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導航_fororder_廣告1
荊楚大地
新聞熱線:027-88153686
長江入湖北第一關的“疫”線守門員戰疫賽道上有一種漢馬版的暖心服務物業小哥騎單車給居民運套餐 100多斤豬肉挂滿車把隔離點內中風老伴得到悉心照顧 七旬老人“實名”視頻致謝婦女節6名一線工作者講述抗疫故事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通知要求 力爭做到戰“疫”和戰貧兩不誤武漢:用愛心打通居民服務“最後100米”父親走了 她沿著父親的腳步踏上防疫一線湖北十堰“90後”女輔警創作漫畫為戰友一線戰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穩崗返還5.53億元 惠及企業10.35萬家武漢:三類地點全部實現“床等人”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戰疫最前線】除了治療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醫護人員還做了這些暖心的事浦發銀行潘衛東:加速數字化轉型 促企業復工復産 保民生服務暢通江夏區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園採購10噸防護物資直飛運抵武漢中共湖北省委統戰部向全省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發出倡議武漢實現核酸檢測日清日結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實施康復隔離的通告(第16號)組圖:拿起兒時筆 手繪戰“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江夏中醫醫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張定宇妻子為新冠肺炎患者獻血漿兩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專家:中醫藥全程干預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學生(中、英、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於嚴格公共場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號)209名滯留同胞乘國航包機回家武漢開發區城管隊員24小時待命 每小時給道路橋梁量一次“體溫”武漢見證:急難險重有我子弟兵武漢百萬中小學“線上開學” 特殊典禮開啟新學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職工用“五穀雜糧”作畫 為武漢加油祈福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關於全民監測體溫的幾個問題的答覆武漢三種方式強化發熱病人排查社區防控:築牢第一防線寂靜的城市 堅守的市民湖北鄖西:54個寶寶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轉運首批患者的車輛抵達火神山醫院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漢伢》傳遍大江南北武漢市定點醫院病床使用情況(統計時間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強疫情防控監督工作 對違紀違法者堅決查處武漢市金銀潭醫院20名患者集體出院17個文藝人共譜《武漢伢》《戰書》如確有需要 武漢將申請進一步延長春節假期武漢市中小學從2月10日開始線上開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信心與希望武漢協和醫院11名醫護人員病毒核酸檢測轉陰湖北將在3天內擴大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産能禁行首日 武漢商超供應有保障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 12天內交付

只求吃飽到吃出健康 飲食觀見證改革開放40年巨變

2018-08-31 15:33:16|來源:長江日報|編輯:蘇喜茹|責編:趙佳雯

  講述人:市發改委糧食局退休幹部楊德孝

  歷史事件:1993年1月1日,武漢市糧食價格和經營放開,糧票終止使用,實行了40年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糧食是市場最後放開的一個商品。

  “現在90後估計都不知道糧票是什麼了吧?也不會理解,為什麼有錢還吃不到飯,還必須要有糧票。”7月2日,楊德孝一見到長江日報記者就發出這樣的感慨。這位做了一輩子糧食計劃管理工作的市發改委糧食局退休幹部説,曾經影響幾代人的“糧票”逐漸被遺忘,正是改革開放的成果。

  楊德孝説,糧食從計劃著吃到變化著吃,民眾從只求吃飽到追求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從飯碗就可看出改革開放這40年的巨大變化。

  吃熱幹面都要用糧票的時代

  “現在大家吃熱幹面,掏錢就買,甚至都不用掏錢,直接刷手機。”楊德孝説,“在1993年之前長達40年的時間,沒有糧票,有錢也吃不到熱幹面。”

  1976年,楊德孝結婚,作為機關幹部的他,也遇到了當時很多人都面臨的窘境:要請親朋好友們吃飯,可糧票不夠,買不到米,怎麼請人吃飯?正當發愁時,他家在黃陂的親戚雪中送炭,將自家種的100斤大米,挑到了楊家。楊德孝至今還記得當時的幸福感:“看著親朋好友們在婚禮上吃著大米飯,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為什麼沒有糧票,有錢也買不到米呢?楊德孝介紹説,説到底就是糧食短缺,國家靠計劃的方式保證基本需求,票證是短缺經濟的特徵。1953開始,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發行糧食票證。至此,武漢人買糧食,光有錢沒用,還必須有糧票,實行定量、定點、憑票購糧。

  楊德孝清楚地記得,自己一個月定量是32斤,夫妻倆僅能剛剛維持家庭日常的吃糧需求。一年中糧食供應最豐富的時候就是春節前,會憑票發放糯米、掛麵、花生、小麻油、食用油等。這也導致了“幸福的煩惱”——由於時間集中供應,導致排長隊購物。

  每年這個時候,對於楊德孝等糧食系統的幹部來説,就是類比“春運”的“春供”,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大家都要到一線保“春供”。楊德孝説,同事早上6點多就趕到糧食供應點,天濛濛亮,就看到已經有200多人排隊了,可見當時春節前買糧多麼辛苦。

  糧食市場放開後人們卻“不放心”

  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産力,打開了流而不通的糧食計劃經濟的缺口。農業生産計劃放開,市場農産品極大豐富,流通的農貿市場應運而生,為糧食價格經營放開奠定了基礎。時間到了1993年1月1日,武漢市糧食價格和經營放開,糧票終止使用。

  “糧食是市場最後放開的一個商品。”楊德孝説,早在之前的半年,他就和同事們按照上級要求,開始起草相關文件。“民以食為天,天下糧為本,有糧則穩,無糧則難。説實話,當時我們制定政策時,總覺得一下子放開糧食價格和經營有點不可能。”

  40年後再回憶當初放開時的情景,楊德孝坦言,市場放開了,當時人的心裏還沒有放開。1993年糧食市場放開,居民購糧證和糧票停用,但在政府的文件中卻留有“妥善保管”的尾巴。由此,人們對糧食放開“不放心”,反而加劇了這種緊張,辦理糧證關係的人數出現了長期排隊的現象。

  “糧食局的辦證窗口,每天排隊申辦糧證關係的隊伍長達500米。”楊德孝説,“儘管我們認為糧食放開後,辦理糧食關係根本沒有必要,並且辦事人員從1人增加到了4人兩個窗口,中午不休息,但當時還是擋不住源源不斷的排隊人群。”長年累月的排隊衍生了相應的“排隊經濟”,在糧食局門口出現了有償排隊、坐凳出租、簡餐盒飯等“生意”。

  3天之內武漢平息漲價風波

  除了排隊,作為全市糧食管理的主要部門,楊德孝和同事們還面臨著更大的挑戰:1993年1月1日放開糧食市場,從11月開始,武漢受外地糧價瘋長波及,也出現了糧價飛漲,有的城區甚至出現了糧價翻倍漲的情況。

  糧價漲,百姓慌。楊德孝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加班,不斷將糧食市場最新情況彙報給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當機立斷,緊急動員,全市國有糧店張貼安民告示,全部開門敞開供應限價大米,城區糧食只準進不準出,供應網點一律不準惜售、倒賣、脫銷,批發庫站24小時值守保供。

  3天之內,武漢的糧價穩住了。楊德孝説,在這場全國性的糧食危機中,武漢市平抑糧價、限價拋售的決策及行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走在前面的,率先取得了市場的掌控權。當武漢行動了快一個月後,國務院視全國糧食形勢作出了平抑糧價的決定。全國行動也有利推進了武漢市糧價的平抑和市場的穩定。

  “糧食價格放開後,經歷了如此大的風波,可見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極大的勇氣,以及應對的能力。”楊德孝説,武漢“敢為人先”的精神,在那場風波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飲食變遷見證改革開放成就

  經歷風雨方能見彩虹。武漢在全國較早平抑糧價,使得武漢糧食市場化後,較快回到了市場主體地位。我市建立了市級糧食儲備制度,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自願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發揮看得見的這只手的作用,加強糧食安全調控。

  2001年5月,經過對糧價趨勢檢測、集貿市場供需關係分析、市民心理了解,武漢市決定,廢止糧政管理。“在我們糧食局門口持續了8年的排隊長龍消失了,武漢才與糧食計劃經濟正式告別。”楊德孝説,當時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2001年底,楊德孝退休,告別幹了一輩子的糧食計劃工作。

  退休多年,楊德孝仍然關注著市民的吃。“大家可能不知道,同樣是糧食,現在我們吃的糧食,和計劃經濟時代吃的糧食,有著天壤之別。”楊德孝向記者揭秘。

  楊德孝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計劃經濟,為保障全市700萬戶籍人口每年30多億斤的基本口糧供應,市民只能吃秈米,這類米産量高、口感差,是糙米,另外為了保證供應,糧食供應的原則是“推陳出新”,所以市民吃的多數是陳米。“我們糧食部門還被人調侃是陳化糧加工廠,我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楊德孝説,現在只有很少人吃秈米了,市場上供應的都是更優質大米。

  “粗糧和精糧實際上就是生活品質的差別,飲食的變遷見證著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也見證著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楊德孝説,現在的我們都在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40年前買啥都要憑票,還限量供應;40年後的今天,我們只需要動動手指掃個碼,天南地北、國內國外的各種美食就送到了家。”(長江日報記者馬振華 實習生黃晶晶 通訊員周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