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電影   |   電視   |   演出   |   綜藝   |   時尚   |   星途   |   圖庫   |   環球星訪談   |   熱詞   |   1+1觀影團   |   微博
首頁 > 滾動 > 正文
線上演出越來越豐富了
2022-10-20 09:16:17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武若曦

  交響樂、歌劇、芭蕾、話劇、京劇等高雅藝術,還有崔健、羅大佑線上直播演唱會,周傑倫“經典演唱會重映”……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説,線上演出的“菜單”太豐富了,上網搜一搜,“國家隊”級別的藝術家把高雅藝術普及課開到眼前;手指動一動,就能看到以前很難搶到票的巨星演唱會。

  近幾年來,傳統演出行業全面“上線”,無論是國有院團還是市場化機構,都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探索,為觀眾提供更多樣、更便捷、更新鮮的觀演體驗,推動了演出市場的巨大變革。

  “演藝國家隊”上線

  高雅藝術飛入百姓家

  “華山論劍既視感。”“郭靖黃蓉進入直播間。”“原地起飛!”在國家大劇院B站官方賬號發佈的交響樂演奏《射雕英雄傳》主題曲視頻裏,網友們的彈幕鋪滿了螢幕。這場由著名指揮家陳燮陽與中國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新春音樂會片段,截至目前已有481萬的播放量,這是傳統交響樂、歌劇演出不可想像的數字。

  這幾年間,各大國有院團和演出機構紛紛開拓互聯網陣地,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國家隊”的藝術家們,讓帶有神秘色彩的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從2020年4月起,每週準時上線。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巡演時,不少樂迷告訴樂團首席李喆,“我是因為線上演出喜歡上了交響樂”。

  優質內容當然要有技術的加持。2020年8月,隨著“繁華眾聲:張藝、陳悅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音樂會”上演,“8K+5G”直播技術實現了世界範圍內舞臺藝術領域的首次嘗試。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宮吉成介紹,“沉浸耳機”和“沉浸音箱”等虛擬全景聲特效功能不斷提升著觀眾的觀演體驗,虛擬實拍技術也讓想像中的詩意場景躍然于螢幕之上。

  值得欣喜的是,經過幾年的發展,不少國有藝術院團對線上演出根據用戶思維進行了全新製作。中國歌劇舞劇院把原本的業務考核搬到線上,北京演藝集團旗下的北京民族樂團在微信視頻號獨家直播時,為手機用戶定制效果,營造出音樂節般的現場感。

  直播演唱會“爆發”

  歌手與網友零距離互動

  今年春夏,網友有太多記憶點,皆因線上演出“集中爆發”。

  四月,崔健的線上演唱會全網刷屏,4600萬人的觀看量刷新認知,不少人感嘆,沒想到還能看到崔健直播唱歌。五月,周傑倫“地表最強”和“魔天倫”兩場演唱會接連線上重映,再掀觀看熱潮,累計點擊量近一億人次。隨後,羅大佑演唱會和孫燕姿唱聊會在同一天上線,讓不少網友陷入“我到底該選誰”的煩惱。這些直播演唱會經過多機位、小場景、近鏡頭特寫等方式的拍攝,讓歌手幾乎零距離地與網友互動。

  接二連三的直播演唱會讓網友意識到,線上演出已經成為文化生活、休閒娛樂乃至社交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剛結束的2022年暑期,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重點監測的演藝機構和網絡平臺在線演出項目總計316個,演出場次2948場,總觀看人次超10億。

  可能很多人以為,線上演出是疫情後新生的産物,其實不然。十年前,原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就選定了首批網絡演出試點單位,北京人藝等知名演出機構名列其中,鼓勵院團探索對接平臺,劇目上線;2016年原文化部發佈《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開闢線上線下兩個市場;2017年,在直播平臺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成立了網絡表演直播分會。這一切,都為如今的線上“爆發”醞釀能量。

  “商業新模式”形成

  推動線上演藝良性循環

  目前,線上演出形成了新的市場氛圍,很多市場化的公司與平臺深度參與,以商業化的形式為線上演藝市場注入活力,持續為觀眾提供豐富的演出資源和多樣的觀演體驗。

  疫情暴發初期,不少公益性質的線上演唱會令網友印象深刻,陳奕迅、劉若英舉辦線上演唱會,“相信未來”線上義演集結王菲等多位演藝界人士,帶給人心靈的撫慰。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全新的商業模式日漸成型。

  網友通過視頻號觀看崔健、羅大佑、西城男孩演唱會以及央視“這young的夏天——2022夏日歌會”時,能看到不同車企的贊助,它們為這些明星雲集的演唱會“買單”,讓網友得以免費欣賞音樂。彈幕裏你來我往的留言,也讓演出直播成為頗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平臺。視聽體驗、社交元素和商業場景在手機的小螢幕上精準融合。

  演藝內容提供方通過平臺延展更多觀眾,贊助方則憑藉演藝內容獲得産品宣傳的機會,線上演藝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介紹,以央視總臺與視頻號合作的“這young的夏天——2022夏日歌會”為例,這場演唱會超3200萬人同時觀看,優質內容和品牌的合作提升了輻射範圍,也為未來更多的媒體、品牌進行內容、商業化等互補合作打開了想像空間,在用戶、産業、品牌等層面實現多方共贏。 (記者 韓軒)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