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超660億元 同比增長逾四成
2025-07-23 09:57:15來源:證券日報責編:田蜜

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超660億元 同比增長逾四成_fororder_B101_b

  《證券日報》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簽單保費約661.7億元,同比增長41.44%,遠高於全行業車險(包括商業車險和交強險,下同)保費同比增速(3.27%)。

  從賠付情況來看,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已結賠付額同比增長33.32%,也遠高於全行業車險整體已結賠款(同比下降1.68%)。當前,新能源商業車險賠付額仍處於高速增長態勢,但低於保費增速8.12個百分點,折射出業務風險呈現一定的改善趨勢。

  新車熱銷拉動保費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財險行業合計實現車險(包含商業車險和交強險)簽單保費4770.4億元,同比增長3.27%。同時,有效報案件數同比增長1.95%,已結件數同比增長1.4%,已結賠款約2852.4億元,同比下降1.68%。

  由此可見,上半年車險整體呈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但賠款同比下降之勢。科波拉汽車諮詢服務(青島)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浩對記者分析稱,這主要可能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從保險公司角度看,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險企追求降本增效等目標,各險企紛紛加大業務品質管控力度,在前端展業時建立用戶分級、分類機制,在核保、承保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在後端理賠時實施嚴格的風控和降賠機制。從車主角度看,隨著無賠款優待理念的深入,可能有更多車主在出現小型刮擦事故時,選擇自行處理而不予報案,客觀上減少了險企的賠付。

  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保費同比增速顯著高於行業車險整體保費的增速。王浩認為,這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拉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佈數據,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分別為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增幅均超40%。

  不過,相較于2024年52.93%的同比增速,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險保費的同比增速有所放緩。一家財險公司車險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車險保費基數變大,從車險增量市場來看,新能源車險仍是絕對主力。

  新能源車險風險持續降低

  長期以來,新能源車險高增長、高保費、高賠付的“三高”特徵備受行業關注。不過,從上半年數據來看,業務風險逐步改善的特徵已經較為明顯。

  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明顯的變化:2024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2.93%,已結賠款同比增長63.47%,已結賠款增速高於保費增速10.5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1.44%,已結賠款同比增長33.32%,已結賠款增速低於保費增速8.12個百分點。

  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對記者表示,整體來看,當前新能源汽車的出險率仍高於燃油車,但險企通過精準定價、限制高風險業務、加強風控等措施,部分緩解了賠付壓力。同時,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如安全配置提升)和車主駕駛熟練度提高,也逐步降低出險率,使得賠款增速低於保費增速。

  王浩補充説,近年來車輛營運企業、保險公司等相關各方,針對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營運類新能源汽車駕駛人持續進行安全教育並採取管控措施,也有效降低了出險率。

  同時,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也助力新能源車險賠付率持續改善。今年1月份,金融監管總局等四部門發佈《關於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創新優化新能源車險供給、提升新能源車險經營管理水準等方面促進新能源車險高品質發展。

  展望下半年新能源車險市場走勢,王浩認為,得益於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市場和保有量的持續規模化增長,新能源車險保費整體仍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受保險公司加大車險運營品質管理的一系列措施落地,更多具備專業能力和成本優勢的維修服務企業對車險理賠的支持等因素影響,新能源車險賠付將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

  張磊也認為,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一方面,多種因素使得新能源車險出險率逐步降低:一是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車主對車輛的駕駛習慣逐漸成熟,對車輛性能和操作方式更加熟悉,駕駛行為更加規範,使得事故發生率逐漸降低;二是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在車輛設計和製造過程中不斷優化,車輛的整體品質和可靠性得到提升,減少了因車輛故障或品質問題導致的事故;三是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普及,出險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持續通過優化定價、理賠模式,縮減車輛的維修成本以及與車企開展合作等方式降低綜合成本率。(記者 冷翠華)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