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峽江小城到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宜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圖為: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
站在新時代回望,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如同大江東去,浩浩湯湯,勢不可擋。
全國如此,宜昌更是如此。“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詩人眼中的宜昌,大氣磅薄。這座長江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春潮,激蕩起揚鞭策馬的澎湃力量;服務國家戰略,搶抓時代機遇,在上下求索中不斷昇華。
一路篳路藍縷,一路砥礪奮進。從昔日峽江小城到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宜昌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是4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成為中國發展鴻篇巨制中不可或缺的生動樣本。
圖為:興發集團精細化工園
舒筋展骨 願景變實景
金秋,重陽。宜昌城區夷陵大道與東湖路十字路口,車水馬龍。77歲的姚振祥佇足凝望,仔細打量著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很多地方都不認識了。”
這位老人是第一批開拔宜昌水利建設的拓荒者,參與兩項世界級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用近半個世紀的陪伴訴説著與宜昌的綿長際遇。
40年前,宜昌長啥樣?“小!”“交通不便,過鐵路不是從車底爬,就是從車上翻。”在姚振祥看來,宜昌準確把握住3次歷史機遇,贏來城市改地換天——1970年,葛洲壩工程開工,由濱江小城發展成中等城市;1993年,三峽大壩工程上馬,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邁進;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舉行“一主兩副”宜昌現場辦公會,宜昌作為湖北省“三個三分之一”的佈局重任在肩。2012年6月,湖北省十次黨代會次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遊名城”。
這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賦予宜昌的歷史使命,也是宜昌自我奮強的責任擔當。
時光流逝。6年後的今天,宜昌大城筋骨舒展,交通四通八達,兩江四岸融會貫通。車過東山隧道,豁然開朗。版圖酷似蝴蝶的宜昌新區在峽江兩岸鋪就,“一帶、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結構佈局初具規模。“顯山露水、山水交融、起起伏伏、彎彎曲曲、高高低低、連綿不斷、若隱若現”的美好願景變為生動實踐。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水相宜,綠色環保,好一幅中國城市的山水畫卷。
2012年以來,宜昌城區常住人口由100萬增至180萬,城區建成區面積由96平方公里,拓寬至210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一個宜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