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盲俠”鄭舉選:時代變遷裏的商海三部曲

2018-08-07 17:14:30|來源:湖北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原標題:從小攤販,到個體戶,再到董事長,他的命運隨漢正街起伏—— “盲俠”鄭舉選:時代變遷裏的商海三部曲

“盲俠”鄭舉選:時代變遷裏的商海三部曲

圖為:7月12日,鄭舉選講述他的經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攝)

“盲俠”鄭舉選:時代變遷裏的商海三部曲

圖為:鄭舉選在漢正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朋 翻拍)

  “天下第一街”漢正街,武漢商業的“一面旗”。

  綽號“盲俠”的鄭舉選,漢正街上的一個“傳奇”。“ 我 的 一生,都跟漢正街緊緊聯繫在一起。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

  7月,漢陽墨水湖畔的小庭院中,78歲的鄭舉選回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五味雜陳。

  4個多小時講述的,雖然都已是過眼雲煙,但時代的變遷,卻在他的故事中呈現得格外清晰。

  “小攤販”鄭舉選——雙目殘障卻心氣過人 18歲便嶄露經商才華

  “我的外號本來不是‘盲俠’,而是‘麻瞎’。”

  眼前的鄭舉選,戴著一副大墨鏡,臉上刻滿了歲月滄桑,稀疏的白髮整齊向後梳成大背頭,談吐中透出商人獨有的精明與自信。“我1940年出生在蔡甸區侏儒鎮,父親在漢正街的老三鎮市場做生意。”鄭舉選説,幼時一場天花,給他留下了滿身“麻子”和潰爛的雙眼,“麻瞎”這個綽號由此而來。

  鄭舉選清晰記得,11歲時的一個夜晚,他一陣頭暈後,左眼徹底失明,只剩右眼還有微弱的光感。但是,即使看不見黑板,他也堅持上學,用耳去聽,用心去記。寒暑假,他會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些刷子、筲箕等小物件,補貼家用。

  1958年,趕上“公私合營”,家裏拿出100元錢入股漢正街的“三曙百貨合作商店”,18歲的鄭舉選成為一名銷售員。才到店裏,經理看他視力不好,給他定的工資每月28元錢,在所有銷售員中最低。“這讓我很不服氣。”鄭舉選暗下決心,要證明自己的實力。

  那時的銷售方式是“行商”,需要每天到店裏領貨,再挑到外面去賣。鄭舉選四處“撿耳朵”,尋商機。“聽説武鋼明天要發工資,我第二天一早就到店裏領貨,第一個趕到武鋼的廠門口去擺攤。”鄭舉選説,他專門根據一些大單位發工資的時間,有的放矢,業績逐漸做了起來。短短一年,他的銷售額排到了全店第一。

  這是鄭舉選經商才華的首次展現。然而,那個年代,沒有更大的舞臺讓他施展。1959年底,他被調崗,安排到市政單位工作。

  直到1961年,鄭舉選聽説,武漢要恢復漢正街的老市場,允許小攤小販搞個體經營,這才脫去工裝回了家。

  取其父鄭行協的名字,鄭舉選註冊申辦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商業執照——“協記小攤小販”。他將勺子、魚鉤、魚線、氣球、針頭線腦等往地上一鋪,就在家門口擺起了攤。

  “個體戶”鄭舉選——苦熬13載走進春天裏 領到漢正街首批個體工商戶執照

  命運總是出其不意,就在鄭舉選的生意剛剛有點起色,又發生了轉折。

  1966年後,個體私營經濟被視作産生資本主義的溫床而嚴格限制,漢正街陷入沉寂。

  為了謀生,他將一些小百貨生意潛入地下,偷偷經營。參與者大多是盲人,收入微薄,只夠混口飯吃。

  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他的人生因此天翻地覆。“終於又能堂堂正正做生意了!”鄭舉選激動地説,那時的他,就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岸上遞來的繩索,看到了生的希望。

  他遞上申請,與103名街坊一起,領到漢正街的首批個體工商戶執照。

  隨後,他帶著僅有的15元錢回到熟悉的漢正街,擺起小百貨攤。

  鄭舉選一齣現在漢正街,許多昔日隱藏在地下的客戶都來看他,給他帶來貨源,帶來信息,帶來紅火的生意。“視力不好,我只能更多的用腦用心。”鄭舉選説,做生意誠信第一,童叟無欺是根本;其次是要善於挖掘商機,想辦法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他一面秉承薄利多銷、貨真價實的老傳統;一面深入挖掘貨源,直接與廠家聯繫,用信譽擔保,不拖賬、不欠款。

  5年多的時間,他構建起了一張牢固的銷售網絡,加上數條獨家進貨渠道,生意逐漸由零售轉為批發,成為漢正街上有名的“中間商”。

  堆積如山的貨物,到了鄭舉選的手裏,總是能盤活。

  “董事長”鄭舉選——創下漢正街“四個第一”50余條生意經,“誠信”是基石

  改革開放後,短短幾年間,漢正街的個體商戶數量從百到千,成倍增長。

  1979年到1984年,鄭舉選的生意蒸蒸日上。嘗到甜頭的他,對改革開放後“重商育商”的好政策心存感激。

  1982年,國家開始對個體商戶徵稅,稅費數額根據實際銷售情況自行上報。鄭舉選叮囑會計:“多報一點,國家形勢好了,我們才有好日子過。”

  1984年,鄭舉選成為漢正街無人不曉的首富。他創下四個第一:銷售額連年第一,納稅連年第一,各種捐款第一,認購國庫券第一。

  順風順水,鄭舉選原本只想多賺點錢去養老,但44歲那年,又面臨人生再一次的抉擇。

  1984年,國家鼓勵興辦僑資企業,鄭舉選因有海外關係,受邀在漢正街開辦“武漢友誼華僑貿易部”,並被推舉為董事長。“一開始,我是抗拒的,但仔細想想,個人利益與國家的需要孰輕孰重,所以還是決定去拼一拼。”就這樣,鄭舉選從個體戶變成了企業家。

  他關掉了自家的店舖,全心經營企業:聘請一批老商業專家、會計師、律師、高校經濟管理系教師、研究生組成“智囊團”,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細化分工,實行“崗位責任制”,讓企業的每一顆螺絲運轉起來;落實“股份制”,每年年底給股東兌現分紅,在當時的股份制企業中屈指可數。

  1985年到1991年之間,企業年銷售額高達500萬元,鄭舉選作為行業標杆,到全國僑資企業代表會上介紹經驗。

  1992年,隨著漢正街兩次小範圍的拆遷改造,企業承包合同期滿,鄭舉選逐漸淡出漢正街。

  1998年,他離開漢正街時,這條500年曆史的老街經過改革開放洗禮後,已成為批發“先富起來者”的傳奇。“金盆洗手”20年,再談漢正街上的“生意經”,鄭舉選拿出一份四頁紙的記錄,上面寫著50多條俗語——“親兄弟,明算賬”“貨賣一張皮”“蘇州打貨杭州賣,賺多賺少圖個快”“寧可當年收五斗,不可隔年收一擔”……

  鄭舉選説,這就是他總結的“小竅門”。“竅門”可以寫在紙上,但“誠信”二字一定要寫在心裏。(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 實習生 范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