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農村電商發展調查
原標題:一根網線連通大千世界——全省農村電商發展調查
工業品下鄉,農産品進城,一根網線連通城鄉。湖北省農村電商已走過近十年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點到面,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勢,成為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近日,《湖北省農村電商工程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印發。湖北省農村電商給農村帶來哪些改變?是否還有潛力可挖?哪些“痛點”待破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為此進行了多方採訪。
乘風而起,農村電商井噴
在京山縣坪壩鎮農村淘寶服務站裏,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堆成一座小山,人流如織,好不熱鬧。
如此場景,幾乎一年四季不間斷。服務站負責人丁偉介紹,幫助農戶以高於本地市場價格全網銷售農産品。京山有這樣的村級服務點159家,2017年全縣農産品線上交易額達8.5億元,成為湖北省農村電商中的佼佼者。
從城市到農村,電商發展勢頭迅猛。
隨著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以及農村地區互聯網不斷普及,湖北省涉農電商企業數量,從2014年2502家,增加到2017年的14480家,增長5.79倍;湖北省農村電商從業人數,從2014年不足10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45萬人,增長4.6倍。湖北省農産品網上銷售額逐年穩步增加,2014年至2016年,年均翻一番,2017年達到435.9億元,比2014年增長5.8倍。
乘著互聯網的翅膀,梁子湖的“大閘蟹”、潛江的“小龍蝦”、秭歸的“臍橙”、洪湖的“蓮藕”等一大批山裏、水裏的“山珍水味”,通過農村互聯網走向了全國,賣向了世界。
一方面農産品進城,另一方面工業品下鄉,農村網購平臺雙向流通順暢。在天門、仙桃、枝江等地,平均每個鄉鎮有一個電商綜合服務站,農民在“村小二”的指導下,或在手機上直接下單,或通過現場電腦購買心儀商品。據統計,農村網購金額2017年達到了315億元。
“互聯網+”,重構農村經濟鏈條
農村格局,因“網”而變。
身處閉塞山村的農戶,借助電商,將枝頭新鮮的果實送往城市。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九里村的橘農高強種植了130畝橘園,2017年銷售柑橘幾十萬斤,收入上百萬元。高強告訴記者,通過秭歸電商平臺行銷、微信行銷,秭歸柑橘在網上被熱捧,收購價比此前一年翻了一倍,農民真正得了實惠。
農村電商改變著千千萬萬村莊的經濟鏈條。以往種什麼、市場需要什麼,農民心裏沒底,“觸網”讓農民直接動態地掌握市場一線信息,生産出更有針對性的農産品。由潛江創造的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由於全程無公害、無藥物生産,稻米和龍蝦都深受消費者歡迎。2016年,湖北省稻蝦綜合種養面積超過300萬畝。湖北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説,農村電商拉近生産與市場的距離,引領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
門路多了,草根的創業熱情被點燃,個人通過開辦網店或依託電商平臺,自找項目、自籌資金、自主經營,實現自我創業。枝江市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大眾電商創業最活躍縣市之一。此前,該市農村淘寶招募首批村淘合夥人,吸引1100人報名參選,其中還有碩士研究生。29歲的陳曉璐本在外地工作,得知村淘合夥人招募消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平均每月她從村淘獲得的佣金收入超過4000多元。
農村電商,不僅激活了沃土,也溫暖著家園。遍地開花的電商服務點,逐步疊加商貿、金融、政務、旅遊等功能,農民足不出村,就可辦理多項業務。
調查表明,電商發展越快的村莊,經濟實力越強,基礎設施建設也更完善。網通了,路寬了,村莊越來越整潔,農民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直面差距,痛點待破解
農村電商迎來高速發展期,但“痛點猶存”。
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部分村莊的住戶之間相隔較遠且交通不便,導致物流成本過高。韻達物流湖北片區一名負責人坦言,在偏遠農村未實現上門投遞業務,多數選擇送到鄉鎮集中點,讓用戶自行上門取貨或發貨。
據了解,湖北省將實現供銷、郵政、客運、日用百貨等物流資源整合,加快農村公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頻普及,降低流通成本,打通農村物流“最後一公里”。
湖北省物産豐富,淡水産品、油菜籽、食用菌、魔芋等産量多年來一直保持全國第一,禽蛋、蜂蜜、食用菌、小龍蝦獨具“荊楚味”。然而,競爭激烈的電商平臺,“湖北業績”卻不盡如人意。統計顯示,我省農産品銷售額,與江蘇、浙江和北上廣等省市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
湖北省農産品品牌化建設相對滯後,品牌化戰略亟待提升,農産品品牌建設空間巨大。
如何讓湖北更多農産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湖北省委農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品牌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生命力,引導專業合作社或基層組織申請集體商標、地理標誌等,打造富有特色的電子商務品牌。同時,建立生産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和“黑名單”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懲罰和追責,讓老百姓買得放心。
除此之外,專業人才缺乏、供應鏈較薄弱以及思想認識不足,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痛點。(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周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