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效初顯 武漢正由區域試點向全域擴面推進

2018-08-08 17:39:44|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成效初顯 武漢正由區域試點向全域擴面推進

青山江灘海綿改造後,好似一條濱江綠帶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7日訊(韓瑋 馬達 )7月31日上午,家住青山綠水花園小區的陳女士推著嬰兒車帶孩子來到附近的武豐閘濕地公園,在樹蔭下休憩乘涼,一條貫穿公園的青山港明渠內栽植有再力花、荷花、菖蒲等植物,景色怡人。“我每天都會帶孩子來這裡轉轉,這個開園兩年多的海綿公園讓周邊市民多了一處夏日休閒之地。”

  青山區海綿辦有關人士介紹,這個公園屬於青山港濕地雨、污水整治及水環境修復工程,整治前,周邊居民夏日不敢開窗,港渠底泥淤積、水體不良,沿線環境“臟亂差”。啟動海綿城市建設後,通過污染控制,沿青山港周邊新建截污管道、截流井,同時設計隔油沉砂井及生態雨水口,截留污水及合流雨水入港渠;清淤疏浚,水生植物凈化;跌級水池、表面流濕地、潛流濕地三級凈化系統等多項措施讓死水變活。

  開園兩年多來,水體沒有出現黑臭。生態浮島、潛流濕地、雨水花園等使水體得以凈化擴容,整個公園的綠量大大增加。居民生活環境脫胎換骨、蛻繭成蝶。同時,工程還聯動周邊六大公園及青山古鎮形成城市生態綠肺,服務周邊數萬居民。

  經過三年的海綿試點建設,青山、漢陽四新誕生了一批海綿公園。

  青山建設十路沿線,除青山港外,武鋼二號明渠、東楊港等多條由港渠水系形成的海綿公園已完成內澇防治和污染水體治理,大大提升市民幸福感。

  家住東湖港、東楊港周邊的北洋鑫苑小區居民原先夏季在港渠邊走,不得不掩鼻而行,無處納涼消暑。如今,小區自發組成3支暴走團,每晚7點沿東湖港內的園路暴走,還有不少居民沿港渠散步消暑。

  建設方武漢碧水集團介紹,4.7公里長的東湖港與青山港相連,原先周邊垃圾成堆,水葫蘆全部覆蓋了水面,旁邊是一座30多萬方的渣土山。450米長的東楊港是楊春湖與東湖港的連通渠,承擔楊春湖地區排水重任。原先周邊遍佈菜地、棚戶、垃圾。

  為改善東湖港和東楊港水環境品質,提升周邊居民生活環境品質,2016年9月啟動了兩條港渠的海綿改造工作。通過海綿手段凈化水體、拓寬渠道,渠道駁岸採用生態護坡,景觀綠化採用波紋花園,三角形坡地上新栽植了各色喬木、灌木、打造波浪形草坪,既創造出別樣景觀,又實現最佳的雨水滲透效果。明渠兩側還設置了透水步道。去年12月底基本完工,黑臭不再,垃圾山削平,景色如畫,已成為周邊居民休閒樂園,輻射服務周邊10余萬人,海綿工程已真正成為民心工程。

  武鋼二號明渠綜合整治工程也讓一條廢渠實現蛻變。通過渠道擴挖、連通、污染控制、水生態修復、景觀整治等一系列工程,2.4公里長的明渠已成為市民休閒一景。

  建設方市水投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偉介紹,作為“大東湖”水網的引水口,二號明渠將長江水引入東湖,大東湖六湖連通後可進行水體置換,提升水質。

  市城建委海綿辦負責人透露,未來,這些海綿公園的園路可串聯起青山江灘和東湖綠道,猶如一線串珠,建設十路、楊春湖路沿線的居民都將受益,整個片區的“小氣候”得到改善。長江水經這些港渠到達東湖,沿線的水體交換,上空也會形成風的疏散廊道,改善熱島效應。

  2015年4月,武漢市被國家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三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海綿城市建設路徑,綜合採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建立一套“源頭減排、過程式控制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體系和標準,高品質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全面推進工作,趟出一條符合武漢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之路。

  目前,我市試點建設任務已經完成,即將迎來國家相關部委考核驗收。

  海綿試點區域建設已取得成效 “海綿+”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感

  按照“集中示範、分區試點、全市推進”的思路,武漢海綿城市試點首先在青山和漢陽四新兩個示範區集中鋪開,總面積38.5平方公里。

  以解決區域漬水內澇和水體黑臭等問題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對照國標要求,我市已經完成了試點區域內小區公建、公園綠地、市政道路、港渠水系等288個項目的建設任務,總投資約110億元。

  通過3年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的主要水問題明顯改善,建設成效初步顯現:據測算,試點區域應對暴雨能力明顯提升,2017年以及今年汛期,試點區域的歷史漬水點均未發生漬水內澇現象。

  青山試點區內的青山港、二號明渠及東楊港三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主要指標基本達到IV類水要求;漢陽四新試點區港渠水質明顯好轉。

  市城建委堅持將海綿改造與民生需求相結合,成為武漢此次試點工作的一大亮點。武漢的海綿改造,重在將海綿城市改造與老舊社區改造、校園改造二合一,積極實施“海綿+”工程。

  曾經,暴雨使地勢低窪的青山鋼城二中內積水,學生們不得不踩著用課桌拼成的小路上學。一場海綿改造讓這所學校煥然新生。

  青山鋼城第十九小學通過海綿改造,不僅解決了漬水內澇,還增加了人性化坐凳,改造老舊通廊,進行藝術再創作。學校幾乎每一處都動了“美容整形手術”,改造完成後變身一座園林式海綿學校。

  據悉,武漢海綿試點區域新增、改造生態停車位6000余個,新增活動場所3.3萬平方米;海綿校園建設讓3萬餘師生受益。青山示範區生態岸線比例由50%提升到85%,極大拓展了居民生活的綠色空間,有效提升了生態品質,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爆棚。

  海綿建設向全域擴面推進 今年覆蓋7城區2個功能區

  市城建委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今年是我市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開局之年,各區正在開展現狀排查、規劃編制、重大項目確定、骨幹項目建設、建設管理體系健全等工作。根據《市城建委?市發展改革委關於下達武漢市2018年市級城建投資及資金計劃的通知》要求,今年有7個中心城區和東湖高新、經開區將按照海綿城市理念系統開展源頭和涉水類項目建設,總面積達40平方公里,在有效提升南湖、東湖等重點水系水體環境品質,解決片區漬水內澇問題的同時,顯著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品質。截至目前,除個別區的項目還在分解確定外,8個區共確定15個項目,各項工作按計劃積極推進。明年,海綿建設將覆蓋武漢全域。

  下一步,市城建委將緊緊圍繞城市建成區2020年20%面積和2030年80%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充分做好與水務、園林、環保等部門溝通對接,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將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項目與“四水共治”、“三舊”棚戶區改造、綠地公園提升、高校雨污分流等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統籌開展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建設軟實力將全面提升。下一步將進一步開展海綿城市相關科研課題研究;加大對管理單位、設計部門、圖審機構人員進行海綿城市相關技術培訓;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讓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生態理念嵌入武漢高品質發展 創新城水和諧的海綿城市之路

  借海綿城市建設來理水營城,將生態理念嵌入高品質發展,武漢摸索出了經驗。

  武漢先後成立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試點工作指揮部,武漢市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辦公室、管理站,有序推進海綿建設各項工作。

  政府部門、建設平臺、社會單位共同參與,分工明確,市區一體、部門合力,上下聯動。

  通過規劃管控、工程設計、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把控,確保海綿城市要求的有效落實,轉變了傳統城市建設模式。

  一批政策技術標準在漢誕生:《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編制出臺,自上而下做好了海綿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明確綱領;《武漢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的編制,鋪開了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化藍圖,全市以海綿城市理念為統籌,朝著建設目標一張藍圖幹到底;《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試行)》等多部適合華中地區豐水城市特點的地方標準和工程圖集編制完成,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20余項技術專利的成功授權,彰顯了武漢探索海綿城市技術創新之路的纍纍碩果。

  從區域試點向全域推進,讓更多人擁有幸福感,體現了武漢政府治理城市的決心。通過創新機制,武漢已初步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在國內率先建設完成海綿城市監測與評估平臺,建立海綿大數據模型,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新時代,武漢正用行動作答。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借海綿“東風”讓城市健康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