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玻璃的淬火與裂變——沙洋明弘“玻璃艦隊”揚帆記
圖為:明弘玻璃的優質浮法玻璃生産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鴻 攝)
8月13日,荊門沙洋明弘玻璃投資10億元建的新型生産線點火,1000攝氏度的火與石英砂交融,緩緩“吐”出一片片玻璃。這種1毫米超薄汽車原片廣泛用於汽車擋風玻璃、智慧家居等領域,填補湖北省同類産品空白,也是沙洋玻璃産業高品質發展重大突破。13日,沙洋明弘“玻璃艦隊”再添新軍,輕量化玻璃包裝材料項目開工,開啟打造玻璃全産業鏈的征程。
明弘玻璃是沙洋玻璃産業支柱企業,2017年實現産值10億元。從生産粗放的格法玻璃,到進軍汽車甚至手機螢幕玻璃原片領域,明弘玻璃如何“騰籠換鳥”,成功轉型升級?
以舊換新的艱難抉擇
沙洋明弘玻璃始於1982年,前身是後港的鄉鎮企業荊玻公司,有湖北省最早的小平拉玻璃生産線,當時年産平板玻璃1030萬重量箱。但到2010年,國家啟動平板玻璃落後産能淘汰計劃,環保部也出臺新的平板玻璃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明弘玻璃面臨“原材料漲價、産能過剩、環保不達標”的危機時刻。
回想過去,沙洋縣委書記揭建平記憶猶新:“如果玻璃産業垮了,財政收入銳減三分之一不説,還會導致3000名工人失業,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明弘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明洪面臨兩個選擇:要麼宣告破産,要麼轉型升級“騰籠換鳥”。“走人,心有不甘,轉型,又有巨大的資金缺口。”兩難之際,揭建平主動上門做工作:“你經營多年的心血不能白費,轉型不是包袱而是機遇。”
多次奔波于全國大型玻璃企業,學習轉型經驗,王明洪意識到危中有“機”。玻璃企業紛紛關門,但玻璃市場需求仍在擴大,公司有忠誠的技術核心團隊,還有風雨同舟多年的300多家經銷商隊伍,這些都是轉型升級的基礎。市場已擯棄落後的格法玻璃,只有堅決淘汰落後産能,走高品質發展之路,將格法工藝轉型為浮法工藝,才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一減一增的痛苦轉型
玻璃行業轉型,淘汰落後産能,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環保達標是底線。2011年,明弘玻璃從後港鎮搬到沙洋經濟開發區,首要難題是全新定位,增加脫硫脫硝環保設施,減少污染排放。“我們定位高起點,上世界最先進的環保設備,走循環經濟之路。”王明洪在公司幹部大會上的豪言壯語擲地有聲。
然而,一減一增,鉅額資金從何而來?融資,銀行要擔保;靠自己,幾十年積累才幾千萬利潤,而明弘玻璃要上新的浮法生産線,資金缺口10億元。“幸好有政府保姆式的服務,才有今天的大好發展局面。”王明洪至今記得,企業數億元的銀行融資,背後都有縣政府領導奔波的身影。
明弘玻璃首先投資億元,對煙氣進行了脫硫、脫硝,排放全部達標,從北京、秦皇島引進最先進的餘熱發電技術、純氧助燃專利,循環利用煙氣餘熱發電5000萬度。轉型後,明弘玻璃的銷售額是轉型前的3倍、稅收是轉型前10倍多,排放下降90%。煙囪與國家環保部門在線監測相連,達到國家最嚴環保標準。
2013年,明弘玻璃5.5億元建的高檔浮法玻璃生産線投産,核定産能550萬重量箱。緊接著,明弘玻璃又興建二期項目,投資6.5億元,浮法玻璃原片産量達1300萬重量箱。
新工藝需要新的技術團隊,2011年,王明洪年薪百萬面向全國招聘副總經理,一時成為熱點。工廠技術工人缺口大,沙洋縣勞動局長坐上大篷車,走村串戶為明弘玻璃招聘員工300人。
由厚變薄的涅槃重生
8月1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明弘浮法玻璃生産線,爐火熊熊,熱浪撲面,全身瞬間濕透。工人們將石英砂、白雲石等投入熔窯,高溫熔融後的玻璃液,經數道工序後變成透明無色的平板玻璃,投料、傳輸、切割、包裝,都是全自動機械操作。
玻璃行業以薄論英雄。明弘玻璃第一條浮法線的玻璃厚度是4毫米,第三條線生産的玻璃厚度僅1毫米。這意味著産品從單一的門窗玻璃,拓展到汽車玻璃、雙層隔熱玻璃等10多個品種,並進軍電子玻璃(手機螢幕)、玻璃棉等高附加值領域。
以明弘玻璃為龍頭,沙洋加快推進玻璃産業轉型升級,規劃3年至5年建成雙百億産業園,形成中南地區最大的玻璃産業基地、玻璃産品集散地、玻璃行業高新技術轉化中心。未來,明弘玻璃還將建省級玻璃産品檢驗檢測中心,成立院士工作站,實現由“製造”向“智造”的轉型升級。
2018年1月至7月,明弘玻璃已實現産值5.26億元,上繳稅金5727萬元。佔到沙洋玻璃産業半壁江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何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