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邊走邊學調查長江沿線生態
原標題:長江日報小記者“長江大保護”研學結業 小學生邊走邊學調查長江沿線生態
6月7日,學生們在長江荊州段進行水質檢測
6月6日,學生們在中華鱘研究所參觀
學生們在麋鹿保護區參觀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杜肖雨 攝
6月5日,長江日報聯合武漢市大興路小學開展“做長江大保護小使者”研學活動。24名來自大興路小學的長江日報小記者開啟了他們的長江大保護研學之旅,在實踐中邊走邊學。
5天時間裏,學生們從武漢出發抵達宜昌,再順長江而下,來到荊州、 石首。他們每6人一組,分成4個研學小組,分別對長江水質、長江水環境、長江水生物、長江水利航道建設等課題進行調查研究。6月9日,同學們帶著滿滿收穫回到武漢。
測水質 小學生給長江做“體檢”
研學之行中,長江水質檢測小組的同學們在宜昌中華鱘放生點、荊州大堤、荊州引江濟漢船閘、石首天鵝洲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首港工業碼頭進行了水質檢測。
6月6日,在宜昌市沿江大道“長江珍稀魚類放生點”,同學們開展了長江水質檢測。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有條不紊拍攝記錄、取樣檢測。水質檢測小組組長周瑞琰一一記錄下水樣PH值、溶解氧、透明度、濁度、余氯等數據。完畢後,周瑞琰高興地説:“這裡的水質可以打個高分,數據都在平均值以上。”
大興路小學科技老師張偉説,學校有一套專門測量水質的設備,每個月都會組織學生去漢江測量2次,這次是他們第一次在長江進行水質檢測。他介紹,判斷水質需要很多數據的支撐,比如PH值、溶解氧、色度、濁度、余氯、高錳酸鹽指數等。“從同學們獲取的各個點位檢測數據來看,長江水質情況良好,不過影響水質的因素很多,希望明年能在同一時期再測量一次。”
水質檢測小組成員許嘉豪是第一次參加“保護長江”生態研學活動。這次研學中,他和同學們親手測出了長江水質各項數據,每天還會把檢測結果匯總,和老師、組員們一起討論。“我們檢測到的數據都在平均值以上,長江的水能夠保持良好狀態,是因為有很多人在保護它。”
觀航道 了解船隻如何過船閘
長江航道調查小組的同學們也是收穫滿滿。5天中,他們走進宜昌城市規劃展覽館、引江濟漢船閘、石首港工業碼頭,了解長江文化和水利建設。
“門開了,船要進來了!”6月7日,學生們來到荊州市引江濟漢船閘,在控制室觀摩貨船過閘,學習長江航運知識。同學們眼睛緊緊地盯著監控畫面,黑板大小的顯示屏上,有6個監控視角,24小時觀察船閘動態。畫面中一艘裝載沙石的貨船正在靠近,閘室的門緩緩打開,等待著船隻“入室”。“一艘千噸重的船過閘大概需要40分鐘。”船閘工程師彭威指著螢幕上的閘室告訴學生們,船隻進入閘室後,通過水位的高低變化,讓船舶克服長江流域的水位落差,從而快速過閘。
看完船隻過閘,男生管軍豪格外興奮:“因為有了船閘,再大的船也能在長江來去自如。”他説,通過研學他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經過三峽船閘時,要遵循小船“坐電梯”、大船“爬樓梯”的原理;引江濟漢船閘對過往船隻免費開放,長江的水利建設雄偉壯觀,更便民利民。
訪長江生物 與麋鹿、中華鱘“親密接觸”
長江水環境調查小組、長江水生物小組的同學們在這次研學中的收穫“圖文並茂”。學生們來到宜昌中華鱘放生點、三峽大壩、荊州大堤、石首麋鹿和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了解長江生物生存狀態。
最讓學生們心動的“風景”要數石首麋鹿和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在保護區,學生們看見麋鹿種群在原生態的濕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戲,這片1.5萬畝的保護區,就是它們的“世外桃源”。
在宜昌市,同學們走進中華鱘研究所,在研究所專家的帶領下,觀摩了鱘魚館、標本館、水族長廊,還在生産養殖車間了解中華鱘的生存條件。被稱為“水上大熊貓”“活化石”的中華鱘如今不僅珍貴而且非常稀有,據了解,目前世界僅存的野生中華鱘數量已經不足100尾,且逐年遞減。
中華鱘、麋鹿、江豚都是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它們的存在直接反映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保護它們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生物組的夏天元同學説:“看見麋鹿生活得非常幸福,我覺得很開心,真希望中華鱘和江豚也能在長江裏快樂地生活。”
水環境組應睿芪同學説,這一路上聽著專家們的講解,看到他們為保護生態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備受感動。“以前覺得保護長江只是‘口號’,這次的研學讓我看見了很多人為保護生態作出的貢獻,也更堅定了我保護環境的決心。”
(長江日報記者劉嘉 見習記者舒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