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以舊換新”帶火千億級汽車回收市場
2024-07-05 14:19:50來源:經濟參考報責編:鄭思雯

  以舊換新政策走深走實,掀起汽車消費新熱潮。車輛如何報廢?補貼進度如何?買什麼車最划算?記者走訪安徽、北京、廣州等多地了解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消費者購車意願走高,而車輛報廢後購車可享補貼,汽車回收行業也迎來風口。根據相關預測,今年汽車回收將超過700萬輛,汽車回收拆解産業邁向千億級市場規模。

  汽車更新消費迎來小高峰

  商務部日前發佈數據,截至6月25日中午12時,商務部汽車以舊換新信息平臺已收到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11.3萬份,近一週以來新增補貼申請數量超3.6萬份,呈現加快增長態勢。

  江西景德鎮居民劉濟華也是這11.3萬分之一。

  “把自家一台舊車報廢了,買了一台新能源汽車補貼了1萬元,車價也優惠了將近1萬元。”劉濟華説,“真金白銀”給補貼,最近身邊的人都在商議著要將手裏的車“以舊換新”。

  ——國家政策是怎樣的?各地又疊加了哪些優惠政策?買什麼車最划算?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汽車報廢回收買新車給補貼,舊車置換新車給補貼,要是換成新能源汽車,補貼更高。全國各地也相繼出臺汽車更新消費補貼方案。

  廣州按照“政府支持、企業讓利”的方式開展汽車“置換更新”活動,發動全市汽車整車生産企業、經銷商疊加購車優惠讓利;上海在生産端引導支持汽車生産商積極參與汽車更新消費行動,在銷售端大力發展二手車經銷業務;安徽全鏈條推動汽車換“能”,出售或報廢個人現有乘用車,同時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標準可達8%……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介紹,一般情況下,個人消費者的換車週期約為10年,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將壓縮消費者的換車週期,釋放汽車市場消費潛力,且政策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要高於燃油車,因此新能源汽車將更加受益。

  ——補貼資金來自哪?資金下達進度如何?

  “我們注重多方籌措資金,積極協調各方推出優惠措施,發補貼、降首付、減利息、免違約金,努力為企業和群眾打造以舊換新政策組合包。”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徐興鋒説。

  截至目前,財政部已向各地下達了中央財政汽車報廢更新補貼預撥資金64.4億元。各地也加強資金支持,已安排約90億元汽車以舊換新支持資金。

  ——汽車如何報廢?補貼如何申領?為什麼申請的補貼還沒有到賬?

  為便利消費者申領汽車報廢更新補貼,商務部開發建設了汽車以舊換新信息平臺,在微信、支付寶、抖音和銀聯雲閃付上線汽車以舊換新小程式,聯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門車輛相關數據,實現補貼申請一口提交、一網聯審,群眾可以實時查詢審核進度。

  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審核工作還需要一些時間,消費者大可放心,補貼資金正在到賬的路上。

  以舊換新的舊車除了一部分會進行報廢處理外,還有一部分會進入二手車市場流通。“這一政策的實施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二手車流通的透明化和規範化,同時提高汽車更新效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二手車源。”懂車帝二手車檢測技術負責人高鴻海説。

  商務部數據顯示,5月,全國汽車零售227.1萬輛,同比增長8.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同比增長38.5%。二手車交易量達158.5萬輛,同比增長5.9%。

  崔東樹預測,到2027年,我國報廢機動車有望突破1000萬輛,這將為新車消費帶來百萬量級的增長和千億元以上的年消費增量,如果政策能夠進一步推動報廢和更新消費銜接,引導有汽車報廢需求的車主進入新車消費鏈條,預計效果將更加突出。

  報廢汽車回收醞釀千億市場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以舊換新政策出臺後,報廢汽車回收市場隨之升溫,推動汽車回收拆解産業邁向千億級市場規模。

  新車的“誕生”是從一塊鋼板開始的,而車輛的報廢則是從一輛汽車變回一塊鋼板。

  走進合肥市皖中報廢汽車回收有限責任公司,寬闊的停車場裏一排接著一排的報廢車輛整齊排列。

  在這裡,每一輛報廢汽車都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證”編碼,工作人員通過手機輸入噴在車上的數字,就可以查看這輛報廢車的各類信息。

  “一輛車進入報廢流程後,工廠首先做無害化預處理,然後再進行細分拆解,同時按照相關標準評定零部件是否進行資源化利用。”合肥市皖中報廢汽車回收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畏告訴記者。

  在車間裏,記者看到工程叉車正陸續將已經走完報廢流程的車輛運送進無害化預處理車間,之後工人們按照流程對車輛進行拆解,車門、輪轂、蓄電池、三元催化器等一些零部件被完好無損地拆裝下來……只見一輛汽車拆得只剩白車身,送進打包機壓縮成一塊鋼板。

  “目前,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均出臺了相關補貼措施,推動行業發展進一步提速。”據吳畏介紹,3月份以來,公司報廢回收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7%,去年總量約為4000輛,今年預計可能接近5000輛。

  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4億輛。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報廢汽車回收220萬輛,同比增長19.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長55.6%。

  汽車回收市場增長的同時,也衍生出汽車回收線上交易平臺等新業態,比如互聯網收車平臺“艾特大象”,通過互聯網、App、小程式等數字化模式連接車主和資質企業,一鍵上門收車,緩解車主交車難和企業收車難的兩難問題,讓車輛報廢更便捷,推動汽車更新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

  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汽車再循環産業發展委員會會長張瑩表示,隨著消費者對汽車品質、性能要求的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預計今年汽車回收規模將超過700萬輛,未來報廢汽車回收市場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多措並舉促汽車回收行業規範發展

  截至2023年底,全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數量超過1500家,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具備報廢新能源汽車拆解能力。有關專家認為,汽車回收拆解産業既要與時俱進,做好源頭回收服務,也要規範拆解挖掘再利用價值,探索再循環經濟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助力擴大汽車消費市場。

  然而,由於缺少綜合類汽車回收服務平臺,消費者和回收行業之間存在信息差。吳畏、張瑩等介紹説,不少車主不知道如何報廢手中的汽車,已經到了報廢年限的汽車仍然上路的情況時有發生,而收車企業卻面臨“吃不飽”的難題。他們建議,汽車回收行業要做到從“收廢賣廢”向“服務車主”的思維轉變,優化汽車回收企業佈局,加快“換新+回收”物流體系建設,支持車輛回收線上交易平臺培育,推廣“上門服務”“一鍵收車”,應報廢盡報廢。

  “不少報廢汽車的零部件符合回用件循環條件,另有部分零部件可以進入再製造體系。”張瑩表示,可結合零部件的匹配度和適配性,形成回用件、再製造件合理的流通體系,全面發展汽車再循環産業鏈。

  隨著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純電動汽車尤其是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已成為汽車回收行業新的增長點。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二級巡視員宋常青介紹,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2000萬輛,目前在役的動力電池重量約為900萬噸。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大致在5至8年,考慮到早期設備、技術水準和産品品質不齊等因素,我國已經逐步迎來動力電池退役期。

  動力電池退役時還有70%至80%剩餘儲電能力,可廣泛梯次利用於通信基站備用電源、低速電動車、電動叉車等領域。同時動力電池中鎳、鈷、鋰等高價值金屬可通過回收再加工成正極材料。

  目前,國家已經建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針對動力電池回收實行白名單企業制度,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初步建立。但因動力電池價值高,也存在“小作坊”式的回收企業,整車報廢時,大部分電池已進入老化狀態,如處理不當則容易出現電解液泄漏、短路、起火爆炸等環保和安全風險。

  業內人士建議,車主或車輛所有單位在報廢車輛時,必須帶電池報廢(車電分離車型除外),不得私自將電池拆卸處理,否則不予辦理報廢手續、禁止其再註冊登記新牌照,並追查報廢電池流向。

  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説,報廢電動汽車回收利用是汽車産業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要加強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的技術研發,通過科技創新和産業佈局優化,打造要素齊備的産業生態,推進汽車産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鍵是要促進建立協同管理的長效機制。”中汽中心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産業政策研究部部長朱一方説,制定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業監管執法責任清單,逐一明確有關職能部門的執法事項,加強聯繫和協調,確保責任落實落細。

  當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車輛不斷更新升級,新能源車主的更新換代需求也會更加頻繁。業內人士提醒,在促進汽車回收行業規範發展的同時,新能源二手車市場的高品質發展也需要引起重視。高鴻海、廣州汽車集團商貿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等建議,當前二手車鑒定標準需要與時俱進,以滿足行業發展新需求;建議簡化二手車經銷企業手續流程等,降低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消費者對新能源二手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吳慧珺 高亢 孫飛)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