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家木椅亮相星巴克 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窘境
荊楚網訊(記者 許文秀)湖北恩施巴東平陽壩,四面環山、中間平原,平陽河自東向西緩緩流過。獨特的地理環境,讓這裡物産豐富、風景秀麗。山清水秀靜人心,土家匠人堅韌、勤勞、專注的精神在這裡孕育滋養並得以延續。其中,土家木椅就是工匠精神的一個傑作。
小木椅鏤畫工匠心
邢忠瑤是土生土長的平陽壩人,今年57歲,做了40年的木匠,經他手上做出的各种家具不計其數。如今讓邢忠瑤特別專注的,是一把小小的土家木椅。
土家木椅樣式精緻,設計巧妙,坐在上面舒服,而且經久耐用。製作木椅是一門傳統手藝,一把木椅需要經過挑選木料、下料、刨平、打眼、熏蒸、組裝、打磨、刷漆等20多個步驟。
邢忠瑤介紹,他做的木椅選用高山柏木做原料,製作過程中,利用人工和專業打磨機械對木料和木椅反復打磨,然後刷三遍清水面漆,“所以椅子色澤靚麗,美觀大方。”
木椅品質有多好,據説有個故事:當地一家人辦喜事,主人在三樓搬東西,不小心碰到一把木椅,掉到一樓水泥地上,大家驚慌失措,撿起來發現,僅擦掉一點油漆,其他部分完好無損,眾人驚訝,詢問誰做的椅子,得知是邢忠瑤“作品”,皆稱讚不已。木椅品質之好,由此迅速傳播開來。
淳樸善良的平陽壩鄉親們不僅把這些精緻的木椅買回家自己用,還會作為禮物寄給遠方的親戚朋友。北京、上海、廣州,乃至海外都有邢忠瑤做的木椅。
木椅品質好受關注,有人建議邢忠瑤擴大規模,做更多木椅。他卻不以為然,“手工做的東西,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木椅的打磨、刷漆等部分可以讓機械或其他人做,但核心的熏蒸、組裝等工序,因為要精準控制火候、力度、溫度等因素,所以都是邢忠瑤親自來,“這幾個步驟往往是檢驗木椅品質的核心要素”。
斧鋸鑿鐫刻人生路
談起自己的木匠生涯,邢忠瑤感觸頗深。
“小時候家裏窮,沒條件學木匠,但幸好大姐夫當時是比較出名的木匠師傅。”邢忠瑤説,17歲的邢忠瑤就跟著姐夫做傢具,邊做邊學。當時沒有電動工具,全靠斧頭、袍子、鑿子,手工做的傢具品質好,但速度慢,“一個熟練的木工一天只能扎兩把椅子,十天才能做一張大方桌。
1995年,巴東縣城一家商店開始銷售木工用的刨床,邢忠瑤想用機械代替人工,提高效率,但買刨床之前,很多人不支持,覺得1500塊錢的價格太貴。他卻認為,如果不用機床,就用斧頭、鑿子,一年根本做不了多少傢具,而且機器代替人工是趨勢,最後還是決定買,邢忠瑤由此成為平陽壩第一個買刨床的木匠。
“這麼多年過去了,真正嘗到了電動工具給木匠行業帶來的便利。”邢忠瑤説,雖然現在電動工具很多,生産效率也提高不少,但很多傳統傢具的關鍵部分,還是要用斧頭、袍子、鑿子等工具手工製作,“這樣品質更好,做出來的傢具也更精緻”。
在恩施,傳統木椅、大方桌、穿衣櫃、食品櫃、書桌,都是土家族結婚娶媳婦必要的嫁粧,這些傢具也都是木匠手工製作。但現在,手工傢具逐漸被各種各樣的沙發、西餐桌、組闔家具所代替,傳統的手工傢具的市場越來越小。
過去,在平陽壩這樣的地方,一個村有很多像邢忠瑤這樣的專業木匠、泥瓦匠。現在,老一批的木匠年紀漸長,大都不再做活,而年輕人寧願去外地打工,也不願意學木工,傳統木工技藝和代代相傳的匠心,一度面臨失傳的窘境。
新時代催生新希望
邢忠瑤堅信,新時代的來臨給傳統工藝帶來更多希望。
隨著高鐵新區建設推進,曾經偏遠、邊緣的巴東平陽壩,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小時候,來個汽車都是稀奇,可如今,船能開進來,高鐵也能來,還怕手工製作的好東西出不去麼”。
2017年國慶,邢忠瑤手工做的一套桌椅,通過物流,僅用一天就發到了武漢黃陂,受到當地人追捧。不光是傢具,手工腌制的臘肉、老人做的蒲扇、手工布鞋、甚至河裏撿來的小石頭,都在通過便捷的物流、快遞,走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2018年3月,武漢的李女士從朋友處得到一把邢忠瑤手工做的木椅,興奮之餘,她在武漢光谷的星巴克,給木椅拍了一張照片發朋友圈。在咖啡館實木地板上、璀璨的燈光下,由巴東大山深處帶來的這把手工木椅,在繁華都市的咖啡館內顯得格外驚艷。
李女士説,看到這把木椅,仿佛聞到巴東大山春天的味道,“相比工業時代的産物,手工匠心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沉澱的時間和愛,讓人心生感動”。
“經天緯地業,文韜武略心,一肚吞湖海,五尺量古今;刨長出正直,斧利劈邪淫;泰山為弟子,皇上是家親”。作為木工,邢忠瑤雖年齡漸長,但匠心不減。邢忠瑤和巴東大山裏千千萬萬的傳統匠人,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精明強幹、勤勞樸實的淳樸作風,譜寫出了一段穿梭在時光裏的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