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武漢》把開放的武漢故事講到吉隆坡
原標題:長江日報人文攝影家鄒岩紀實攝影作品馬來西亞展出 《外國人在武漢》把開放的武漢故事講到吉隆坡
在黃鶴樓前、東風公司生産車間、武漢大學校園、東湖綠道,隨處可見外籍人士嚴謹工作、快樂生活的身影…… 9月25日晚,“‘一帶一路’馬中人文教育交流會”在吉隆坡九丘書館舉行,長江日報人文攝影家鄒岩《外國人在武漢2007-2017》攝影展同時開展,80余幅反映外籍人士在武漢工作、生活的人文攝影作品,引發馬來西亞社會對武漢的廣泛關注。
80幅作品記錄外籍人士在漢生活點點滴滴
此次馬中人文教育交流會由長江日報、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馬來西亞九丘書館、馬來西亞雪隆寬柔校友會、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校友會(雪隆區)聯合主辦。交流會上,《外國人在武漢2007-2017》作者、人文攝影家鄒岩,與馬來西亞攝影家潘毅桓就人文攝影與馬中文化交流話題展開了對話。
人文攝影家鄒岩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接觸攝影,是武漢攝影家協會、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現供職于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所屬英文報《長江週刊》,他歷時10年,拍攝了3萬餘張珍貴的紀實人文影像作品。《外國人在武漢2007-2017》精選了其中80余幅黑白紀實人文攝影作品,這些影像記錄了外籍人士在武漢生活的點點滴滴,反映了武漢這座城市近10年逐步走向國際化的發展歷程,也展現了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在漢各國友人、留學生與武漢這座城市共同成長的歷程。
鄒岩介紹,《外國人在武漢2007-2017》作品多為抓拍所得,畫面無裁剪或修飾,真實記錄特定人群在特定時空下生活的影像,時間越久越彌足珍貴。
馬來西亞攝影家潘毅桓的一組反映柬埔寨平民生活的人文寫實攝影作品也參加了此次攝影展。
馬來西亞教育部官員前來觀展
展覽期間,來自吉隆坡的華人讀者、其他族裔讀者、歐美籍人士,甚至遠在馬來西亞南端的柔佛州華人也乘飛機前來觀展。九丘書館經理冷文波介紹,這些觀眾包括馬來西亞政府官員、華人企業家、華文獨立中學師生、華人出版傳媒文化界人士和攝影愛好者。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張念群特別委派陳泓縑國會議員和教育部副部長助理蕭慧莉前來觀展。
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的戴女士看完展覽表示,武漢人對於外國人共同生活的包容性是顯而易見的,它體現了武漢的國際化方向,攝影展的文化交流,讓馬來西亞人更加了解武漢的人文氣息,為加強馬來西亞與武漢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交往奠定了基石。
10余幅作品獲馬來西亞讀者義購預定
展覽現場,吉隆坡華人張進泰將自己的名字寫進一張黃色便簽,貼在一幅攝影作品上,便簽上還寫有“欣賞”兩字。這幅作品是鄒岩2016年攝于武漢市民大講堂,呈現的是來武漢創業的英國博士西蒙·霍沃思正在向武漢市民宣講自己家族6代在中國的創業故事。
據介紹,這些寫有“欣賞”字樣並署名的便簽,表示相中某件作品並有義購意向。長江日報記者現場看到,像這樣貼有黃色便簽的攝影作品有十余幅。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客家公會的曾嘉良先生説,從攝影作品可以看到,外國人在武漢得到尊重,能夠發揮所長,武漢為他們提供了獨特的學習和發展機會,説明武漢是一座開放包容敞開胸懷的城市。
馬來西亞最大中文報紙報道攝影展
此次展覽在馬來西亞媒體中引起巨大反響。9月20日,鄒岩受邀前往馬來西亞國家廣播電臺做節目,向馬來西亞聽眾推介武漢,指出武漢擁有兩江交匯大江大湖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雄厚的科教資源。電臺主持人對武漢的汽車城感興趣,鄒岩詳細介紹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汽車産業發展狀況。
9月26日,馬來西亞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中文報紙《星洲日報》,報道了“‘一帶一路’馬中人文教育交流會”的舉行,其中特別介紹了鄒岩攝影展以及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的《長江週刊》。
讀者取閱《長江日報》《長江週刊》
交流會以武漢演員王黎的一曲《好日子》熱烈開場。放置於嘉賓席的200份《長江日報》和《長江週刊》,被現場取閱。
從2017年10月份起,《長江週刊》在吉隆坡九丘書館建立了首個境外發行宣傳點,隨後又擴展到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週刊宣傳點已達10個。
馬來西亞讀者巫小玲女士翻看《長江日報》,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看到這張大氣的報紙,對武漢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充滿想像的空間,這是一個充滿生命力、潛能非常大的城市。
馬來西亞人文教育工作者促成攝影展
馬來西亞人文教育工作者曾國良,促成和推動了此次攝影展在吉隆坡的舉辦。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在當地《南洋商報》連續7年以解答職場困惑的方式發表專欄文章,2018年結集出版《商道·感通管理》。
2018年6月底,他走進長江日報“市民大講堂”,與武漢市民分享其管理心得。(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