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奏響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協奏曲
原標題:“全要素、全産業鏈、全地域”推進 黃石奏響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協奏曲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雷巍巍 通訊員 王劍
向南!向南!
回溯黃石城市版圖演變,一路“南拓”的發展軌跡清晰可見。
跨越黃荊山,挺進大冶湖。黃石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韌勁與闖勁,衝破山水隔阻,讓1市1縣5區(大冶、陽新、下陸、西塞山、黃石港、鐵山、經開區)融合發展。
進入新時代,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黃石如何作為?黃石市政府負責人表示,“全要素、全産業鏈、全地域”謀劃,大力培育支柱産業,突出特色和主導産業,補齊發展短板,突出創新驅動,提高發展品質,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8年1月至5月,黃石主要工業經濟指標數據亮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1%,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35.9%,工業用電量增長13.12%,工業産品銷售率增長97.71%,四項指標增速均居湖北省第二位。
區域一體 打造半小時交通圈
“春夏為湖,則瀰漫浩渺遠接天碧;秋冬為港,則轉旋曲折而莫見所從出。”這是史志中的大冶湖。
6月15日,湖北日報記者佇立大冶湖畔,只見園博大道坦途如虹,綠樹成蔭,鮮花搖曳;礦博園、園博園厚重大氣,遊人如織;新落成的市民之家、奧林匹克中心氣勢恢宏……置身大冶湖生態新區,一股朝氣與活力噴薄而出。“大冶湖生態新區之於黃石,猶如畫龍點睛。”黃石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説,大冶湖生態新區位於黃石幾何中心,與大冶、陽新一衣帶水。以大冶湖生態新區為出發點,半小時車程內,可抵達黃石市絕大部分區域。
曾幾何時,大冶與黃石城區,橫亙著綿延20余公里的黃荊山脈;陽新與黃石城區,隔著煙波浩渺的大冶湖。這座山與這座湖,一度成為阻隔三地融合發展的地理和心理障礙。
區域要融合,空間在哪?向黃荊山南進軍,向大冶湖挺進!
黃石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大冶湖生態新區建設,咬定青山,久久為功。5年之後,一座生態之城拔地而起,成為凝聚市縣區發展合力的重要紐帶。
一條路改變一座城。2017年10月29日,黃(石)陽(新)一級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全長47.7公里的快速路,經過富庶繁華的黃石經開區、穿越巍巍父子山、越過碧波盪漾的大冶湖,抵達陽新城關,將1個半小時車程縮短為半小時。自此,黃石全域進入“半小時交通圈”。2018年8月,總投資126億元的武漢至陽新高速公路黃石段將動工,規劃中的穿越黃荊山隧道數量將達到7座……黃石同城化發展將進入新時代。
統籌規劃 十大園區錯位發展
黃石市一盤棋,每個縣市區重點發展1至2個主導産業,實現錯位發展。
5月14日,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臺光電子破土動工。“持續跟蹤8年,終於啃下硬骨頭。”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員感慨。
臺光電子項目總投資10億元,生産研發粘合片、銅面基板、金屬基板等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達産後預計年銷售收入20億元,創稅8000萬元。“經濟效益固然可觀,我們更看重它對全産業鏈的補充。”黃石市商務委主任毛甲艷説,“我們要高品質招商,招符合産業方向的商,著重延鏈補鏈強鏈。”
在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産業“鐵三角”——滬士電子、欣興電子、定穎電子相繼落戶,光電子産品、電子基礎材料、應用電子、嵌入式軟體等配套項目接踵而至。黃石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後全國第三大PCB(印製電路板)産業聚集區,被譽為“中部矽谷”。
在大冶湖國家高新區,以漢龍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發動機、輪轂、座椅、天窗、鋰電池新材料等配套産業日益完善,一個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呼之欲出;以保健酒為龍頭,勁牌30萬噸健康白酒基地和生物醫藥産業園初具規模。
在陽新,以黃石新港(物流)工業示範園為依託,重點打造多式聯運為主的“億噸大港”,建成長江中游現代物流中心、外貿中轉樞紐港和長江中游重要新興産業走廊。
黃石港區智慧輸送裝備製造産業園、西塞山區智慧模具産業園、鐵山區高端工模具産業園……黃石十大特色産業園區齊頭並進,正在撐起縣域經濟壯大的龍骨,助推均衡協調高品質發展。
錯位發展,全産業鏈初具形態。下陸區主攻銅産業,發揮大冶有色、華中銅業等上游企業銅冶煉優勢,補齊銅板、銅箔、銅帶等中游産業鏈,為黃石經開區PCB等下游企業提供充足原料;位於黃石港區的華新水泥,在陽新富池鎮打造全球領先的綠色建材生態産業園和循環科技産業園,在黃石經開區建設新材料與智慧裝備製造科技園。
聚集要素 縣域經濟厚積薄發
6月15日,位於大冶的新冶特鋼無縫鋼管生産車間,180平方米燒結機、煉鐵高爐環保、安全、節能設施升級,制氧改造工程等10項技改齊頭並進,總投資超過16億元。
2月14日,黃石“千名幹部進千企”,吹響新一輪“抓技改、強研發、提品質、創品牌、活要素、促融合”為主題的集結號,實現市領導和市直部門挂點服務縣、市、區企業全覆蓋。“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産率。”黃石市經信委負責人認為,堅持要素資源向主導産業、優勢産業集中配置,造就縣域經濟厚積薄發。
人才和資金是最活躍的要素。黃石出臺“金融八條”,設立4支16億元産業引導資金,市級投資融資平台資産規模達1164億元;出臺人才“黃金十條”,培育引進人才2.5萬人。
加快優勢資源向縣域經濟傾斜。大冶市“銅都英才”計劃,五年來吸引本科以上高層次人才1000余人落戶。黃石成立環保節能産業技術研究院、智慧輸送裝備及工業機器人産業技術研究院、模具産業技術研究院等,分別對口服務大冶、黃石港區、鐵山區、下陸區等主導産業;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産業研究基地,以項目為載體,開展産學研合作,推動産品邁向中高端。
土地保障助推縣域經濟。黃石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新增項目用地近萬畝。華新水泥、新興管業、寶鋼黃石公司、三環離合器等33家企業退城入園,在陽新、黃石經開區建産業園,帶動規模投資超過500億元。華新水泥將停産黃石分公司4、5號旋窯生産線和華新裝備公司現有生産線,封閉礦山,城區地塊移交政府二次開發。
提品質、創品牌,擦亮“黃石製造”。東貝、新冶鋼、三豐智慧等29家企業登上湖北名牌榜,數量僅次於武漢和襄陽,2017年,實現産值1173.95億元,同比增長22.8%,名牌企業産值首次突破千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産值的49.8%。
環保倒逼縣域經濟轉型升級。西塞山區120多家模具鋼企業整合成30家,從惡性競爭到抱團闖市場,建設華中模具鋼生産研發檢測中心;陽新、西塞山等關停轄區106個沿江非法碼頭;大冶關停400多家“五小”企業,為經濟轉型騰出環境容量;全市修復礦區生態近萬畝、造林綠化60多萬畝。
黃石,這座因礦而生的城市,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經歷了轉型的陣痛和迷茫後,正在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