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新能源汽車:産業合作是共贏之道
2024-06-07 14:33:36來源:經濟參考報責編:鄭思雯

  在前不久舉行的北京中德産業合作發展論壇上,行業領袖、企業高管、投資代表齊聚一堂,熱烈討論新能源智慧汽車等熱點産業。在代表行業趨勢的北京國際車展上,眾多跨國車企不約而同選擇深化與中國的産業合作。這些行業動向真實地反映出,全球綠色轉型需求持續擴大,推進綠色産業和低碳經濟是各方共識,各國共同合作發展新能源産業是大勢所趨。

  當下,全球新能源産業正在從“孕育期”向“成長期”轉換,離“成熟期”還有相當距離,先進産能非但不會過剩,反而相對不足。據國際能源署研究,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吉瓦時,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每一輛新能源汽車,每一項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突破,都是對全球綠色發展的積極貢獻。

  在推動新能源産業發展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開放合作,與他國分享發展機遇。在不斷深化的産業合作中,中國與世界日益呈現出雙向互動。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特斯拉、大眾、寶馬、豐田等車企紛紛在華投資佈局電動車生産。蓋斯特汽車戰略諮詢公司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外資車企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上的份額合計佔14.2%,其中美國特斯拉公司一家就佔了7.9%。得益於中國政策環境、産業鏈和人才的強大支持,特斯拉在三年內實現了生産整車破百萬。德國大眾汽車在安徽合肥建立了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聚焦智慧網聯汽車的研發。中國在向跨國企業敞開大門的同時,也支持新能源對外投資。比亞迪公司正在匈牙利建設工藝先進、高度自動化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不僅能促進當地産業綠色轉型,也將為當地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在德國慕尼黑和柏林,蔚來汽車分別建設了全球設計中心和智慧駕駛技術中心。正如德國世界市場領導者學院創始人兼院長瓦爾特·多林所言,德中經貿合作從來不是“單行道”,雙邊經貿聯繫緊密,為兩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在産業合作的“你來我往”中,中國與越來越多國家拉緊了互惠互利的經貿紐帶。除新能源整車外,中國還從國外大量進口高端電動汽車的燈具、剎車系統、輪胎、減震器等零部件。中國的出口也包含大量外資企業産品,2023年特斯拉一家企業佔了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出口的28.6%。

  一些國家渲染的所謂“産能過剩論”,不過是遏制打壓中國先進産業的話術陷阱,夾雜著企圖維護自身壟斷地位的險惡用心和害怕落後的焦慮心態。

  縱觀人類社會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歷程,供給和需求從來都具有全球性,而非局限于某一國。不同國家的産能高低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基於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能優化商品和服務的全球配置,帶動資本和産業的全球合理佈局,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各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選擇,有利於提升全球整體福祉。發展新能源産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是當前各國共同願望,只有協同推進全球綠色産供鏈的建設,才能形成全球産能格局的最優解,才能讓全球綠色發展的成色更足。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前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

  中國新能源産業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産業的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作出巨大貢獻,我非常欣賞中國所做的一切。”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淩科技公司監事會主席、大眾汽車集團前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説。

  迪斯指出,中國的動力電池、電動汽車、光伏、風能和高壓電力傳輸等産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幾十年後,當人類列出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突出貢獻的國家時,中國應當榜上有名。”

  在迪斯眼中,新能源電動車的産業集群在中國,産業規模化發展有助於降低技術成本;同時,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優質技術支持,使清潔能源技術在更廣範圍內變得可負擔,造福全世界。“中國汽車市場規模龐大,吸引全球知名汽車製造商、電池等核心零配件供應商聚集在中國。同時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推動加快創新步伐,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研發也離不開中國。”

  迪斯認為,中國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等行業起步較早,相應的技術和産業發展更為成熟,具有先發優勢。同時,內部市場廣闊、需求旺盛,助力中國在新能源産業競爭力提升。

  迪斯總結説,如果汽車企業追求長期成功,就必須在中國發展,不僅在本地生産、研發,還應佔據一定的中國市場份額。“德國汽車工業和中國緊密關聯,跨國車企持續在中國投資,從這一點來看,我認為德國汽車業前景是光明的。”

  談到所謂“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論”,迪斯認為,中國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連,企業産品不僅面向本國市場,向全球其他地區出口是國際化企業的天然傾向。“德國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我們同樣希望向全球其他國家出口德國汽車。”

  迪斯説:“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將在全球範圍內推動良性競爭、促進産業迭代和成本降低,進而改善整個行業發展態勢,從整體來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很大幫助。”

  談及新能源車企出海,迪斯建議企業針對歐洲市場和消費者的特點,增強當地對中國汽車品牌的認知。

  迪斯認為,歐洲不僅具有成熟的汽車市場,消費者的特點也非常鮮明:由於用戶群體更加年長,他們更加關注汽車品牌可信度、經銷商和維修售後服務,做決策時比中國消費者保守;此外,選擇新能源車型的歐洲消費者普遍不是首次買車,是更為成熟的用戶群體,非常關注汽車轉售價值。“許多中國企業都在嘗試走進歐洲市場,我認為,逐步完善本地化還需要更多時間、一致性策略和一點點耐心。”

  迪斯説,中國車企及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投資歐洲國家,不僅促進當地産業發展和就業,也為歐盟和中國汽車産業的合作溝通架起了橋梁。(單瑋怡 劉向 慕尼黑報道)

  泰國電動汽車協會副會長素羅:

  發展新能源産業是大勢所趨

  泰國電動汽車協會副會長素羅·桑尼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發展新能源産業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當前,中國作為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領先者,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所謂中國産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素羅駁斥了新能源領域有關“中國産能過剩論”的説法。他認為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的代表,在環保性能方面具有諸多優勢,普及電動汽車是當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种經濟高效的方法,從這個層面講,不僅不是過剩産能,而是推動全球綠色發展的先進産能。

【首頁+汽車頻道 頭條新聞】新能源汽車:産業合作是共贏之道

  在泰國曼谷素萬那普機場一處停車場,司機為一輛廣汽埃安電動計程車充電。新華社發(拉亨攝)

  中國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力爭達到45%,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我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遠未飽和。”素羅説。

  從全球範圍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素羅指出,當前産能遠不能滿足全球市場需求,中國電動汽車佈局早,具有較強競爭力,眾多發展中國家對其潛在需求巨大。

  素羅表示,泰國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汽車生産國,近年來出臺不少政策扶持電動汽車産業發展。中國汽車製造商利用其先進技術優勢在泰設立工廠,組建合資企業,受益最大的就是泰國民眾。“中國電動汽車佈局泰國市場,一方面帶來競爭,讓泰國老百姓有了更多選擇,另一方面也帶來先進技術,促進了就業,未來將助力泰國形成完整的電動車産業鏈。”

  “全球化背景下,我認為各國在工業發展方面應該優先合作,而非實施保護主義措施。應通過互相合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與中國合作共贏,讓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從發展新能源産業中受益。”素羅説。(高博 萬後德 曼谷報道)

  日本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湯進:

  電動汽車在全球方興未艾

  日本汽車問題專家、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湯進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追求綠色低碳是全世界的共識和潮流,當前電動汽車在全球的發展方興未艾,不存在“産能過剩”。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為120.3萬輛,僅佔全球銷量的8%。“將不到10%的比例稱為産能過剩顯然是沒有道理的。”湯進説。

  湯進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産業具備很強的創新優勢,能夠針對市場動向迅速作出反應,再加上技術及市場份額領先的電池優勢以及電子産品等方面的優勢,一同打造出中國電動汽車整體上的産業鏈優勢。

  湯進説,美國傳統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面臨中國企業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下降,是“中國新能源産能過剩論”甚囂塵上的主要背景。美國拋出這一論調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抑制中國的發展勢頭,使自己在博弈中處於更有利地位。

  美方官員在談到“産能過剩”時特別指出補貼問題。對此,湯進表示,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世界各國都在對綠色低碳産業實施補貼。

  美國政府通過《通脹削減法》為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清潔能源産業提供約3690億美元稅收激勵和補貼。歐洲多個國家也從公司稅收到個人購置等方面普遍對電動汽車産業實施補貼措施。

  湯進説,中國電動汽車産業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競爭幫助中國打造出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鏈,這是中國電動汽車能夠以性價比取勝的重要原因。“如果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就會知道那些説中國汽車因為補貼而便宜、靠補貼席捲全球的言論站不住腳。”

  “應該認識到,美國現在放慢了汽車電動化的速度,並不是真的要改變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而是通過指責中國産能過剩、設置各種壁壘等保護主義手段,試圖將中國電動汽車擋在外面,給本國企業爭取時間,贏得發展機會。”湯進説,“對産業來説,保護主義導致不能充分參與競爭,實際上會延緩技術的進步過程。”(劉春燕 鐘雅 東京報道)

  英國商會前首席中國事務顧問吳克剛:

  世界需要更多電動汽車

  中英商務業務發展資深顧問、英國商會前首席中國事務顧問吳克剛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全球視角來看,電動汽車行業並沒有發生“産能過剩”的情況。“世界需要更多的電動汽車。”

【首頁+汽車頻道 頭條新聞】新能源汽車:産業合作是共贏之道

這是在英國考文垂拍攝的由中國吉利集團投資後轉型生産電動汽車的工廠。新華社記者 張亞東 攝

  吳克剛説,國家之間的産能發展不平衡主要源於競爭力的地域性差異,將這種産能發展不平衡稱為“産能過剩”是一種誤導。

  吳克剛認為,西方國家對電動汽車需求的波動可能受到政府補貼減少、部分國家推遲淘汰燃油車的最後期限等因素影響。例如,英國首相裏希·蘇納克去年9月宣佈,將禁止銷售汽油和柴油新車的時間表從2030年推延至2035年。

  吳克剛説,中國電動汽車質優價廉,有助於世界加快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步伐。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77.6%。

  在不少英國汽車行業人士看來,中國近年來加快發展電動汽車産業,展現出明顯的規模優勢,這有助於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更多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不僅降低了電動汽車價格,還鼓勵了行業創新,讓消費者和汽車行業都受益。

  吳克剛表示,英國各界不乏歡迎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期待深化英中汽車産業合作的聲音,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希望更多中國企業赴英國及歐洲地區探索合作機會。”(趙修知 拉裏·尼爾德 倫敦報道)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