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財政局副局長項波: 每月跟蹤分析百家稅源大戶
項波(中)與同事們交流工作 記者詹松 攝
民生要保障、城市要發展,對財政收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分管協調武漢市預算收支的副局長,這是項波一直以來認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問題。
從武漢實際看,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財政持續增長的基礎尚未完全築牢,加上減稅降負等因素較多,加大了財政增收的難度。但項波迎難而上,為企業減負的同時,強力推進財源增長。
項波説,加強財源建設、做大財政收入蛋糕是服務“三化”大武漢建設的重要舉措,自己把目標“抓在手裏,扛在肩上,殫精竭慮,強力推進”。
做企業的貼心人,培植壯大稅源
開年的第一週工作日,項波就走進企業調研。當好企業“保姆”是他工作的日常寫照。武漢優樂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項波經常探訪的企業之一,針對企業反映的辦理退稅手續、辦理出口自營業務等方面的問題,先後5次協調財政、稅務等部門幫助解決。2017年該公司生産經營邁上新臺階,産值比上年增長63.5%。
項波認為,經常深入企業開展調研,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行業生産經營情況,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做好企業的“貼心人”。項波有一個習慣,堅持每月跟蹤分析100家稅源大戶,進行財源策劃,為財政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在培植壯大稅源的同時,項波積極組織強化稅收依法徵管,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完成2677.66億元,比2016年增長10.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02.93億元,同口徑增長11.2%,全市地方稅收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4%。我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規模、增幅在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
堅定不移為企業減負
確保財稅優惠政策落實
2017年是全面推進“營改增”改革的攻堅收官之年,共減輕全市企業稅負200億元以上,減稅力度為歷史之最。而全市稅務登記達61.69萬戶,新增12.9萬戶,創歷史新高。這背後都是項波認真研究制定我市落實工作方案、積極組織落實中央出臺的對高新企業、小微企業等財稅優惠政策的結果。
有人稱項波是“鐵算盤”,控制行政運行成本“一分都不能多”,而保障民生的重點投入是“一分都不能少”,甚至想方設法主動買單。
2017年全市人大政協“兩會”召開後,他積極跟進“兩會”議提案和政府工作報告“十件實事”,在預算安排上提早謀劃、提早部署,設置集中財力辦大事和議提案專項資金。項波積極組織建立財政存量資金常態化、實時化、精準化清理盤活機制,把“零錢”化為“整錢”,將節約和盤活的錢用於全市精準扶貧、改善養老服務等民生支出,全年盤活存量資金達35億元。2017年,民生支出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2.8%。
勇當改革的“領頭雁”
項波説,當前財政存在的客觀實際,有四個“難”:做大蛋糕難、平衡預算難、支出管理難、運行風險防控難。“唯有改革,是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金鑰匙’。”
要推進改革,談何容易。作為多年親歷財政管理改革的參與協調者,項波牢牢抓住預算這一“龍頭”,大膽探索,主動作為,親自研究謀劃財政改革路徑——以預算績效管理為重點,統籌推進財政部門10項重點改革,著力提高公共財政運行水準,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2017年,在開展預算績效評價過程中,讓部門“交叉評”和專家“現場評”,對35個重點項目績效目標進行了公開評審,涉及資金55億元。7場評審會過後,預算部門代表表示既緊張又“心服口服”。
經過不懈努力,全市市直績效評價資金規模已從2013年的44億元擴大到2017年的255億元,增幅達5.79倍。
為讓公眾更好地看懂財政信息,對於社會關注度高的“三公”經費及民生類專項資金,項波堅持重點跟蹤、積極推進、規範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2015年至2017年,武漢市政府財政透明度連續三年排名全國前十、中部第一。
武漢市人大代表劉成奎認為,武漢這幾年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效果的追蹤問效,強化了“用錢受監督,花錢必問效”的理念,切實把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