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研究生支教團20年接力 海拔4500米建書屋 給藏族孩子們上課
“高原書屋”的孩子們收到圖書後非常高興
7月27日,中南民族大學第19屆研究生支教團的6名隊員結束為期1年的支教任務,從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中學返回武漢,而隊長任鵬飛還堅守在乃東,向剛到西藏的第20屆研支團的隊員們交接工作。任鵬飛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研支團目前在乃東開展了邦吉美朵藝術課堂、高原書屋、筆友計劃等支教特色項目,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了支教項目的延續性,必須做好對接安排”。
克服高原反應一週上18節課
美麗、潔白、神聖,是支教隊員們進入西藏的第一印象。乃東中學位於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河谷地段,平均海拔4500米,交通不便,師資力量相對缺乏。
“抬眼向四週望去,眼前白茫茫一片,全是難以逾越的雪山。孩子們像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想飛卻飛不出去。”隊長任鵬飛一年前第一次踏上乃東的土地,便被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感動。
平均每天要上3個班的課,一週上課6天,在高原完成這樣的支教工作並不輕鬆。缺氧、乾燥、強輻射,在進藏的路上,隊員們就已經體會到了環境的惡劣。任鵬飛回憶,火車開過蘭州後,淩晨2時,他被列車上的醫生叫醒,得知一名隊員發生嚴重的高原反應,面色難看,呼吸不暢,嘔吐不止。“嚴重的高原反應會引發肺水腫,救治不及時會有生命危險。雖然出發前我們學習過相關的知識,做了很多準備,可當它實際發生時,還是一團亂。”幸運的是,隊員服藥後情況得以緩解。
融入街舞元素編排課間操
單科最低分只有30多分!滿懷激情的6名支教隊員被學生們第一次月考的成績潑了一盆冷水。經過逐一談心,隊員們發現,語言不通是教學的最大障礙。在乃東,漢語教育相對薄弱,很多學生的漢語是依託學校老師的持續輔導和耐心糾正才得以提高。為此,隊員們調整了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儘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漢語,輔助圖畫、動作等進行教學。
為豐富乃東中學學生的第二課堂,舞蹈表演專業的支教隊員熊晴怡與該校次旺拉宗老師一起,編排了一套既有流行元素又有民族特色的課間操。熊晴怡介紹,課間操一共有三個部分,第一、三部分是藏族鍋莊舞與內地廣播操的結合,第二部分則融合了街舞元素。“讓我驚喜的是,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帶的藏族韻律,給了我很多啟發。”熊晴怡説。
如今,熊晴怡編排的舞蹈已經成為該校邦吉美朵藝術課堂的一部分,滿足了孩子們對藝術的渴望。
建起6個高原書屋
在每週僅有的1天休息時間中,支教隊員們也沒有空閒下來,而是備課、家訪、做公益活動,陪孤兒們打球、畫畫,給他們做心理輔導。
讓任鵬飛印象最深的是到學生加措家進行家訪的經歷:加措平時要先徒步走2個小時的山路到鎮上,再搭公交到學校,因為老師家訪,他特地先趕回家,再騎上摩托到鎮上接老師們。“加措的家庭並不富裕,家訪時,他父母拿出珍藏很久的上好牛肉乾招待我們。在了解到加措的化學成績從48分提高到70分,其他各科成績也有很大提高後,他父母一個勁地感謝,我們心裏很感動。”任鵬飛説。
據悉,山南很多學校的學生很難接觸到課外書,為了開闊藏區學生的視野,中南民大研支團從2015年開始,通過線上線下愛心人士的同心協力,先後建立了6個高原書屋,讓知識的火種在雪域高原播撒;為了讓藏區學生更真實、更快速地了解到世界的變化,研支團還開展了筆友計劃。每年,百餘名中南民大的同學都會通過書信與乃東中學的學生交朋友。
“柴米油鹽,教室宿舍,作業伴良宵。一年桃李,芬芳滿園,已經挂滿樹梢。”這首中南民大研支團團歌《愛的歌謠》中的歌詞,成了支教隊員們的真實寫照。任鵬飛説,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把最青春的我們獻給最可愛的你們”的諾言,會把接力棒一屆一屆地傳下去,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 實習生李雨凝 通訊員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