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總工會:用創新激發工會組織活力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通訊員 蔣俊宏
開欄語
工會改革改什麼?怎麼改?2017年,湖北省工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強三性”“去四化”,深入推進工會改革,著力強基層、補短板、增活力,切實把改革成效轉化為服務職工群眾的能力水準,不斷增強職工的獲得感,湖北省13萬餘家基層工會煥發出勃勃生機。4月12日起,湖北日報推出“基層工會改革進行時”專欄,深度聚焦基層工會改革亮點,展現工會改革新作為。
“辦事處成立總工會後,我幹起活來更有勁、腰桿更硬了。”4月4日,馮軍笑著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
馮軍是宜城市鄢城辦事處總工會專職副主席,2015年,他的底氣可沒這麼足。
29歲的馮軍擔任過鄢城辦事處的團委書記、政工科長,2008年起,兼任鄢城辦事處工會聯合會副主席,“當時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政工工作上,工會工作只用了不到10%的精力。”馮軍説,從前涉及到工會的工作,許多企業都不理不睬,工作很難開展。2015年8月,這裡成立了湖北省首家鄉鎮(街道)總工會,工作開展有了保障,做起事來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襄陽市總工會夯實基層工會建設的一個縮影。
在宜城,為困難職工創業提供小額貸款,是當地總工會工作的又一創新。“從前,針對困難職工,我們工會都是給錢以及發放米、面、油。後來我們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成立了小貸工作專班。”宜城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張道洪説,當時啟動小貸工作時,一些幹部還不理解,認為有風險,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為困難職工辦實事,就不能怕麻煩、怕擔風險。”2014年起,張道洪帶領大家幹了起來。
宜城市長賀西餅屋總經理張怡,成了工會小貸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張怡是宜城市糧油供應公司的一名職工,1992年,因單位改制後下崗。1996年,她和丈夫一起開了家麵包房,生意不溫不火,勉強能維持生計。
2003年,在宜城市總工會幫助下,她到武漢參加免費培訓,生意漸漸有了起色。2015年,準備擴大經營的她,遇到資金困難,工會為她提供了8萬元貸款,解了燃眉之急。如今,她在宜城已擁有7家連鎖店,年營業額達2000萬元。“沒有工會就沒有我的今天,工會就是我的娘家人。”張怡動情地説。
截至2017年底,宜城市共發放小額貸款2000萬元,惠及職工269戶,到期貸款回收率達100%。
在襄陽市襄州區,當地總工會大力為職工維權,成為職工的堅強靠山。
2008年,襄州籍19歲青年王超,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一工地打工時發生工傷事故,右腳嚴重受損。由於工程層層轉包,無人承擔賠償責任。得知此事後,襄州區總工會委派張國平律師赴甘肅處理此事,通過與施工單位、當地工會的溝通,僅用10天時間,就為王超爭取到17萬元賠償金。
2009年,一位在廣東省四會市打工的襄州籍女工,頭部被鋁材砸中,導致腦神經受損,造成頻發性癲癇。由於治療週期長,雇傭單位付出十幾萬元醫藥費後,就對傷者不管不顧了,傷者家人陷入絕望。襄州區總工會介入後,通過湖北省總工會聯繫廣東省總工會,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為傷者爭取到30多萬元的賠償。“想職工之所想,急職工之所急。為一個職工解決糾紛,其實就是在拯救一個家庭。付出再多都值得!”襄州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王艷芳説。
僅2017年,襄州區總工會就為職工維權200多人次。2018年,在襄州區,“有問題,找工會”已成為廣大職工的共同心聲和一致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