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湖北黃石:探訪最深“天坑”裏的尖板眼

2018-05-10 10:05:4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原標題:圖文:探訪最深“天坑”裏的尖板眼

  湖北黃石:探訪最深“天坑”裏的尖板眼

  湖北日報訊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通訊員 黃穎傑 成實

  5月5日,由湖北省交投集團投資的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南錨碇設計—施工技術諮詢會在黃石召開。湖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政清,交通運輸部原總工程師周海濤等專家高度評價:多項工藝創新,為國內類似工程提供了較大的參考價值。

  這個錨碇有何“尖板眼”?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黃石一探究竟。

  52米,國內最深基坑

  “好大一個天坑!”來到位於陽新縣東湖村的棋盤洲長江大橋南錨碇施工現場,只見一個圓形大坑(如圖),朝下望去,坑內插滿了鋼筋,30多名工人正在緊張作業。基坑200米外便是長江大堤,兩岸正在建設的主塔巍峨而立。“這個基坑就是錨碇,52米深,直徑64米,是目前國內大橋中最深的基坑。”施工方——湖北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棋盤洲大橋項目部總工周樂木介紹,該橋為雙塔單跨懸索橋,錨碇是“拉住”懸索橋的關鍵設施。目前,南錨碇基礎的地下連續墻、內襯墻及底板工程已完工,正在從下而上澆築填芯混凝土。

  2017年3月開工的棋盤洲長江大橋,起于陽新縣太子鎮,止于蘄春縣管窯鎮紅旗崗村,全長約22公里,總投資近40億元,計劃2020年建成通車。

  東湖村,在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時發生過管涌。在這裡建錨碇,最大的風險就是洪水。周樂木説,2017年7月1日,長江水位漲到21.34米,高出錨碇地面2米,相當於頭上頂著一個“大水缸”。此時,錨碇的44個槽段還有一個未完工,若不能在7月6日主汛期前建好,地下施工中如發生管涌,後果不堪設想。

  業主、設計方、施工等單位24小時蹲守工地,首先增加了2米高的鋼筋混凝土豎井,抬高槽段內水位,減少水壓落差;新增4台設備,24小時作業。終於,最後一個槽段在7月6日零點之前完工。

  創紀錄,垂直誤差僅5釐米

  “從設計開始,我們就一直與水作鬥爭。”打開圖紙,錨碇設計方——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棋盤洲大橋項目設計副負責人王志誠笑著説。

  根據國內長江大橋錨碇設計經驗,一般會在錨碇週邊10米處建一個圓形擋水帷幕,像保護盾牌一樣,將錨碇與地下水、土石等隔離。如此,就要拆遷73戶村民房屋,且因基坑開挖量大、場地狹小,擋水帷幕很難在主汛期到來前完工。“能不能不建擋水帷幕?”一個大膽的設想冒出來。

  沒有擋水帷幕,錨體表面每平方米將承受著180噸的壓力,相當於3輛載重55噸的貨車,衝擊一個1平方米的物體,對基坑品質的要求極高。按照相關規定,52米高的基坑,墻面垂直度允許偏差為1/200以內,即26釐米。業主提出:設計精度必須高於國家標準1倍,即最多偏差13釐米。“偏差越小,就意味著44個槽段之間的縫隙越小。”王志誠介紹説,看起來平整的圓形基坑,其實由44個槽段連接而成,像砌磚一樣,槽段之間會有泥漿,泥漿脫落後形成縫隙,水從縫隙中流入基坑,縫隙越大潛在風險越大。

  為此,施工時,他們用鋼絲將泥漿刷乾淨,嚴控槽段內襯裝置的混凝土品質,並採用國際先進的施工工藝,高品質完成了槽段連接。

  最後,墻體實際垂直誤差只有5釐米,創造了國內大橋錨碇槽段連接精度的新紀錄。

  一次性澆築“6個足球場”

  錨碇封底,必須在2018年汛期來臨之前完工。

  錨定底部面積2400平方米,若採取傳統的分塊澆築方法,無法按期完工。項目部找到武漢理工大學的專家,在國內錨碇封底施工中首次設計出一次性澆築方案。

  一次性澆築面臨最大的難題是落差大,基底壓力大,混凝土容易開裂。施工人員便在錨定底部安裝6根泄壓管,防止在澆築過程中,地下水將底部頂翻;優化混凝土配方,將混凝土的膨脹率從0.05%降低到0.015%,減少混凝土開裂;精確控制混凝土溫度,就像為發燒的人降溫一樣,他們將循環冷卻水輸入混凝土中,使混凝土的溫度從70多攝氏度穩步下降到40多攝氏度。

  解決這些難點後,項目部在墻體上加導管,在底部4個區域同時送料作業,一次性澆築完“6個足球場”大小的錨底,比原定工期提前了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