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熊召政:紅安的茶事

2018-05-10 16:52:54|來源:新華網|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第二屆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5月9日舉行,文化講壇是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本次講壇由湖北省文聯主席熊召政主講,主題是《紅安的茶事》。

  熊召政,著名作家,詩人,1973年發表第一首長詩《獻給祖國的歌》,並和抒情詩《請舉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一起獲得全國首屆新詩獎,2005年憑藉長篇歷史小説《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第一名。

  以下是熊召政的演講內容。

  熊召政:紅安的茶事

  圖為:熊召政在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文化講壇演講。新華網 吳文華 攝

  遠在我童年的時候,我就知道紅安,這不僅僅因為紅安與我的家鄉英山同屬大別山南麓,都是紅軍誕生地。而且還因為,比之我的家鄉,紅安這片土地上犧牲了更多的烈士,誕生了更多的將軍與開國功臣。二十歲的時候,我曾在當時的《湖北文藝》上發表了一首長詩《獻給祖國的歌》,其中有這樣一句:“我是大別山的大手大腳的兒子”,在浴血奮戰創建新中國的偉大進程中,數以幾十萬計的大別山的大手大腳的英雄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洶湧澎湃的革命洪流中,寫出了盪氣迴腸的史詩。所以,我才以“大別山的大手大腳的兒子”來激勵自己。我第一次來到紅安,是1973年的暮春,正是血氣方剛的二十歲,作為下鄉知識青年中的一名業餘作者,我應邀前來參加反映黃麻起義的舞臺劇《銅鑼記》的修改。四十五年前的事情我遺忘了很多,但卻記住了那首産生於這片土地上的革命歌謠:“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的打仗,女的送飯。”因此,我對這一片血染土地三尺紅的蘇區,充滿了景仰和憧憬之情。2003年,已是專業作家的我,應邀重訪這片土地,禁不住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我愛紅安五月花,杜鵑如血血如霞。

  為何二百屠龍將,盡出尋常百姓家。

  此後,我多次來到這裡,每次讓我感受到的或者吸引我的,是這一片高山或丘陵中,從那些古老的村落裏瀰漫出來的革命精神。從一條蜿蜒的小溪到一處生滿浮萍的水塘;從一叢叢翠竹掩映的農家到一片片在山間遊弋的白雲,我都能體會到被寧靜的詩意所遮蔽的高昂的激情,一種在田園牧歌中冉冉上升的力量。蘇區與紅軍這兩個詞彙,是我認識並眷念這片土地的坐標。

  隨著歲月的增長,也隨著知識與閱歷的累積,我才慢慢認識到紅安的豐富性。這裡除了盛産英雄,盛産那些扭轉乾坤的慷慨悲歌之士,同時也産生了不少文人墨客,在這些文人墨客中,産生了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文壇巨匠、經濟學泰斗等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在歷史的星空中,無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參加文代會,在那次會上,我第一次見到了葉君健先生。我剛三十歲,而葉君健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他的儒雅氣質,謙謙君子的風度,令我印象深刻。當我知道他是紅安人時,真是讓我大吃一驚。我真的沒有想到,這個通曉十幾種語言,翻譯過《安徒生童話》的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竟然與兩百名將軍同一個故鄉。

  熊召政:紅安的茶事

  圖為:熊召政在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文化講壇演講。新華網 吳文華 攝

  同樣是值得紅安人驕傲的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先生,既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兄長。我們曾一起訪問台灣,又一起訪問俄羅斯與瑞典。我們一起從莫斯科驅車兩百多公里去參訪托爾斯泰莊園,又一起去聖彼得堡尋訪普希金讀書的皇村中學。記得那一夜,在涅瓦河畔的普希金咖啡館裏,從不飲酒的天瑜先生,居然喝了一小杯猛烈的伏特加,然後,他站在一架老式的鋼琴前,就著酒保彈奏的並不順暢的琴聲,他幾乎唱完了他學過的所有的前蘇聯的歌曲,而且,他是用俄語唱出來的。看到他如此陶醉,又如此忘情,我深深受到了感染,一個有血有肉的紅安人,一個著作等身的歷史學家,向我們展現了紅安的另一種風範,謙遜而又深邃,溫和而又嚴謹。

  十幾年來,我與天瑜先生過從甚密,經常探討故鄉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我們試圖從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細節中尋找歷史進程的必然性。

  我與天瑜先生探討最多的事情是:與井岡山、大巴山、太行山,陜北高原那些蘇區相比,大別山有什麼不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與上述那些山脈相比,大別山是一座文化高峰。大別山紅軍的創立者,無論是紅安人還是麻城人,是團風人還是英山人,幾乎都出身於書香門第。耕讀傳家,是大別山的風俗。崇文尚武,是荊楚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大別山南麓的鄂東地區,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秀才與英雄,幾乎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

  更有趣的是,在紅安,尋常人家中,一代又一代,培育了太多的秀才與英雄。可以説,大別山蘇區是在書香與俠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別山紅軍的締造者,革命的領導人,不是因為饑寒交迫而嘯聚山林揭竿起義,而是為了追求真理,再造乾坤而立馬高崗,喚起民眾千百萬。

  關於紅安所呈現出的人文特徵,在短短的一個小時的演講中,無法講得透徹。每一個奇跡的發生,都可能在一瞬間完成,但要解釋這一個瞬間,卻必須關注無窮的歲月。

  我這次來紅安,乃是接受邀請,前來參加第二屆老君眉茶文化節。對紅安的茶,像對紅安的歷史一樣,我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因為我的故鄉英山縣,是一個産茶大縣,茶園擁有面積僅次於普洱與安溪,位列全國第三,且産出的綠茶入口綿柔,香浸唇齒。兒時的口感一直保留,很難有什麼茶品能取代它。我多次來紅安,卻沒有認真品鑒過紅安的綠茶。大約五年前,時任省委秘書長的傅德輝同志送我一盒老君眉茶,説這是紅安最好的茶,請我一定要品嘗。德輝同志是紅安人,又當過英山縣的縣長,對兩縣的茶葉都熟悉,且都喜歡。在他的熱情推薦下,我開始品飲了平生的第一杯老君眉茶。

  初飲老君眉的時候,並沒有引起我特別的興趣,皆因入口時,有一點稍稍的澀味,就這一點最初的口感,就會阻止茶客繼續品茶。但友人的情意,豈可輕拂。我試著換了幾種不同品質的礦泉水沏它,才發覺這老君眉不可與硬水相配。紅安地處大別山南麓的東北方向,紅安茶葉的生長環境,其雨水的涵養度及土壤的構成,與英山羅田等地的茶園相比,差別很大。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又何嘗不是養一方茶葉。茶葉與人,都是大自然深情的造化。

  選對了水還不夠,還要選對水溫,沏出的老君眉才會展現出它的妙處。它的香氣,仍然在溫潤中展現剛烈。如果大家覺得我説得有點玄,不好理解,那就打個比方吧,老君眉不似楊貴妃那樣風姿綽約,千嬌百媚,卻同英姿颯爽顧盼生情的花木蘭相似。

  因為老君眉,也因為那麼多的紅安友人,我對紅安茶葉的歷史以及因為飲茶而發生的故事産生了興趣。很多年前,我給友人寫過一張條幅:酒是歸鄉的小路,月是異地的情人。後來再寫此條幅便改成了:“酒是歸鄉的小路,茶是異地的情人。”只改了一個字,將月改成了茶,對於愛茶的我,這樣更貼切。前不久,讀到紅安張際春先生收集整理的關於紅安茶與名人的故事,殊為有趣。今選幾例,為我的“茶是異地的情人”之説提供一點佐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80510164143

  圖為:第二屆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文化講壇現場觀眾聽得入神。新華網 吳文華 攝

  大約在元豐三年即西元1080年的春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從光黃古道前往黃州赴任,友人陳慥(號方山子)迎候于麻城縣的岐亭,然後一起往遊岐亭之北的雲臺山與七角山凈居寺。那時,蘇軾還沒有蘇東坡這一別號,黃安縣也沒有誕生。黃安縣建縣的確切年代是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很遺憾,遊歷雲臺山與七角山的蘇東坡,只知道自己遊歷了麻城,卻不知道所遊之山,屬於近500年後才建縣的黃安。而這黃安,也因為大革命時期所作的貢獻,于1952年被更名為紅安縣。

  據説蘇東坡遊歷七角山的凈居寺時,寫下了《葉嘉傳》這篇文章。葉嘉並不是一個人,而是茶葉,蘇東坡用擬人的手法,寫出茶葉的節操、風骨與助思安神的作用,是一篇頗值得玩讀的妙文。文章的第三段,是這樣寫的:

  至嘉,少植節操,或勸之業武。曰,“吾當為天下英武之精,一槍一旗,豈吾事焉!”因而遊見陸先生,先生奇之,為著其行錄傳於時。

  蘇東坡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值飲茶的風氣在中國瀰漫。北宋的皇帝們更是檢點天下茗茶,以上優者列為貢品。當時最好的茶,當屬福建省北部崇安縣境內的武夷山,此地被辟為禦茶園,稱北苑茶。蘇東坡稱葉嘉為閩人,並説他“至武夷,悅之,遂家焉。”這樣的表述,是受時人品茶的影響。上段文字中説到一槍一旗,指的是芽茶。文中提到的陸先生,即陸羽。“先生奇之,為著其行錄傳於世。”這是説陸羽寫的《茶經》一書,介紹種茶、制茶、品茶的種種知識。

  關於北宋的飲茶風氣,我在我的第二部長篇歷史小説第二卷《擒龍的騎士》中多有介紹。其中有一章,描寫宋徽宗趙佶教李師師如何點茶。北宋的飲茶法重在點茶。宗徽宗是點茶高手,他撰寫的《大觀茶論》與先他寫成的蔡襄的《茶錄》,都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品茶專著。蘇東坡在《葉嘉傳》中關於茶葉的論述,多半取自宋人的飲茶習慣,點茶法極為複雜。今人品茶,多以杯沏,非常簡單。宋人煎茶,茶葉多製成龍鳳團餅,這有點像今天的普洱茶。焙制餅茶與今天的綠茶製作工藝,也迥然不同。

  蘇東坡與陳慥一起在紅安的農家飲茶時,曾寫有詩句,其中有這樣幾句:

  久聞蔞蒿羨,初見新茗赤。

  洗盞酌鵝黃,磨刀削熊白。

  在這首詩中,既寫喝酒,也寫飲茶。先酒後茶,這既是待客之道,也是以茶解酒的生活習慣。從詩中看出,蘇東坡品嘗的是餅茶。新茶的顏色是紅的,但並不是紅茶,所以下一句才説“洗盞酌鵝黃”,茶湯是鵝黃色,這是綠茶的顏色,接下來説“磨刀削熊白”,這是説用專用的茶刀削割茶餅,熊白指的是茶上的白毫。蔡襄的《茶錄》記載:“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表黃紫黑之異。”宋徽宗《大觀茶論》也説明:“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製造者,其色則慘黑。”從“磨刀削熊白”這句話中,大致能猜測到,蘇東坡當晚在紅安鄉下喝到的茶,是採摘的芽茶擱放了一夜才製作成餅,熊白皮色慘黑,惟其毫為白色。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九百多年前的紅安,就有茗茶著稱於世。不過,今日的紅安,不再製作餅茶了。北宋年間形成的茶道,品飲的是綠茶,而當今飲茶之稍見複雜者,則是普洱與武夷岩茶,但北宋形成的以綠茶為主的茶道,卻在日本得到了保持。

  作為紅安的茶人,應該感謝東坡先生,為九百多年前的紅安茶,作了一個饒有趣味的記載。

  熊召政:紅安的茶事

  圖為:熊召政在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文化講壇演講。新華網 吳文華 攝

  還有一個記載,即明末思想家李贄寓居黃安的天寓書院時,寫作了一篇《茶夾銘》,這是一篇短文,且錄如下:“我老無朋,朝夕唯汝。世間清苦,誰能及子?逐日子飯,不辯幾鐘。每夕子酌,不問幾許。夙興夜寐,我願與子終始。子不信湯,我不姓李。總之,一味清苦到底。”如果説蘇東坡的《葉嘉傳》是一篇替茶葉立傳的妙文,那麼,李贄這篇短文則是一個茶君子超凡脫俗的寫照。

  李贄是福建泉州人,他的家族世代經商,曾是泉州首富,但他的父親嗜好讀書而厭惡商業,家道因此中落。李贄26歲鄉試中舉,30歲開始做官,由於他性格叛逆,當官並不順暢。他一生中最大的官是姚安知府(姚安即今天的大理),這個官還是張居正給他的。張居正當禮部尚書時,李贄供職禮部當一個七品的小官,幹的差事有點像今天的後勤處處長。張居正覺得李贄有才華,就是性格有些古怪。張居正以惜才之心,破格提拔他去姚安當一個五品的知府。李贄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這種性格不適合當官。他當姚安知府,常常不登堂處理公務。有一次,他居然把府臺大印挂在衙門的門環上,自己跑到雞足山去與和尚們談經禮佛去了。張居正是一個吏治極嚴的人,他創建了《考成法》,專門治理官員的不作為或亂作為。每年的考核,李贄均不及格,到了第三年,他的政績乏善可陳,同僚們都告他,朝廷的監察系統也盯上了他。他索性橫下一條心棄官不做,這一回,挂在門環上的不是府臺大印,而是他的官袍。消息傳到北京,張居正倒也沒怎麼為難他,而是批准了他的辭職報告。脫下官袍的他,便穿上了袈裟,跑到湖北武漢的寶通寺出家當和尚。此時,他的學問知己耿定向盛情邀請他來天台山講學。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三兄弟即明代中晚期有名的黃安三耿,與同時代稍晚一點的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齊名,所不同的三耿在於理學,三袁在於文學。紅安之所以能夠建縣,耿定向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功不可沒。李贄應耿定向之邀請,來到了紅安的天台山,但他卻很快與耿定向發生了分歧,而與他的弟弟耿定理心靈相契並聲氣相求。

  李贄寓居紅安期間,一如既往我行我素,所以他的朋友並不多。他在天寓書院寫的這篇《茶夾銘》,完全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不向世俗妥協的思想家的行狀。讀《茶夾銘》,讓我想到了一副古人的對聯:

  花能解語添煩惱

  石不能言最可人

  千嬌百媚的花如同善解人意的尤物,只會給人頻添煩惱;而沉默無言的石頭,卻是值得人信賴的。中國人的危機意識不是來自自然,而是來自人群。這一點,李贄感受很深。他的思想不被人理解,他的人生不被人欣賞。因此,他憤世嫉俗,看不慣人間百態。此情之下,與茶交朋友,便是他的最佳選擇。“逐日子飯,不辯幾鐘。每夕子酌,不問幾許。夙興夜寐,我願與子終始。”每天把茶當飯吃,每天晚上,飲茶以消永夜,朝朝暮暮,惟與茶長相廝守,永不分離。守什麼呢?就守人間的這一份清苦。

  李贄一生愛茶,他辭官後,在紅安、麻城一帶住了好幾年。那時的紅安縣才建立不到二十年,規模建置都很狹小。我想,能夠讓李贄在紅安呆下去的理由,除了道友耿定理,還有就是一日不可分離的紅安茶了。

  在歷史典藉中,對紅安茶的記載並不多,一是因為這裡建縣稍晚,二是歷朝選徵的貢茶中並沒有紅安茶。因此紅安茶雖然天生麗質,卻沒有跳龍門的機會。但是,大別山南麓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採茶戲。大家所熟知的黃梅戲,就是在採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採茶戲與採茶調,各縣都不盡相同,如紅安的採茶調,則比較特別的七三句式:

  正月裏呀採鮮茶,一家家

  家家都把紅燈挂,牡丹花

  採呀新茶無花採,無花採

  十指尖尖摘鮮茶,摘鮮茶

  摘些嫩茶往籃裏丟

  十指尖尖摘鮮茶

  正月裏採鮮茶,若在北緯二十六度之南,則是可能的,可是在北緯三十度的紅安,似乎不太可能。春節一般在五九六九期間,處在江淮之間的大別山,是“三九四九,尖刀不入土,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乍暖還寒的時候,柳樹剛剛冒嫩芽兒,茶山上還是一片蕭瑟,怎麼會有新茶可採呢?若是在李贄的家鄉福建泉州,新茶倒是可以採摘了。因此,對於紅安的這支採茶調,我推測曲調是當地的,但歌詞恐怕是從別處借來的,説不定還是李贄從自己的家鄉帶來的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180510164200

圖為:第二屆中國紅安老君眉茶文化節文化講壇現場。新華網 吳文華 攝

  如今,紅安已成為湖北的十大産茶縣之一。已連續數屆獲得國家金獎的老君眉茶,無疑是紅安茶的翹楚。我覺得老君眉這個名字非常好,無論是以土著的耿氏三兄弟為代表的紅安的鄉賢,還是像蘇東坡、李贄這樣曾流寓到此的文化大家,莫不都是人們心目中的老君。君子如玉,愈老愈顯光澤,君子如茶,愈品愈沁心脾。老君如茶品,茶形如修眉。真的替蘇東坡與李贄遺憾,他們早來了幾百年,沒有品飲到老君眉這樣的兼具英雄俠氣與文人雅氣的好茶。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末。這是唐代傑出詩人王維寫的詩。天下的紅安人,很想知道的故鄉事,除了政事、商事、農事與時事,一定還有茶事。在這片盛産英雄與茶葉的土地上,人們所關心的,豈只是一支寒梅的開放?當下紅安的茶事中,也涵蓋著紅安的政事、商事、農事與時事。

  現在,我給大家念一首數年前寫下的一首詩《友人贈紅安老君眉茶》,作為本次講演的結束語:

  友人意殷殷,贈我老君眉。

  忽覺春風至,頻斟玉露杯。

  杏花三月雨,肝膽十年違。

  惆悵家山遠,心與白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