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設計”助推小漁村變身大都市
40年間,深圳從小漁村變身大都市。
作為“武漢設計”的中堅力量,中冶南方曾參與深圳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深圳第一本工程建設標準,設計深圳第一個工業區、第一個CBD、第一個保稅區……
10月中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深圳尋找這段珍貴歷史。
超前設計深南大道改擴建 堪稱經典
深南大道橫貫深圳東西,被譽為深圳第一大道,城市坐標軸。
中冶南方資深總設計師李前明曾參與該道路設計,“當年提出50年不落後,將7米寬的碎石路提檔升級為50米寬的大道,設計超前,堪稱經典。”
1982年,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承擔深南大道首次改擴建任務,實施深南中路段2.4公里道路設計工作。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街頭車輛極少。“當時計程車100台左右,主要供港商乘坐。”李前明回憶,根據當時城市總體規劃,深圳市人口僅30萬,改擴建的道路要兼顧板車、自行車、摩托車以及汽車出行需求,道路修多寬,修成什麼樣,都沒有底,爭論很大。
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憑藉總部在武漢的優勢,派員踏勘漢口航空路等城市主幹道,綜合考慮深圳未來發展,大膽提出50米寬路幅方案,設計為雙向6車道,快車道、慢車道、分車帶、人行道、綠化帶俱全。超前的設計理念獲得深圳市基礎工作組認可。
如今的深南大道,全線拓寬為雙向8車道,最寬處達160米,車道間為寬闊綠化帶。
與深南大道並稱深圳三大主幹道的濱河大道、北環大道,全長84.6公里,築起當時特區內外“分界線”的“二線關巡邏路”,也由武漢鋼鐵設計研究院設計完成。
豎向設計中心區路網 打造首個CBD
10月11日晚,深圳市民中心廣場,光影視覺盛宴——“輝煌新時代”燈光秀,美輪美奐。
參與聯動表演的樓宇共43棟,以城市中軸線、深南大道等角度為展示介面,形成以市民中心為核心的城市夜景格局。
這是深圳第一個CBD——福田中心區,高樓大廈主要在4平方公里區域內,集中展示深圳城市形象。
鮮為人知的是,這一城市格局凝結了“武漢設計”智慧。福田中心區高樓大廈以下,30公里地面道路、200公里地下管網全部由中冶南方設計。
中冶南方副總經理周啟國介紹,1993年設計之初,引入豎向規劃設計理念,路網與區域內建築物聯繫緊密,通達性好,使得行政中心群、文化中心群、商務中心群、會展中心群在福田中心區中軸線兩側相互拱衛,熠熠生輝。更為重要的是,地下市政雨水污水管道系統採取完全分流設計,確保暴雨期間不出現內澇。上月,超強颱風“山竹”來襲,福田中心區未現內澇。
在中冶南方深圳分公司,改革開放之初各種設計圖紙仍保存完好——
一幅狹長的城市平面圖上,不同顏色的條塊區分出不同的功能定位,這是特區設立後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圖。
另兩幅圖紙中,縱橫交錯的紅黃藍線條,勾勒出深圳原上步區現福田區道路交通網絡;乾淨利落的黑白線條,呈現出深圳第一個大型工業區——八卦嶺工業區總體功能佈局及交通路網,與今日八卦嶺版圖相差無幾。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冶南方相繼承接深圳第一個CBD——福田中心區、第一個保稅區——福田保稅區等總體規劃設計。
先進理念走向全國 續寫傳奇
2000年以後,深圳著力打造宜居、花園城市,中冶南方以前瞻的規劃設計理念實施大梅沙、後海填海區總體規劃設計。
深圳大梅沙國際旅遊區市政規劃設計中,中冶南方一改慣常設計思路,在不影響原有地貌生態基礎上,增加調蓄池,實現雨水下滲及綜合利用。這一創舉,與當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不謀而合,讓大梅沙國際旅遊區成為國內第一個海綿項目。
深圳後海灣填海區歷經10年規劃建設,于2017年6月全面竣工,這是深圳首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驗區。規劃設計中,20公里市政道路全部按照低衝擊開發模式設計,在打造濱水城市景觀的同時,突破傳統“以排為主”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技術,構建低強度開發的雨水管理系統。
近40年來,中冶南方在參與深圳城市建設中續寫傳奇,各种先進理念從深圳走向全國。
由中冶南方主持的武漢光谷中心城綜合設計項目,採用“小街區、密路網”理念,正是源於深圳後海填海區規劃設計的成功實踐。
由中冶南方設計的大型綜合管廊項目——珠海橫琴綜合管廊,借鑒了早期在深圳建設中積累的綜合管線佈置經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汪洋 通訊員馬嵐 董文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