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投入12.2億元解城區入學難題
隨著城鎮化提速,農村人口、外出務工者紛紛進城購房,近年來,咸寧市城區學位日趨緊張。如何解決上學難,特別是上好學校難?咸寧市政府與鹹安區政府聯合,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12.2億元,力求化解咸寧城區教育資源不平衡的難題。
2.3萬住戶配套一所學校
咸寧溫泉城區書檯街天潔國際城小區周邊有2.3萬住戶,只有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一所學校(九年一貫制),設計學位3000人,2017年實招4400多人。2017年,該校一年級招生引來1200人報名,通過審核的800人,實際招收400多學生,一些孩子不得不轉到聯合辦學的玉泉校區。2018年秋開學,該校仍是最熱門學校,一年級8個班,招生560多人,班均學生數較去年繼續上升,校本部學生總數超過5000人。
天潔國際城周邊學位緊俏,是咸寧市城區學位供不應求的一個縮影。學位供不應求,大班額乃至超大班額應運而生。統計顯示,鹹安區實驗學校,2018年秋小學初中班均學生數分別超過85人和81人。
一方面學生太多,另一方面部分學校面積狹小。咸寧市二小地處鬧市,校長黃宗俊介紹,學生有2900多人,每個班八九十人。但學校佔地面積才3000多平方米,只有一個200米跑道的小操場,孩子們做個早操都只能分單雙日進行。每逢颳風下雨,全校老師如臨大敵,要在樓道各處監管,防止發生踩踏事故。儘管學校小,但因為教學品質好,家長們擠破腦袋想讓孩子進校。每年招生季,他都不敢開手機。
咸寧市教育局調查顯示,2015年以來,咸寧市城區教育資源日益緊張,每年入學人數凈增1000多人,即每年至少要新建一所學校才能滿足需求。此前,每年增量在500人至800人之間。
鹹安區教育局統計,2018年秋入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凈增3066人,總規模達到64264人。從地域看,桂花鎮、賀勝橋鎮、雙溪橋鎮、橫溝鎮學生入學人數都下降了100多人至300多人,而鹹安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的學生入學人數則上升2512人,比重佔鹹安區新增學生數量的81%。
城區學位供不應求,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學生進城入學的趨勢十分明顯,而相關部門應對顯然慢了半拍。
投資12.2億元補教育短板
義務教育階段入學難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咸寧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協調解決問題。
咸寧市政府出臺政策,計劃拿出2億元,採取以獎代補形式,對民營資本辦學給予20%至30%的補助。鹹安區制定《鹹安城區學校三年項目建設規劃(2018年--2020年)》,擬採取政府投資與引進社會資本相結合方式,採用公建公辦、民建公辦、民建民辦等辦學形式,計劃用三年時間在城區新建17所學校、改擴建9所學校,總投資12.2億元,其中咸寧市財政拿出2億元以獎代補,鹹安區財政掏4億多元,社會投資5.95億元,計劃新增學位30190個。
天潤集團計劃投資6億元,在咸寧北部興建佔地350畝的咸寧教育産業園,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2019年9月開學後,可提供7000個學位,其中小學和初中學位共5000個。
新投入使用的第十八小學,由四小和十小合併而來,投資2638萬元對原南中中學搬遷後的地塊進行改造。2018年秋開學,該校新增1200個學位,解決近千名學生入學難。
隨著三年計劃的實施,一些次熱點學校的大班額問題得到緩解。咸寧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只能保證孩子有學上,不能完全解決超大班額問題,但力爭到2019年超大班額問題得到明顯改善,2020年解決。”
入學難核心是資源不均衡不充分
並非所有學校入學難,部分基礎較差的學校為生源發愁,教育資源不均衡明顯。如咸寧市二小與咸寧市十四小,相距不到2公里:二小進不去,十四小不願去,長期招不滿。
當地教育部門開出“治療處方”:強校幫弱校,實行共建。按照城區教師交流的思路,鹹安區共有92名骨幹教師參與交流,支持普通學校提升辦學品質。
2017年7月,咸寧市二小教導副主任章平葉前往十四小任副校長,隨同前往的,還有一批骨幹教師。他們託管了佔地8000平方米的十四小。十四小面積大,二小開運動會,選址十四小。兩校學生校服統一。十四小的學生數由原來的380人增加到今年的700人。與咸寧實驗外國語學校共建的泉塘小學,入學人數也由原來的480人上升至今秋的1600多人。
鹹安區解決日益凸顯的師資力量短缺問題,從更深層面化解教育資源不均衡難題。按相關學生與老師配比,2017年鹹安區義務教育階段教職工缺編134人,2018年將退休130人,合計缺編264人。
為解決普通學校師資不足、年齡老化等問題,鹹安區新招、從基層遴選義務教育階段教師243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短缺的難題。2018年暑假,鹹安區還舉行了大規模的各類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愛虎 通訊員 胡劍芳 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