,寶馬對動力電池的追蹤已達到電芯級別,即每一塊電池、每一套電池模組、每一個電池包都有專屬編碼。此外,在原有電池基本信息的基礎上,更新後的平臺更增加了電池健康狀態監測,基於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電池健康狀態評估演算法,可實現每30秒採集更新數據,利用海量的電池實時數據,結合電池種類參數、每次充放電電量、行駛里程等大數據評估電池壽命,並能將電池狀態及時反饋寶馬後臺。
煥然“新生” 退役電池原材料已上車
動力電池中含有多種重金屬元素,動力電池退役後,若不符合梯次利用的標準並且未經妥善處理,不僅將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還會大量浪費寶貴的原材料資源。
2022年,寶馬集團與華友循環攜手,率先打造了國産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模式。今年9月,雙方合作升級,在華銷售的BMW進口電動車也被納入該體系。至此,在中國,退役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的模式已覆蓋全部BMW電動車型:即通過與華友循環的合作,對電池中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高比例提煉,這些再生原材料將全數返回寶馬國內電池生産體系用於新電池的生産製造,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一舉措還將有效減少礦産資源開採中70%的碳排放量,顯著降低動力電池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
得益於退役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模式的打造,截至2023年11月底,已有超過1000噸的再生原材料被成功提煉並用於新電池的生産,搭載在國産BMW電動車型上。
退而不“休” 創新形式讓退役動力電池“再就業”
在滿足國家標準的前提下,對於剩餘容量較高的退役動力電池,寶馬通過多種梯次利用模式使其“再就業”。此前,寶馬集團與華友循環合作開發了退役動力電池在工廠叉車上梯次利用的場景,成為中國首家實現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汽車製造商。
鐵西工廠裏達廠區的綠色光儲一體站
此外,雙方正在寶馬瀋陽生産基地探索更多使用場景,如今年5月,寶馬鐵西工廠裏達廠區正式啟動運營綠電梯次儲能項目,即BMW iX3退役電池模組被改造成為梯次儲能櫃,配合光伏組件,化身為 “綠色光儲一體站”,以滿足廠區日常用電需求。
寶馬堅信,循環經濟是最可持續的經濟。未來,寶馬集團將繼續攜同各方合作夥伴及廣大新能源車主,全鏈減碳,循“續”共進,持續深化動力電池回收體系,推動構建新能源汽車循環經濟産業鏈,助力行業的綠色發展。(資料來源:寶馬集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