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進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路要明確,建立硬約束,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
——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
如果長江經濟帶搞大開發,下面的積極性會很高、投資驅動會非常強烈,一哄而上,最後損害的是生態環境。過去已經有一些地方搶跑,甚至出現無序開發,違法挖河砂、搞捕撈、搞運輸,岸線被隨意佔用等情況,如果這樣下去,所謂的長江經濟帶建設就變成了一個“建設性”的大破壞。所以,我強調長江經濟帶不搞大開發、要共抓大保護,來剎住無序開發的情況,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的開發。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講習嘉賓
夏光 國家生態環境部科技委員會委員、研究員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一次發展觀大提升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如果長江經濟帶搞大開發,下面的積極性會很高、投資驅動會非常強烈,一哄而上,最後損害的是生態環境。過去已經有一些地方搶跑,甚至出現無序開發,違法挖河砂、搞捕撈、搞運輸,岸線被隨意佔用等情況,如果這樣下去,所謂的長江經濟帶建設就變成了一個‘建設性’的大破壞。”長江經濟帶開發上的無序、“搶跑”為什麼説是“建設性”的大破壞?“建設性”的大破壞背後是什麼樣的開發思維?兩年多後回過頭去看,從“大開發”到“大保護”,這一重大調整有何戰略意義?
夏光: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關於長江經濟帶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定下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新基調,一舉扭轉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以經濟開發為主導的長江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了壓倒性位置,意義重大。
兩年多來,各級決策者以及社會各界的認識有了很大轉變,長江流域生態破壞態勢開始扭轉,生態修復初見成效,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在全國兩會上強調要防止“建設性”大破壞,就是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堅定地把長江大保護進行到底。
過度佔用土地、大規模改變地貌、大面積侵蝕生態環境、大量消耗資源,“建設性”破壞造成的是生態系統功能弱化和生態環境退化。之所以出現“建設性”破壞問題,背後是利益驅動。以“搞建設”的方式進行無序開發,實際所得利益歸己,生態環境破壞留給社會和後人,這是一種嚴重的外部不經濟性問題。那些“建設者”也知道破壞性開發的後果嚴重,所以想方設法“搶跑”,先把眼前的利益撈到手再説。因此,制止“建設性”破壞,關鍵是切斷利益鏈條,讓那些以“建設”為名的破壞行為不僅以後不能得逞,以前“搶跑”的獲利也要吐出來。
從大開發到大保護,這是我國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領域的一次發展觀大轉變和大提升,其意義不僅限于長江經濟帶,它也會成為我國其他自然生態系統開發利用的重要遵循。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形成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決策程式,切實做到在保護基礎上開發,在開發中堅持保護,我們雖遼闊但脆弱的國土空間就有了可靠保障。這是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定位的重大歷史性貢獻。
不搞大開發不等於不發展,而是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
記者:一些地方、一些人認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是只保護不發展,對這種認識應該怎麼看待?今年兩會期間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的開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長江保護和發展的關係?
夏光:不搞大開發不等於不發展,而是要用先進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的開發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需要我們找到實現的途徑。綠色發展就是連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橋梁。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級黨委政府在綠色發展上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很多既保護又發展的成功經驗。通過對長江流域的調研,我們總結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六種模式:
第一是騰籠換鳥,轉型發展,即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模式。湖北省是全國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單位最多的省份之一,十堰市、宜昌市、黃石市、荊州市等先後獲批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第二是生態修復,融合發展,即城鄉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模式。第三是保護優先,飛地雙贏即邊遠地區飛地發展模式。第四是航港拓展,低碳物流即低碳航運的發展模式。第五是資源互補,循環發展即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發展模式。第六是硬體強化,源頭去污即過程式控制制的倒逼型發展模式。這些模式都很好地實現了在保護前提下的發展,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
沿江省區市的實踐證明,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是大有可為的,搞“建設性”破壞是錯的,認為“不搞大開發就是只保護不發展”的觀點也是片面的,長江經濟帶必須走科學、綠色和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共抓大保護,關鍵是“共”字,難點也在“共”字
記者: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幹流流經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九省區二市,“共抓大保護”這個“共”怎麼理解和實現?作為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湖北在這個“共”上有哪些文章應該做?
夏光:共抓大保護,關鍵是“共”字,難點也在“共”字,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江在自然地理上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共享長江的生態環境容量,但在行政地域上又橫貫九省區二市,被沿江各行政區域分段節制,不同地區對長江的利益訴求有相當大的區別,有些地區仍然存在以犧牲生態環境換一時經濟增長的衝動。二是長江具有航運、供水、凈化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被不同的行政部門所管理,形成了相互隔離甚至矛盾的職能管理結構。分段管轄和職能分隔,容易把長江這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切割成分散的板塊,成為共抓大保護的難點。
怎麼抓這個“共”字?我認為,必須進一步實現中央和地方的共保共治、部門之間的共保共治、地方之間的共保共治、政府和社會的共保共治,進一步增強協同性。同時,各地還需切實擔責、主動作為,比如湖北省全面建立河湖長制等。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從宏觀到微觀、從上游到中下游,從政府到民間的立體保護體系,是做好“共”字文章的關鍵。
“陣痛”面前要保持定力和韌勁
記者:目前湖北宜昌等一些地方在進行沿江化工企業清零行動,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怎麼應對這個週期內可能出現的種種壓力?“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挑戰更是機遇,如何更科學高效地把挑戰轉化為機遇,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
夏光:一段時期的“陣痛”是為了更長遠、更健康的發展。當前很多沿江城市都在進行沿江化工企業轉型、沿岸非法碼頭整治等大規模産業結構和産業佈局的調整,必然會損失一些産值和收入,但實質上是在走向更健康和更高品質的發展。之所以必須付出這些代價,是因為健康的生態環境對我們的生存具有必不可少的基本價值,恢復了健康的經濟肌體將會帶來更高的真實收益。
在發展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放緩,是一種必須要面對和承受的“陣痛”。與此同時建議有關方面採取一些積極措施:一是完善長江大保護和綠色發展有關專項資金運行機制,在沿江地區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過程中,考慮適當給予經濟技術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二是地區在綠色轉型過程中,要堅定地走群眾路線、創新體制機制,充分相信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泛地發動企業家和社會各界進行綠色發展的探索,及時把成功經驗轉化為有利於推廣應用的經濟政策。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靠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非淘汰不可,綠色、科學、可持續發展才是時代潮流。保持定力、韌勁,堅定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定能“笑到最後,笑得最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