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田野上的“機器換人”革命

2018-06-08 10:55:4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孟慧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陳鵬宇

  6月,正值“三夏”農忙時節,荊楚田野上,鮮見低頭勞作的農民,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臺轟鳴的農用機械。

  從種植到收穫,從糧油到菜果,農業生産全過程“機器換人”革命加速推進,“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時代漸行漸遠。

  炎炎烈日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田間地頭,近距離感受“機器換人”給傳統農業帶來的深刻變革。

  “機器換人”,70萬台“鐵牛”搶收搶種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枝江市信達合作社農機手易青林成了大忙人,他每天駕著“鐵牛”,穿梭于田間地頭,為農戶耕種搶收。

  進入5月以來,湖北省1625萬畝油菜、1681萬畝小麥等夏收作物陸續成熟,2000多萬畝中稻等夏種作物播栽在即。然而,天不作美,在此期間,湖北省多地遭遇連陰雨,給夏收夏種帶來嚴峻挑戰。

  搶晴天、戰陰雨,與時間賽跑,保顆粒歸倉,湖北省加速“機器換人”步伐——耕田有旋耕機,育秧有育秧機,收割有收割機,烘乾有烘乾機,在夏收夏種的各個環節,農機大顯身手。

  “正常情況下,一人一台收割機1小時可以完成3至5畝,較人工收割效率提高30倍左右。”易青林所在的信達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統一防治、統一配方施肥等服務,輻射帶動面積3萬多畝。

  在湖北省,像“信達”這樣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遍地開花,數量達78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承擔了湖北省一半以上的農機作業量。日漸健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讓農機走進更多農戶家中。

  農忙時節,服務主體數量多,農戶需求急,信息如何有效對接?智慧農機信息服務平臺應運而生,農機手只要打開裝有APP的手機,哪有作業需求、需要什麼機械一目了然。

  2018年“三夏”期間,全省發佈跨區作業信息100多萬條,接待河南、安徽、江蘇等省跨區機收機械3000余臺,組織聯合收割機、糧食烘乾機、插秧機、耕整機等各類農業機械近70萬台套,基本滿足了湖北省夏收夏種需求。

  機器代替人工,搶抓了農時,提升了效率。湖北省農業廳提供的數據顯示,預計6月10日前,湖北省油菜、小麥收割全部結束,小麥機收率達95.5%、油菜機收率與中稻機插(播)率超50%,均將創歷史新高。

  現代農機,正掀起一場新的“農業革命”

  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植保機,各式各樣的中小型拖拉機……在監利興華農機專業合作社,近百台農機整齊排列,仿佛等待檢閱的士兵方陣。

  “上天入地,這些農用機械無所不能。”合作社負責人夏衛華自豪地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無人植保機飛至十幾米高噴灑農藥,幾分鐘“掃”完一畝田;多功能履帶旋耕機下田,翻起層層泥土,深、淺旋耕自由掌控。

  千百年來傳統農業沿襲手工勞動的作業方式,插秧、耘田、收割“三彎腰”曾是農民辛苦勞作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科技化、智慧化、集約化的農機裝備,正改變這一狀況。

  據湖北省農機局介紹,湖北省八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8.12%,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農業生産全面步入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新時代。

  機械“當家”,種田更輕鬆。年過六旬的監利農民左鐵生,以前全家勞動力只能種3畝地,如今他一口氣承包了30畝地,耕、種、收全交農機完成,左鐵生從“田苦力”搖身變成“田老闆”。

  種田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興起,對新型實用農機需求更加旺盛。農民購買農機具,可享受30%以上的政策補貼,在購機補貼政策的激勵下,“購機熱”高漲。據統計,2018年前5個月,湖北省新增插秧機近2000台。

  總量在增加,結構也在優化。每年秋收時節,襄陽市襄州區163台裝有北斗衛星定位的土地深松機陸續下田,農機手悠閒地坐在駕駛室,不用操控方向盤,農機自動耕整。

  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農機上的廣泛應用,讓大面積、精準化作業不再遙遠。目前全省安裝北斗監測終端的農機3537台套,作業效率提高50%以上,農作物産量提高5%。

  隨著精密導航、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普及,農機裝備的科技化、智慧化、集約化水準將不斷提升,一場全新的“農業革命”已經到來!

  補齊短板,加速“機器換人”方興未艾

  經過多年努力,湖北省農機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區域之間、環節之間、作物之間不平衡的問題,尤其是佔湖北省面積半數以上的丘陵山區,農機化水準僅為41.2%,是制約湖北省農機化水準的突出短板。

  每到採茶季,隨州芽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中波就開始著急,“採一兩斤名優鮮葉,一個人得花一天時間”。由於手工採茶、手工制茶人工成本高,合作社的效益一直難有大幅提升。

  丘陵山區,土地碎片化,人均耕地少,許多大型農機難以施展拳腳,茶葉、林果、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機械化運用進程緩慢。

  如何補齊短板?湖北省將目光聚焦“薄弱環節”,從地勢、生産、需求等方面尋找突破口。

  2018年初,湖北省印發《關於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意見》,重點圍繞提升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和薄弱地區農機作業水準,加快“機器換人”步伐。同時,定下目標:力爭到2020年,湖北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

  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湖北省農機局局長劉長華表示,湖北省將實施丘陵山區機械化跨越工程,整合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進行平田整地、建設機耕道,打通機器進田的“最後一公里”。

  湖北省是農業大省、科研強省,但農機製造企業實力普遍不強,馬鈴薯、花生、藥材等專用機械設備基本從外省引進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長華説,下一步將研究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本土農機製造企業引進研發性能優良、適用性強的機具,解決丘陵山區“無機可用”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