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十堰:千年“火焰山”終圓綠色夢

2018-05-30 17:20:43|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楊坤林|責編:孟慧

  原標題:曾被預言永遠無法變綠,如今變身省級地質公園——千年“火焰山”終圓綠色夢

十堰:千年“火焰山”終圓綠色夢

圖為:石鼓鎮火焰山披綠裝。

  湖北日報訊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通訊員 袁曉秋 李露

  初到丹江口市石鼓鎮火焰山一帶,只見褐紅色的山頭栽滿綠樹,這對看慣了綠樹青山的人而言,不免覺得新奇。可有誰知,這綠色卻來之不易,是石鼓鎮人用了近20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堅持不懈,才讓火焰山變綠。

  這裡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岩層呈暗紅色,在風化、侵蝕、溶蝕等自然作用下,形成柱狀、棒狀等,千姿百態。然而,只有在植被呵護下,它才是美麗的。倘若沒有綠樹的遮擋,脆弱的土壤層遭遇暴雨將發生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基岩大面積裸露或石礫堆積,土壤退化,草木不生,只有一片白花花的石頭,也就是石漠化山地。

  曾被預言永遠無法變綠

  火焰山由幾個連片山頭組成,佔地8000多畝,涉及該鎮黃川村、劉泉村等多地。在村民印象中,這裡在他們出生前就已如此——山體發紅,土層瘠薄。一到夏天,光禿禿的山體散發出滾滾熱浪,形同熊熊烈焰,火焰山因此得名。

  這名字背後的辛酸苦楚,只有當地人知道。72歲的石鼓鎮黃川村原村支書汪光皓回憶,相關部門測算過,火焰山一帶土質中石粒含量高達60%,土質屬於黃漿石,沒有肥力,是典型的重度石漠化地區。因此,山上不管是種什麼都難得活,且一遇暴雨就被沖毀,村民們只能白白受窮。姑娘們只想嫁到外地,小夥子們更是難找媳婦,山地被迫撂荒。上世紀80年代,曾有日本專家來當地考察。專家們站在褐紅色的火焰山上,留下一句斷言,“這裡不適合造林,是一塊永遠不會變綠的地方”。

  然而,當地人沒有放棄。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丹江口市林業局、石鼓鎮黨委、政府立下“定把荒山變綠園”的誓言,組織全鎮人員開山炸石,填土種樹。2007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啟動。為改善庫區水土流失問題,科學有效推進火焰山造林,丹江口市林科所在黃川村選擇200畝嚴重荒漠化山場作為造林試驗基地,探索挖窩整地、砌石擋土等適宜火焰山造林的方式。

  沒土沒水,常規造林方式在火焰山上行不通。他們在兩條溝壑之間壘石頭,形成三角形的谷坊,在谷坊裏種樹。或者用繩子吊著人,在懸崖峭壁上打鋼筋,鋼筋上放樹枝擋住流失的土,均取得一定成效。

  火焰山無法變綠的預言開始被打破。

  久久為功出現造林奇跡

  2009年,三十齣頭的徐澤成被任命為丹江口市造林工程服務隊隊長。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由政府出資,完成黃川村的500畝火焰山造林,工期為一年。

  徐澤成在研究人員的試驗基礎上,開始大規模造林實踐。

  要想樹成活,首先得“抓”根。他們在火焰山上造林得先刨土,再開挖1立方米左右大的標準大窩,將樹苗帶土移栽進去,使用生根粉、吸水保溫劑等新技術,最後用地膜覆蓋保墑,提高樹苗成活率。然而,火焰山的土質石粒含量高,挖樹窩如同從石頭縫裏摳土。工人挖一個樹窩,就得花一上午時間。

  接下來是固土。為防止水土流失沖毀樹苗,徐澤成和工友們在樹苗四週砌擋土石埂。還得抗旱,沒有灌溉水網,也沒有運輸車輛,他們只能去2公里外找水源,用水桶接好,再小心翼翼地肩挑背扛回來。夏季,火焰山的地表溫度接近60攝氏度,幾趟往返下來,他們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徐澤成説,當時整個造林工程服務隊只有13個工人,工程量大,任務重。為加快造林進度,工人們都不回家,就近在山下搭工棚住下,條件艱苦。再加上之前火焰山大規模造林從沒成功過,有人開始打起退堂鼓,想回家。作為隊長的徐澤成,採取白天干活、晚上開會的形式,每晚和工人們談心,交流造林經驗,總結存在的問題,工人們逐漸甩開思想包袱。

  通過實踐,他們發現火焰山上栽其他樹苗容易“水土不服”,唯獨側柏、塔柏、刺槐等鄉土品種能“頑強生長”,比較容易存活,於是,他們改進造林品種,樹苗成活率和綠化效果大大提高。

  工期接近尾聲,看到新栽的樹苗不但活了下來,而且長勢良好,大夥們的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山頭綠起來,日子美起來

  造林三分種,七分管。造林工程服務隊完成栽種任務離開後,黃川村村民楊玉華被鎮政府聘為專職護林員,負責管護這來之不易的造林成果。

  楊玉華巡山時,主要提醒村民不準上山放牧。為此,他可沒少挨罵。“火焰山撂荒多年,村民們習慣在這放羊放牛。可是,這片荒山上的一草一木太不容易了。我們一定要守住!”他説這話時,有些動情。令他欣慰的是,近年來村民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現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知道,我們這離丹江口水庫只有一公里,如果不把火焰山生態修復好,水土流失繼續加重,一下雨,山上的泥土和石頭就會衝進水庫,不僅影響水質,而且直接威脅距離這裡不遠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安全。”

  徐澤成他們也沒閒著,繼續在火焰山片區其他山頭擴大造林面積。

  就這樣,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克”,一棵樹一棵樹地呵護,小樹苗們終於在堅硬貧瘠的火焰山上紮下了根,造林成活率接近90%。2016年,火焰山片區人工造林面積已接近4000畝,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被省林業廳認定為石漠化地區造林樣板工程,在全省推廣,還被評為“國家石漠化治理示範區”。

  山頭綠起來了,老百姓的日子也美起來了。

  丹江口市林業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劉遠明介紹,大規模的造林綠化,對火焰山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土壤肥力增強,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村民們也有了新的致富門路,種柑橘,辦農家樂。一到秋季,在石鼓鎮玉皇頂生態採摘園區,隨處可見果農們忙碌的身影,還有忙著拍照來體驗採摘的遊客們。

  與此同時,當地還打起依靠獨特丹霞地貌資源發展旅遊業的算盤。2017年,石鼓鎮將當地典型丹霞地貌景觀打包,成功申報我省首家以丹霞地貌為特色建成的省級地質公園,煥然一新的火焰山片區被納入其中,窮慣了的村民終於有望吃上“旅遊飯”。

  劉遠明説,火焰山片區的造林任務還將繼續推進,未綠化部分已納入精準滅荒工程中,將儘快完成。

  歷經艱難,千百年來光禿禿的火焰山,終於被染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