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借勢起跳 有的束之高閣 襄陽“地理標誌”産品冷暖迥異
擁有2800多年曆史的襄陽,有多少地方特産?到9月初,襄陽市已成功註冊48件地理標誌商標(以下簡稱“地標”)。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襄陽市工商局獲悉,“地標”冷暖際遇迥異:襄陽山藥、襄陽大頭菜已成長為中國馳名商標,約有50%的“地標”則處於休眠狀態。
“地標”冷熱之間,折射出了什麼?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探訪。
“襄陽山藥”成功逆襲
秋日,夜幕初降,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山藥小鎮開始熱鬧起來,特別是山藥宴農傢俬廚座無虛席。
這個山藥小鎮是臥龍山藥專業合作社借助“襄陽山藥”的品牌張力,推行“家庭農場+社員工廠”創新模式而開發的田園綜合體,目前已成為“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示範點”。合作社理事長鄒濤稱,是珍貴的“地標”,讓這兒的山藥産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臥龍鎮位於漢江南岸,油沙土地非常適宜山藥生長,但山藥種植面積卻一直在千畝左右徘徊。2007年7月,襄陽市臥龍山藥專業合作社組建。合作社通過市場行銷手段,解決了山藥“賣難”問題。臥龍鎮山藥種植面積迅速增至萬畝以上。
消費者反映,這裡的山藥口感松脆、含汁量高、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為創品牌,合作社在當地工商部門幫助下,于2013年將“襄陽山藥”成功註冊“地標”。此後,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合作社借勢培育,“襄陽山藥”品牌價值不斷外溢。山藥産量由過去每畝1500多公斤,提升到每畝5000公斤左右;銷售價每公斤提升了近1元;有3000多農村勞動力就地轉化,300多名在外打工人員返鄉從事山藥種植和流通服務。臥龍鎮坐實了“湖北山藥第一鎮”地位。
約半數“地標”在休眠
記者走訪發現,眾多襄陽“地標”産品活躍在市場:相傳由諸葛亮首創的襄陽大頭菜,打入沃爾瑪、大潤發等大型超市;襄陽柳編産品融實用性、藝術性于一體,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襄陽黑豬、宜城流水西瓜、南漳黑木耳等,都利用“地標”插上發展的翅膀。
也有一些“地標”使用情況並不理想。
産于襄陽的綠茶因 “高栗香、滋味醇、湯色亮、耐沖泡”,被稱作襄陽高香茶。2012年1月,襄陽高香茶被成功註冊“地標”,這也是襄陽市第一個“地標”。然而,由於推廣、整合不力等因素,襄陽雖有36萬多畝茶葉,但襄陽高香茶“地標”並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只成了代表襄陽區域茶特色的“概念”。
襄陽槎頭鳊,縮頭、弓背、大腹、色青、味美,是漢江襄陽段特有魚類。此魚因在捕獲時常用槎(竹、木筏)攔截,故而得名,並成功躋身“地標”。但襄州漁業養殖協會負責人介紹,槎頭鳊尚未規模化養殖,現在市場上很少見。
據介紹,還有諸如襄陽白菜、襄陽花紅、襄半夏、襄古桐、襄陽甲魚等大約50%“地標”處於休眠狀態。襄陽市工商局有關人士表示,“‘地標’註冊非常艱難,最終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很可惜。”
共同發力激活“地標”
9月初,襄陽市廣告協會會長金文學與襄陽東平王食用油廠董事長李龍達成共識:利用各自優勢推廣“地標”産品襄陽麻油。金文學控股的商貿公司、廣告資源推廣襄陽麻油品牌,東平王食用油廠則生産襄陽麻油相關産品。 “襄陽麻油年産量僅1000噸左右,靠生産企業來推廣‘地標’,力不從心。雙方優勢互補,擴大‘地標’知名度、提高産品附加值。”金文學説。
前不久,襄陽市政府也發佈“茶葉新政”,提出到2022年,將茶園面積發展到50萬畝,每年拿出1000萬元打造襄陽高香茶品牌,讓襄陽高香茶成為全國知名的區域公用品牌。
襄陽市工商局副局長胡啟明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先後多次將保護“地標”産品當成富民強縣的重大舉措加以強調,其中2018年1號文件要求,“實施産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産,培育農産品品牌,保護地理標誌農産品,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他建議,“地標”的推廣和維護,不能僅憑企業的熱情,還需要“地標”使用企業、行業協會、市場監管與“地標”所在地政府共同推動,為地方名特産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姜遠海 通訊員 周元傑 高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