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村民調研出行困難及需求,勘測橋梁數據和橋址地形,融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做出設計圖、施工圖……在陜西省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開展的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課,讓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鄭宇涵感觸良多,“勘測設計茅以升公益橋的過程,不僅是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也是了解民情民生的過程,能將所學知識用於社會實踐,倍感自豪”。
“高校80%的課程是專業課,潤物更加細無聲,需要打造育教融合、顯隱結合的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河海大學教務處處長沈揚説,學校土木與交通學院凝練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指標二十條,將思政育人目標有機融入“四個課堂”,創新課程思政育人成效評價方式,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育人實效。
構築課程思政指標二十條
近年來,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在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融入“三全育人”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如何打造新時代背景下的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
“基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煉出‘時代特性’思政指標十二條,從深融工程教育認證理念的專業畢業要求中提煉出‘歷史共性’思政指標八條,據此構建了‘時代特性+歷史共性’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指標二十條。”沈揚説。
翻開二十條指標,在時代特性方面,如第10條“建設美麗中國”對應要求為“正確處理好工程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法”;而在歷史共性方面,如第1條“愛國情懷”對應要求“在專業教育中通過國家土木行業標誌性工程和人物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立志紮根人民、奉獻國家”等。
凝聚出了思政指標點,還需要整合重塑專業知識體系。沈揚介紹,學院層面對教學大綱進行了再設計,所有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特設“育人目標(課程思政核心素材設計)”模組,且“二十條”中所有指標均有相關課程支撐。
“其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專業課教師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課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有了樸素的育人想法,但是還缺乏凝練。經過多年打磨,學院打造了完整的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系統化地推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沈揚説。
育人目標融入“四個課堂”
“圍繞土木與交通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我們將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貫穿融合於覆蓋本科生大學四年的第一課堂理論教學主陣地、第二課堂校內實踐、第三課堂校外實踐及第四課堂網絡平臺,全方位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院長劉雲説。
作為課程主講人,劉雲根據“二十條”指標對課程進行了重構:按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在課程建設中要求學生橋梁設計要融入當地文化、支撐當地扶貧産業發展,注意保護水環境等;按照“社會責任、價值塑造”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親自勘測,進村入戶走訪等。
“課程思政培養目標融入教育教學行為,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準確把握當地需求特色、運用多學科交叉知識體系創新設計,在充分調查研究後具備全面協調能力,培養國家急需的德才兼備的土木類一流人才。”劉雲説。
除了在第一課堂開展基礎課程“+土木”改革、推進“全産業鏈土水融合”改革等,在第二課堂校內實踐方面,土木與交通大講堂對話名師、微講堂對話學長,雙講堂制樹立成長成才正面典型;通過“校—省—國家—國際”多層、多主題專業學科類和創新創業類競賽平臺錘鍊創新人才。在第三課堂校外實踐方面,土木交通類社會實踐將紅色社會實踐分別與科技扶貧、公益服務相結合。在第四課堂“土木交通類大學生互動型虛擬學習社區”,以展現青春正能量、傳播核心價值觀為主旨。
多元評價激發教師主動性
評價是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針對課程、專業等不同的評價客體,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設計了多元評價路徑,激發教師主動性,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走向深入。
劉雲介紹,一條路徑是學生評課程。在課程結束後,根據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學生進行認可度打分。除了學生評課程,學院還設置了管理團隊評專業、用人單位評學生等其他路徑,搭建多維專業課程思政實施及評價平臺。
“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推動專業課教師精心設計課堂講授、課堂研討、實驗實訓、課後作業、開放性考題等,考查學生對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度與接受度,推動課程思政建設走深走實。”劉雲説。
近年來,河海大學土木、交通工程專業畢業生為港珠澳大橋、援非公路等國內外重大工程貢獻力量,赴海外名校深造的本科生90%已回國報效國家。土木專業核心課程“土力學”“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入選首批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土木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業已成為江蘇課程思政示範專業指標體系構建藍本,課程思政支撐相關教學成果“基於大思政觀、大工程觀的土木類一流人才‘三維三融’培養體系建構與實踐”獲得2021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中國教育報記者 董魯皖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