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茅永紅:人生百步 投身改革是關鍵一步

2018-08-14 16:03:01|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u73BzO1100

圖為:茅永紅(左一)與百步亭社區居民促膝聊天。(資料圖片)

  漢口,盛夏。

  百步亭花園的一處苗圃裏,回想起30多年前隻身進京跑審批的衝勁,64歲的百步亭集團董事局主席茅永紅至今仍覺得熱血沸騰。“改革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要敢於冒風險。”面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茅永紅敞開心扉,“改革也是一種樂趣,是一種精神激發、成果分享的獨特樂趣。”

  究竟是怎樣的考驗,讓這位改革的先行者擁有如此豁達的胸襟和氣魄?

  究竟是怎樣的信念,讓這位榮譽等身的企業家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u73CZ71100

“騙”來家裏的補償款,創辦武漢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剛改革開放,中外企業合資法已經公佈了,而武漢這座古老的商埠還是靜悄悄的。

  在武昌縣(今武漢市江夏區)交通站當站長的茅永紅大膽提出,創立一家進口汽車維修中心。

  一切都是新的。

  沒有現成的案例可循,茅永紅找到時任縣委書記徐海庭。“你要搞,我支持。能不能辦成誰也不知道,跑審批這筆錢誰出?”“我出!修鐵路佔了我老家房子,補償了2萬多元錢。”

  此後的一年裏,茅永紅開始了跑一百多個公章手續的漫漫旅途。一個一個地蓋,從縣裏到市裏,再到省裏,再到國家部委。

  因為把家裏錢“騙”出來了,茅永紅有家不能回。

  候船室、候車廳,成了他的流動床舖。捨不得花錢,每到飯點,他總是找家餐館幫工,混口飯吃。

  從1983年2月開始調研市場,到1985年3月28日完成所有審批流程。

  1985年4月4日,“江夏進口汽車維修中心”終於領到了執照。茅永紅數了數,179個公章。這是武漢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30多年後的今天,企業註冊審批實現了網上辦理、立等可取。“萬事開頭難,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茅永紅説,也許沒有這179個公章,就不會有今天的方便與快捷。

  企業辦起來了,接下來就是管理問題。

  當時是計劃經濟體制,大鍋飯,鐵飯碗,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茅永紅認為,辦中外合資企業,就是要引進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

  企業自主招工,茅永紅推行“三制”:工人合同制,能進能出;幹部聘任制,能上能下;工資浮動制,能高能低。

  8個月後,企業收回了全部投資,開始盈利,創造了奇跡。

  然而,這在當時,是被很多人不理解的。有人説是“資本主義”“自由化”,動輒扣“帽子”。

  在江夏進口汽車維修中心的8年,茅永紅10次被帶去檢察院調查,總是審幾天,就放出來了,沒有問題。“現在回想起來,也不能怪他們,當時法律不健全,有人告狀他們就得查。”30多年風風雨雨,茅永紅對當年的一切已經釋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u73D52X100

7家開發商先後退出,他卻投資打造花園社區

  1994年,響應湖北省委號召,茅永紅帶領一班企業家,從海南回到湖北發展。

  剛好趕上江岸區百步亭一帶開發,此前有7家開發商來過這裡,都因條件太差、掙錢太難,先後退出。

  茅永紅雄心勃勃,想把這裡建成武漢最文明、最和諧、最安全的地方。他説服一起回來的企業家,註冊了“武漢安居公司”,合力開發百步亭。

  百步亭怎麼建?茅永紅調研發現,國內一些項目,因為缺少統一配套和後期管理,臟亂差嚴重,成為政府的包袱,百姓的痛處。

  為避免這種情況,茅永紅向社會學家求教後決定,實行“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建設模式。

  有合夥人提出,企業建社區、管社區,那是自討苦吃,還會影響利潤。

  茅永紅回答,企業要追求利潤,但不是“掘一桶金就走”的短期利潤,而是要追求“理性利潤”“長遠效益”和“多贏效應”。

  思路明確了,行動就有了方向。

  在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公司堅持一切圍繞居民需要完善社區功能,不給居民添麻煩,不給物業留後患。寧可少出房10%,也要將房屋設計成南北朝向,通風采光效果好。

  茅永紅要求公司經理全部住到社區,並公開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管工程的經理建的房屋滲水,管物業的老總服務不到位,居民就會天天找你,讓你吃不好飯、睡不好覺。”

  真心誠意的付出,換來真金白銀的回報。首期開盤銷售,1000多套房子,一搶而空。

  不設街道的社區,管好了居民大大小小的事

  社會治理,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99年,居民入住後的第一個春節,大年三十,物業員工都回家吃團年飯。

  初一早上,茅永紅髮現,小區成了垃圾場,到處是鞭炮碎屑。居民也紛紛議論,指責物業管理不善,指責鄰居素質不高。“像這樣的情況,再多的清潔工也忙不過來,問題出在物業管理是‘少數人管多數人’。”茅永紅提出,發動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共同愛護家園。

  首要任務是發動群眾。但家家鐵門鐵窗,互不來往。怎麼辦?

  公司挨家挨戶上門,把腰鼓和服裝買好送給大家,吸引大家參加文體活動,成立了腰鼓隊、舞蹈隊、太極拳隊等幾十個隊伍。

  一場活動,就是一次鄰裡聯誼,就是一次感情交流。慢慢地,大家從對自己小家的愛護,擴展到對社區的維護。

  茅永紅因勢利導,帶頭撿煙頭,堅持了整整7天。第3天,物業公司員工撿起來,第7天,社區居民撿起來。

  如今,百步亭有專門撿煙頭的志願服務隊,社區實現了無煙頭、無紙屑、無暴露垃圾等“十無”。

  為解除困難居民的後顧之憂,公司把社區商業門面拿出來,低價租給困難家庭。如果一家租不起,就兩三家合租,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生計問題。

  居民發動起來了,參加文體活動的人多了,又有居民反映,活動場地不夠了。

  茅永紅召集股東開會,提出將社區中心地段拿出地來建社區公園。這話一齣,就炸了鍋!“別人是鏟掉公園建房子,你是推倒房子建公園。直接損失就是1個多億啊,以後還要貼錢維護,有這樣辦企業的嗎?”

  茅永紅堅持,“既然我們的産品是社區,就必須具備社區相應的功能。”

  有兩名股東當場翻臉退出。

  茅永紅頂住壓力,在原本規劃建6萬平方米房屋的土地上,建成4萬平方米的社區中心公園,成了老百姓跳舞、活動的開心樂園。

  突破傳統的“區—街—居委會”管理的行政體制,首創“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建設模式,茅永紅的大膽改革得到了武漢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區直管、不設街道辦事處的社區。

  擎起黨建引領大旗,複製推廣百步亭模式

  2000年,百步亭社區成立黨委,500名黨員投票選舉,一致投票推選茅永紅為黨委書記。

  民營企業家擔任社區黨委書記,當時全國尚無先例。為當好這個書記,茅永紅辭去了總經理職務。

  2003年,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建設部、文化部,四部委聯合下文,向全國推廣百步亭經驗。

  2013年,中組部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出百步亭“二三六”黨建工作法,向全國社區黨組織推廣。“百步亭經驗”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示範品牌。

  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近兩年到百步亭參觀學習的社區書記和各界人士達13萬多人。

  在茅永紅看來,所有的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黨組織作用的發揮。

  採訪結束時,茅永紅深情地説,“只要聽黨話、跟黨走,贏得老百姓的擁護支持,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只要方向對了,改革就一定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取得成功。”(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娜、通訊員張繼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