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過冬 從謹慎制定2019年銷量目標開始
廣州是一座特別溫暖的城市。11月14日,搜狐汽車在廣州舉辦了中國市場學會(汽車)行銷專家委員會年會。但在年會上,不少車企高管都説:“寒氣逼人,冷”。
不是天氣冷,是車市冷。要過冬了。
在廣州車展結束的時候,我和國內一家大型合資車企老總聊天,探討2018年形勢。據他得到的數據,2018年11月第一週,全國乘用車終端零售同比下滑了60%!另一位自主車企老總和我説,他得到的這個數據是45%。不管是45%還是60%,都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我們來算筆賬。因為購置稅影響,2017年年末車市銷量出現明顯翹尾。這對2018年年末造成壓力。乘聯會統計,2018年11月第一週,全國乘用車終端零售負增長41%、第二周負增長23%、第三周負增長24%,11月1-23日負增長30%。即使我們“樂觀”一點,假設11月、12月都按照25%負增長來算,2018年全年乘用車銷量同比下滑將接近6%。
而從2018年年底比以往更甚的壓庫存現象,以及豪華車瘋狂地“以價換量”來看,2019年車市會比今年降幅更大。特別是2019年2月春節過後,車企、經銷商的日子將更難過。
難怪就連一向樂觀的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都倡議“2019年車企按照零增長做規劃。”其實現在來看,預期“零增長”恐怕還是樂觀了。一位叱吒業內30餘年的車企高管對我説,隨著消費需求大幅降低,加之新國標GB1589政策的消退,未來商用車也會進入負增長通道。他預測2018年整體車市降幅3%-4%;而2019年這個數字會翻倍,至少負增長5%以上。
既然車市到了冬天,車企應該如何“過冬”?
首先,調整心態,認清大勢。尤其是企業決策者,要對市場有清晰的判斷。
車市下滑已成定局。過冬就要有過冬的準備:認清大勢,調整心態,備好糧食。
年會上,我注意到,徐主任演講的時候,台下車企高管聽得仔細,不時對著徐主任的PPT拍照,那上面有詳細的市場數據分析。大家都在為“過冬”做準備,多獲得一些信息,就能更全面地評估自身所處的位置。認清楚大勢,才能做準判斷。
逆勢中,心態影響決策。在這個節骨眼上,企業管理者們想要做好、做足“深度過冬”的準備,就得冷靜點,急不得。
其次,企業要謹慎規劃産銷目標。
近期,車企應該陸續著手制定2019年企業規劃了。綜合各口徑的統計數據,參照整體市場環境來看,如果沒有大的政策影響,我們建議汽車企業以“預計整體車市負增長”為基調,謹慎、客觀、理性地制定明年産銷目標。不能再延續之前車市高增長時的“慣性”,瘋狂追求過高的、不切實際的 “漂亮數字”了。預期過高,容易崩盤。每家車企都應該找準、走穩自己的節奏,定準目標,別被旁人帶偏了,這是根本。
更重要的是,汽車産業鏈條長、傳導過程也很長。一旦主機廠下了指標,從上游供應商,到下游經銷商,包括為主機廠服務的一系列相關方:公關,代理,廣告等,都會受到影響。我們呼籲汽車全産業鏈上下游的從業者,別再一味追求市佔率、增長率,而要從追求數量到追求品質,從追求規模到追求效益; 重視現金流,削減開支,做好“瘦身計劃”。
第三,精耕細作,別犯錯。
在冬天,我們要格外珍惜所有的“食物”,無論大小。車市疲軟期,下什麼藥都不會瞬間好轉。所以,車企不能只“盯著西瓜”,更得“撿著芝麻”。
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是從“你吃肉我喝湯”到“你死我活”的差別。這個時候,弱肉強食。想要活下來,第一,自己別犯錯;第二,抓住別人犯的錯。這是考驗企業內功的時候,需要精耕細作。從南北方市場的差異,到一二線與三四線城市的區分,從加碼利潤高的後市場,到研究換購細分領域,企業要做更細化的行銷策略,釋放每一個有可能突破的空間。
前不久,有位合資車企老總和我説,他在辦公室放了個大螢幕,經常盯著看。螢幕上有分時段、分區域、分車型、分品牌的所有汽車銷量數據。他就盯著看,看哪些城市、哪些車型、哪些時段還有機會。補短板,就是補這些還有機會的地方。
準備過冬,除了車企自身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行業角度,我們也呼籲在汽車消費相關領域,減少負擔。比如,取消車船稅、降低進口關稅、減少二手車交易稅費等,降低消費門檻。
其實,“過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大自然尚有輪迴週期,一個行業亦是如此。三十年來,中國汽車産業迅猛發展,車企在競爭中並非每一步都是穩紮穩打,行業內也出現過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態。經過一個冬天的考驗,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終將“死掉”;而能活下來的企業,將會活得更好。
最終,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才能迎來春天。