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院士:35年只做好一件事
央視截圖
羅俊院士35年只做好一件事
長江日報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王瀟瀟)4月1日上午,央視新聞頻道在《我奮鬥我幸福》欄目中播出了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為代表的團隊紮根喻家山,在位於山底下的一座防空洞裏,為“引力波”的研究奮鬥35年。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宇宙中巨大的天體運動會讓時空發生扭曲並像波浪一樣傳播,這就是引力波。未來,把這樣一套裝置放在宇宙空間裏,就能測量出時空變化。這就是中科院院士羅俊教授提出的“天琴”計劃。
何為“天琴”計劃?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介紹,在10萬公里高的軌道上放三顆衛星,中間用鐳射聯繫起來。引力波過來,這邊空間會拉伸,這邊空間會收縮,這個拉伸距離就只有皮米級的(一個原子的大小)。我們就用距離的變化測出來。立體看像我們一個豎琴,引力波是撥動琴弦的上帝之手,所以我們取名字叫“天琴”。
2016年,位於美國的LIGO項目團隊宣佈發現引力波的存在,為人類觀察宇宙打開了全新的視野。而事實上,中國人為了聆聽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琴聲,已經準備了30多年。1983年,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就來到這座防空洞裏進行引力的研究實驗。
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説,之所以選擇山洞,因為受外界干擾比較小,震動比較小,溫度比較恒定的地方,就是做引力試驗合適的地方。
當時,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選擇的研究方向是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這個常數人類算了200多年,上百種試驗方法,每次精度提升都是測量方法的革命。因為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微弱,實驗裝置必須做得極為精確,否則設備的誤差就會把引力信號掩蓋掉。嚴苛的要求,讓引力測量一個試驗僅準備就要幾年,當時羅俊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時間都在實驗室裏。年輕的羅俊臉上甚至出現了半邊臉的白癜風,頭髮斑禿。“大概每個月都要感冒發燒一次。最早的時候有十多個人,到後來陸陸續續地離開,最後只剩下三個人。”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説,留下來的都是他優秀的學生,現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涂良成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羅俊院士發表了牛頓萬有引力常數測試結果,是當時全球測量精度最高的幾個結果之一,震驚了世界。國外專家甚至把這座位於中國的防空洞譽為“世界引力的中心”。盛譽之下,更讓羅俊欣慰的是,這個曾經寂靜的防空洞又熱鬧了起來。
2018年62歲的羅俊説:“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全世界最好的結果,我已經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