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新讓中國人四季都吃上柑橘
記者李佳 通訊員龍華 夏克儉 丘劍山
鄧秀新院士 湖北省科技廳供圖
“如果我離開當地後,農民卻幹起來了,那一定(被證明)是好技術”。剛摘得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的華中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説。這個月鄧秀新要走遍雲南、廣東和湖北宜昌等地,通過指導當地柑橘種植,再尋新的科研尖端。
湖北柑橘成熟期延長10個月
在屈原的老家秭歸縣屈原鎮,鄧秀新及團隊剛發現一種新的柑橘品種“棕橙”,正在申請品種保護。
46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鄧秀新在科學前沿領域一直引領“中國橙”。博士期間鄧秀新就攻克柑橘原生質體培養及植株再生技術,使我國繼以色列和日本之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獲得柑橘原生質體再生植株的國家。
在鄧秀新的主持下,中國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質體分離、細胞融合、培養及再生技術體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組”。
鄧秀新説,中國生産了全球1/3的柑橘,而在柑橘研究領域也達全球一流水準,在細分領域甚至能領跑全球。
在鄧秀新技術指導下,15年間,我國柑橘産量由1000萬噸躍升至3600余萬噸,三峽庫區柑橘成熟期延伸至9月到翌年6月,使湖北省成為全國柑橘鮮果供應期最長的省份,基本達到週年有鮮果。
讓宜昌成世界最大的蜜橘産區
“服務的對象不管是企業還是農民,一定要讓他有收入。”儘管肩負行政和科研任務,一年裏,鄧秀新最少要留50多天去田間地頭,一跑就是近20年。“不要講技術上可行,要經濟上可行”,成為他的目標。我國絕大多數種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鄧秀新的足跡,鄧秀新也被果農稱作“農民的財神”。
鄧秀新帶領團隊在湖北柑橘優勢産區秭歸、宜昌、丹江口建立了3個國家現代農業(柑橘)産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使湖北宜昌成為我國乃至於世界最大的蜜橘産區,相關産區每年增加效益約10億元。
“農民是最好也是最脆弱的經濟學家”,為降低産銷風險,作為國家柑橘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鄧秀新率隊在全國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多地柑橘産區設立28個測産站。
截至2018年,這套全國獨有的柑橘測産體系,將運行至第10個年頭,其間曾為輻射主産區的12省農業主管部門,提供供銷信息、化解銷售風險。
鄧秀新是新中國首位果樹學博士,如今,他引領的這支隊伍,就像一棵橘樹産生分支,在資源、育種、機械、土壤、信息等多學科産生交叉,讓武漢成為研究柑橘的科研高地。目前,華中農業大學每年有200多人從事柑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