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保護田野調查後的隱憂——每種語言的消亡都是文化損失
圖為:阮桂君在田野錄製山歌。
老鼠叫“神”,水叫“波浪子”,一般人都不知道了。方言正處在淡化、面臨逐漸消失的窘境。8月19日,武漢大學文學院語言保護專家阮桂君呼籲,保護方言,需要從嬰幼兒開始,樹立普通話和方言並行發展的觀念。
2018年暑假,阮桂君帶著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語言學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駐紮恩施咸豐縣,做了1個月的方言保護田野調查。師生們深深感受到,在湖北省偏遠的中小城市、鄉鎮,方言使用範圍越來越窄。除家庭場合,其他場合,尤其是青少年、兒童,使用方言越來越少。大部分人對家鄉方言有感情,但在使用語言的選擇順序上,普通話還是居首位。這種現象不僅在咸豐,在阮桂君近年所做的神農架、五峰、崇陽等地方言調查中,均如此。
阮桂君率領的咸豐方言田野調查小組,也是“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的一個分支。該工程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語委等於2015年推出,計劃用5年時間開展1500個地點的田野調查,其中少數民族語言300個點、漢語方言900個點、瀕危語言方言200個點、語言方言文化100個點。湖北省有咸豐、隨州等80個點入圍。這是繼上世紀60年代語言調查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全國性語言調查活動,標誌著語言保護已成為一個國家層面、全國各地合力行動的工程。
在駐紮咸豐1個月裏,阮桂君和學生們一起,遴選在當地出生和長大、能説地道方言的居民為鄉音發言人,把他們請進錄播室,把各地原汁原味的“土話”錄下來存起來。同時,他們還做了大量的紙筆調查,對咸豐方言的音係、詞彙和語法做了系統梳理。錄製了長篇語料,拍攝了山歌、民間故事等。此次調查結束後,這些資料以紙質版和電子版上交國家語委,存入國家庫保存。
方言逐漸被遺忘的擔憂,不僅在專家學者心中滋長。參與錄音的鄉音發言人、咸豐縣居民丁德煜説:“現在好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時間長了也聽不懂咸豐話了,溝通都有阻礙了。”語言是交流溝通的紐帶,鄉音承載著鄉愁,阮桂君認為,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語言一旦消亡,以它為依託的思維方式、口傳文化、民俗民風都將隨之消失,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將是文化的損失。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方言承載著鄉愁,兩者的關係猶如著裝上的正裝與便裝,是可以並行發展的。
方言該如何與普通話並行發展呢?阮桂君建議,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可以讓方言進入中小學教育,編寫方言讀本,讓方言區的孩子了解自己所講方言的歷史和承載的文化。當然,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每個人都可以為方言傳承做點實事:比如開闢博客,撰寫介紹方言;開設音頻視頻欄目,解説家鄉方言詞語,用家鄉話講民間故事、吟誦歌謠諺語等等。
據了解,除咸豐外,2018年湖北省的語言保護工程還走進了黃陂、嘉魚、通城、崇陽、紅安等16個點,調查團隊來自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湖北師範大學、武漢科技大學、黃岡師範學院、長江大學等十幾所大學。(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南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